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无障碍校园环境是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研究发现,我国在校残障学生人数不断增长,无障碍校园环境建设问题得到关注,相关立法、标准和评价等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多数学校无障碍校园环境建设起步晚、起点低且缺乏系统性,与残障学生融合发展所需的“可进、可及、可用"校园资源目标相差甚远。我国亟须加强无障碍校园环境建设理念与知识宣传,加快研制不同类型学校无障碍校园环境建设指南,以法治精神落实建设主体责任,以专项执法检查和专项督导推动无障碍校园环境建设,提升残障学生融合发展对教育资源的可及性与获得感。
【摘要】为探讨听障青少年手机成瘾、网络人际信任及网络受骗易感性的关系,研究采用手机成瘾量表、网络人际信任量表、网络受骗易感性量表,对261名听障青少年开展调查。结果发现:听障青少年手机成瘾检出率为 45.98% ,网络受骗易感性检出率为 12.26% ;手机成瘾和网络人际信任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听障青少年的网络受骗易感性,网络人际信任在手机成瘾和网络受骗易感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建议重视听障青少年网络防诈骗教育,减少听障青少年的手机使用频率,加强对听障青少年的网络人际安全教育。
【摘要】语音加工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常表现出语音加工方面的缺陷,这些缺陷不仅跨越了听知觉、视知觉、视听整合以及自动化加工等多个认知维度,而且与脑区激活模式、功能连接状态以及脑网络重构的异常等神经机制紧密相关。针对这一复杂问题,认知训练、神经调控技术正逐渐展现出其作为有效干预手段的潜力。展望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借助机器学习进行亚型划分并完善神经调控技术,创新个性化干预模式,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提供更个性化、更高效的干预方案。
【摘要】多层级支持模式是国外学前融合环境中一种满足所有学习者需要的预防性和差异化教学模式,其旨在提供跨领域的高质量支持,从而使得每一名幼儿都能获得适宜发展。通过对多层级支持模式的缘起发展、框架结构与辨识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发现该模式对改进学前融合教育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未来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借鉴分层支持理念、优化支持运转机制、改善园本课程质量、循证开发支持策略,不断提升学前融合环境中个别化支持的灵活性、可行性、预防性、科学性。
【摘要】构建科学评估工具是推动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融合班级质量评定量表作为国际学前融合教育质量评估的专业工具,其开发背景体现了从“学前教育质量”向“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转向,开发过程兼具理论原则指导与实践情境适配,实践应用聚焦全园教育生态优化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该量表通过系统性观察与动态化评估,为识别融合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制订改进策略提供了框架。借鉴该量表的实践经验,我国须加强这一工具的本土化研究,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摘要】转衔服务是确保残疾学生能够顺利从学校生活过渡至就业和其他学校后活动的关键,是促进残疾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美国围绕职业康复形成的涵盖职前转衔服务、职业康复转衔服务、职后支持服务的一体化就业转衔服务模式,强调立足残疾学生的生涯发展需求,提供职业探索、职业培训、高等教育服务等一系列个性化就业转衔服务,为残疾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了坚实的服务保障。借鉴其经验,我国可通过进一步优化残疾学生就业转衔服务内容、贯彻个别化转衔服务理念等举措,探索残疾学生就业转衔的本土化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特殊教育由“规模之变"迈向“质量之变”,构建同国际理论与实践接轨的双向交流机制,已成为新时期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重要抓手。三十年来日本逐步建立了多元安置、朝向高质量融合的特别支援教育体系,具有较高的比较研究价值。为此,系统介绍三十年来日本中小学阶段特别支援教育的发展、安置方式变化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以探索更优的中国式特殊教育现代化路径。
【摘要】抗逆力作为一种帮助个体维持并促进发展的适应能力,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应对其子女症状带来的压力至关重要。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抗逆力的测量方法、生成过程、价值意义、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展开。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全生命周期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抗逆力研究,采用多元研究范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抗逆力影响因素开展综合性研究以及立足家校社协同育人开展家长抗逆力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作为在数字时代提升孤独症儿童社交沟通、安全防范等能力以及学业成就和言语水平的有效手段,录像示范法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干预具有便捷性、有效性、持续性等突出特点,对维持课堂稳定、提升教师成就感、增加家庭幸福感具有深远意义。研究对近十年国外录像示范法干预孤独症儿童的实证研究进行梳理,从干预对象、干预环境、实验设计、干预目标、干预设备和示范者、干预效果六个维度展开分析并进行展望提出建议,为教学实践和研究难题提供启示,促进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诊断对后期的干预至关重要。传统方法以行为评估和问卷筛查为核心,依赖多学科综合判断,但存在主观性强、假阳性率高及文化适应性不足等局限。新兴技术通过生物标志物、神经影像学,以及人工智能等方式实现更客观、更高效的早期识别。然而,临床应用仍需解决标准化、数据隐私及跨文化泛化等挑战。未来需整合多模态数据,开发个性化工具,并通过国际合作建立统一诊断标准,推动筛查精准化与普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