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出于对追赶世界一流的渴盼,近代中国长期不懈地关注器物文明。对这种历史实践的反思有助于教育数字化的健康发展。其一,明确教育数字化的指导理念,体用统一而中和,融洽共生而相互作用。教育数字化不应只关注表层的“用”,更应关注内核的“体”,即教育技术文化的进步,由此才能触发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其二,应走出技术决定论和物本发展观的误区,认识到物只是发展条件,技术本无力承担变革教育的重任,人的开悟
[摘 要] 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数字技术不断赋能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传统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以某种外部指标为导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人的存在,其教育理论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合理性,包括人机关系中人的主体危机要求激发人的存在意识、智能技术进步引发的能力危机促逼创造力和批判力的培养、科技知识霸权隐藏的价值危机呼吁
[摘 要] 斯蒂格勒的“第三持留”思想将人的问题与技术问题直接联系起来且蕴含着重要的教育哲学意义。文章对“第三持留”进行存在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将人、技术和教育联系起来。研究发现,教育建立在“心理—集体—技术”三重个体化的基础上且与技术统一于“人之为人”的发生过程之中,显现出其面向未来的存在论意义;此外,数字技术正在异化教育,比如:瓦解作为地方性实践的公共教育,教育商品化和资本僭越导致去个
[摘 要] 厘清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实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本前提,也是技术时代讲好教育故事的必然选择。历史地看,技术与教育的双向互动,呈现出“傲慢”与“偏见”的相互博弈,技术对教育大致经历了从“沉睡”到“觉醒”再到“扩张”的阶段性旅程,教育对技术则进行了从“无视”到“接纳”再到“迷失”的即时性回应。基于此,文章从场域冲突的视角,分析了技术“傲慢”与教育“偏见”的成因:“技术意向性”与“
[摘 要] 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何为,是深化高等教育数字化改革、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正面临的时代命题。文章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信息技术协会2022年发布的聚焦人工智能的特别报告进行全面分析,对人工智能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1)高校应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数字人才的高质量供给、有组织地推进科学素养全面普及三个方面强化责任担当;(2)通过构建数据治理框架、革新智能素养培
[摘 要] 随着ChatGPT等新型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成年人成长面临着新的风险与挑战,急需构建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规范体系。文章从人才发展、AI向善和人机共融视角出发,构建了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技术规范体系模型:“技术内容规范”将基础性、时代性和价值性三个维度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旨在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规范学生能接触到的人工智能技术内容;“技术工具规范”围绕可用性、适用性、安全性、
[摘 要] 数字化转型推动第一代教学设计转向第二代教学设计时,也造成教学设计过程简单化、教学设计结构程序化、教学设计偏离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等异化现象。哈特穆特·罗萨的共鸣理论提倡重构人与世界的共鸣关系,化解人类对世界的掌控欲望导致的异化关系问题,为教学设计回归能动性、文化性和情境性等生命隐喻提供了底层支撑。寻求共鸣的教学设计是指遵循“为了共鸣设计教学”的理念,围绕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触动产
[摘 要]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育主体在与数字化技术的碰撞下面临主体性缺失的风险。文章从主体性概念的哲学探究出发,解析出师生主体性缺失与技术异化问题的内隐与外显现象。师生主体性缺失自然地发生于教学活动中,内隐且难以觉察;技术异化现象具有外显性,代替主体性缺失暴露在观察者的视野之内。基于视角主义理论,从“人”“教育”和“技术”的三重视角和两两关系审视技术异化现象,构建“三位一体”异化关
[摘 要] 学习者游戏经验差异是影响游戏化学习动机、体验与效果的重要因素,但其机制尚不明确,且未形成针对游戏经验差异的游戏化学习对策。鉴于此,研究基于大理论视角,构建游戏经验差异对游戏化学习的影响机制假设模型,并招募具有高、低游戏经验的大学生被试各25名,借助眼动仪与问卷采集被试游戏化学习时的视觉认知、学习动机、学习体验与学习效果数据,分析游戏经验差异对游戏化学习的影响并验证假设模型。结果
[摘 要] 计算思维作为培养目标,应该指向人的内在品质。为此,文章借鉴胡塞尔认识论思想,在认识发生的视野中分析人的构造过程,形成“它—我”结构,即“知识—素养”结构,以此解释概念与观念的根本相关性。借鉴皮亚杰两个范畴说说明概念与观念的关联是在思维过程中实现的,借鉴布伦南计算思维的框架结构及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中关于应用的强调,最终给出结构与应用兼备的指向人的内在品质的包括概念(基本概念、
[摘 要] 跨学科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推行的重要学习方式,探讨跨学科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是当前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然而,关于跨学科学习何以发生的研究还不足。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跨学科学习发生的机制与理论模型,研究认为跨学科学习具有典型的情境性、建构性和协作性的特征,需要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或学科方法去解决问题,融合了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过程、高阶思维能力的发
[摘 要] 从新方案的课程板块意义出发,跨学科主题学习可被界定为一种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立足学科实践的综合学习,旨在使学生经历“有意义的话题”牵引下的问题解决过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应以大概念作为学习“锚点”,以单元整体教学作为基本组织形态,并遵循逆向设计基本结构。在概念边界与设计理路规约下,研究构建了包含筛选大概念、确定跨学科设计主题、明确指向概念理解的学习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以及
[摘 要] 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教学变革带来崭新机遇的同时,也暗藏着诸多隐患。就现实而言,一方面人们希望实现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是真实的课堂教学对人工智能的反应冷淡。为促进人工智能的正确使用,教育者必须明确人工智能应用于教学的限度,明晰其面临心灵理解、艺术创作、数据分析的漏洞破绽,面对原理类知识、程序类方法和价值类知识的力不从心,面临生成性教学、情感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无能为力。
[摘 要] 近年来编程教育逐渐延伸至学前阶段,呈现低龄化趋势,但编程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研究以计算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两项高阶思维为视角,依托无屏幕编程机器人工具,基于5E教学法设计实施系列编程教育活动,采用准实验法考察编程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无屏幕编程教育活动对学前儿童计算思维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部分促进作用,创造性思维的独
[摘 要] 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同步课堂已成为缓解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师资供给失衡新的战略选择。然而,同步课堂质量一直饱受诟病,被视为“别人家的田”,教师成为“要我教”的被动执行者等问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城乡教师是否共同认为同步课堂属于“我们的”心理体验将直接影响协同教学质量。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深度挖掘同步课堂中城乡教师集体心理所有权的核心影响因素,探究如何让城乡教师从“要我教”向“我要教”
[摘 要] 高校教育硕士培养在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输送了许多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同时,也是推动师范院校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以及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办学方向的重要措施。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教师的实践能力是衡量卓越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实践能力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采用文献分析与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教
[摘 要] 具身程度是虚拟实验设计和应用的关键要素。虚拟实验的具身程度如何划分,不同具身程度对虚拟实验学习效果有何影响,这些问题至今鲜有研究。本研究首先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和“经验之塔”理论,将虚拟实验划分为高具身、中具身、低具身三种级别。然后,采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36篇期刊论文的77项实验与准实验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1)虚拟实验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中等偏上的正向促进作用;(2)
[摘 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明,广泛吸收古今中外各种文明的优秀元素,不断创新发展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态。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传播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有必要在传统传播方式之外探索新兴的数智化路径。数智技术在文明传播中具有智能创造性、虚实融合性、精准传播性、经济高效性四大特点。利用数智技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传播可通过四条路径实现:一是顶
本刊刊登具有创新性、 高水平、 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研究学术论文以及反映本学科、 本领域最新发展状况的文献综述和信息性文章。 1. 投稿要求及注意事项(1) 论文应观点明确、 论据充分、 数据可靠、 层次分明、 文理通顺; 字数一般应在 8000~10000 字; 论文题目应简洁、 准确, 不宜使用缩略词; 摘要 (中文) 字数一般在 400 字以内, 内容应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 方法、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