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基之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再次提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若干重要举措,蓝图宏伟,号角嗪亮。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特殊教育何为?特教学校何往?这些始终是萦绕在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心头的大事要事。当前,人工智能浪潮扑面而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深入贯彻全
【摘要】江苏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教育厅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办好特殊教育”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特教特办、普特融合,基本构建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进社区、送教上门及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让特需儿童“有学上”“上得起”“上好学”。江苏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顾月华在接受《现代特殊教育》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阶段江苏将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扩大资源供给为基础,进一步提升普及水平;二是以加大保障力度为根本,进一步健全发展体系;三是以深化融合发展为抓手,进一步提升育人质量。
【摘要】课程调整聚焦满足普特幼儿的多样化需要而提供个别支持,在融合教育背景下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每一个儿童发展,有助于提升幼儿园融合教育质量。针对当前存在理念认知偏差、目标适宜性不足和个别支持灵活性有限的问题,幼儿园课程调整策略应秉承全面育人背景下尊重差异的多元价值、儿童利益优先下发展性评估的牵引价值和联合教研中专业决策的支持价值。幼儿园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策略需根据班级活动计划和特需幼儿个别化教育目标需求实施。基础层课程调整策略采用等待、忽略和平行策略的较小程度调整,提升层调整策略采用做减法、做加法和材料调整的较大程度调整,优化层调整策略采用局部替代和同伴介入的更大程度的活动调整策略,由此共同构成幼儿园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层级框架。建议生成课程调整策略的多样化本土实践样态,开发课程调整策略的资源保障平台和构建课程调整策略持续建构的园本教研共同体。
【摘要】特殊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特殊教育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十四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特殊教育的决策部署,积极构建“一核两翼双协同”的特殊教育发展路径,在政策支持、资源建设、师资培养、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面向“十五五”,广东特殊教育将牢牢把握教育强国战略所赋予的政策支持、资源优化、协同创新等发展机遇,以扩大资源供给、完善体系架构、强化保障机制为核心,构建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全链条特殊教育体系,推动特殊教育从“有"到“优”,使广大残疾儿童少年不仅“有学上”,同时更要“上好学”。
【摘要】浙江省杭州市构建医康教结合多部门协同机制,提升融合教育发展质量。通过完善教育康复融合发展运行机制、优化特殊学生科学评估体系、强化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个性化适宜课程,实现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的深度整合,全面提升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身心发展水平。
【摘要】融合教育中的差异教学目标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全面性,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二是梯度性,对每个学生都构成挑战;三是针对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师生共同制定长短期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基础上预设课堂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动态调节、不断生成。
【摘要】教学目标必须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融合课堂中,教师可制定体现全面性、梯度性和适切性的差异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特殊需求,并从课堂实际出发调整和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鼓圈活动作为一种集体性音乐教育形式,在特需儿童社交能力发展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实践价值。在鼓圈活动中,可通过渐进式三阶段促进活动参与、情绪管理与身体机能协同支持、家庭参与与社会支持延伸强化三大实施策略,提高特需儿童的社交互动频率、团队协作意识及自主表达能力,促进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摘要】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在英语学习,尤其是听、说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困难。英语教师可以积极同伴关系的建立为抓手,优化教学组织、设计融合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帮助听障儿童在更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集体环境中获得更丰富、更真实的语言体验,从而培养听障儿童的英语语言能力。
【摘要】美术教育通过视觉艺术的感知、表现与创造,有效促进聋生感知能力、形象思维、动手实践及社会融入能力的发展。《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以《聋校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6年版)》为依据,立足聋生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坚持“视觉艺术为核心、生活实践为根基、文化传承为脉络、特殊需求为导向"的编写理念,通过“学习领域整合、知识梯度递进、跨学科融合”的策略,构建符合聋生认知规律的内容体系,助力教师精准把握教学方向,有效指导聋生美术学习。
【摘要】聋生具有视觉优势,在艺术课程学习中常能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职业教育的聋校可将艺术课程与职业素养培养深度融合,采用项目化学习模式,依托真情境、真任务、真问题、真评价,助力聋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提升审美创造力,为其未来就业与自我价值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在聋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听障学生的视觉思维优势,将自制绘本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课前制作视觉卡片建构知识框架,课中借助多元活动丰富语言应用实践,课后布置阶梯式个性任务促进语言迁移创新,助力学生强化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摘要】在视障生声乐教学中应用亚历山大技巧,可调动视障生的触觉与运动感知,助力其精准把握运动状态,优化发声方式与运动方法,有效缓解视障生在声乐学习中的焦虑与不安情绪,使其能以从容的心态投入学习与表演中,为声乐表现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多元表征包括情境表征、实物操作表征、图像(图形)表征、符号表征、语言表征等形式,不同表征的转换与互补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促进数学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不同表征的联结与转换,使智力障碍学生经历从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
【摘要】绘本剧教学作为绘本教学的实践创新,以动态性、具身性、互动性、生成性为主要特征,契合智力障碍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能够提高智力障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运动能力,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在开展绘本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选择绘本,分析绘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实施阅读理解、角色塑造、想象创编和排练演出四个环节,最大化实现绘本的育人功能。
【摘要】磁悬浮算盘利用磁悬浮技术使算珠能呈现稳态并轻松移动,既保留了传统算盘的教育功能,又增添了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了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学实践表明,磁悬浮算盘在数的认识、数的计算、数学思维培养等方面的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学生精细动作和手脑协调能力的发展。
【摘要】中职阶段是孤独症学生身心健康与职业规划共同发展的关键期,更是学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一环。广东省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以美术特长的中职阶段孤独症学生“如何艺技并修,成为适应未来艺术生态的创新人才”为探索方向,开发艺术装置校本课程。该课程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平衡艺术性、技术性和社会性”这一核心原则,构建起“课堂学习—创作实践一行业认可”的良性互动循环体系,致力于培育能适应未来艺术生态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特殊教育学校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主要载体之一。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提出“情境与模仿”心理健康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与身体模仿应用于心理教学,为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体验以及适宜的参与方式,以提升心理课堂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摘要】培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情境性与综合性为智力障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独特的土壤。具体策略包括:构建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感知;完成劳动中的数学任务,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设计有针对性的劳动作业,强化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让他们通过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清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过程。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推动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实现数学能力的提升和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为推动特殊教育向高职阶段延伸,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开设特殊教育大专班,深入探索职特融通办学模式,通过构建职业教育融合培养体系,为特殊学生提供与普通学生同等的高职教育机会,促进其职业技能、沟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发展。
【摘要】“四有”好老师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润星实验学校着力打造“四有"好老师,通过“精神明亮”项目攻坚、阶梯育师、联盟合作四大行动,带动学校全体教师师德师能的整体提升。
【摘要】特教学校的德育工作须构建和谐、动态的生态系统,注重特殊学生的心理、情感、生活及文化体验。通过渐进式主题活动培养健康心理,借助情绪管理课程和亲情互动丰富情感认知,结合劳动实践提升生活能力,依托传统文化活动强化文化认同。开展校家社协同合作,为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帮助其融入社会,切实提升德育实效。
【摘要】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市通过完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保障了融合教育实施质量。深入分析托莱多市的实践经验发现:托莱多市依托严格的师资准入标准与实践导向的培养体系,提高了教师专业胜任力;通过与高校的协同合作,缓解了一线师资和专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借助家长参与和家校合作模式,促进了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有效实施;实行常态化的巡回指导教师制度,以跨校支援模式为各类特需学生提供支持服务。我国县级城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融合教育时,可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深化与高校的协同合作、构建家校合作支持网络、推行巡回指导等机动支援制度,从而提高融合教育的实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