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艺赋能残障儿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笔谈) 编者按 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信念。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广大残障人士身残志坚、砥砺奋进,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残障人士的精神品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以下简称“四自"精神)是新时期残障
在医学视域下,孤独症儿童常被定义为“广泛性发育障碍”,而当英国孤独症画家斯蒂芬·威尔夏用画笔再现东京全景时,我们看到了另一种认知世界的诗意可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颁发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要重视特殊儿童潜能开发,“努力使残疾儿童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这鲜明体现了社会认知的转变。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提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为理论基点
自尊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压舱石,不仅决定了他们如何感受自己、如何评价世界,也决定了他们在未来人际关系中的位置。对残障儿童而言,生理局限与社会偏见像两股看不见的暗流,一面将他们困在“我做不到”的自我设限中,另一面又用怜悯或漠视无声地放大“差异”,这样的双重夹击极易让自尊变得更加脆弱。绘本作为一种将图画与文字融合为一的文本,兼具文学审美与心理疗愈功能,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介人方式,为残障儿童搭建一座温和的心
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取得很大发展,不仅实现了从“教化本位"到“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转型,而且突破了道德启蒙、爱国主义的主题框架,形成了关注儿童成长、探索心灵世界、反映社会现实的多元创作格局。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残障儿童为表现对象和叙事主体的作品并不多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残障人士权益保护和人文关怀意识的提升,那些长期处于社会边缘位置、在儿童文学中近乎隐身的残障儿童逐渐受到关注,很多作品着
【摘要】特殊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中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基于学科、学术和社会三大维度阐发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特殊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价值意蕴,基于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探析,回应特殊教育发展中的实践性问题,为中国特殊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筑人文底蕴核心理念,塑造契合其发展的实践范式。为此,应聚焦理论构建维度与实践转化维度进行“仁爱”到“权利”伦理价值体系重构;“知行合一”认知传统向循证实践导向的研究范式转化;融合传统文化至现代特殊教育课程开发和治理体系中,提供中国智慧,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自主知识体系。
【摘要】特殊教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教育强国目标下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对2010—2024年特教领域的15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教师事迹进行梳理,发现其成长路径为:从不同原因下的个人发展视角选择结缘特教,经过钻研特教、热爱特教、深耕特教几个成长阶段,最终勇担社会责任,引领辐射区域特教发展。分析发现,特教楷模具有教育家精神特质,中国式特殊教育发展的大背景、重要他人以及个体的能动性是特教楷模成长的影响因素。
【摘要】人工智能赋能特殊教育是实现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为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突破性工具与方法论支持。研究从核心意蕴、基本取向与路径创新三维度展开论述,提出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教育本质、教育公平、教育生态重塑特殊教育范式,指出人工智能必然改变特殊教育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生态和教学文化变革的基本取向,需要构建“技术-教育-制度”协同进化的实践路径,通过加强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技术素养;推动家校社协同,构建支持网络等方式来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特殊教育的公平性、个性化与高质量发展。
【摘要】特殊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实现了特殊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效率提升、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即时获取,还构建了精准和动态的个性化教学支持体系,给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特殊教育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多重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须平衡技术应用与教育本质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技术应用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生态;加强伦理风险的管理,强化数字资源共享与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教育实践中持续创新与改进。未来的研究中,须突破当前以技术应用效果为主的短期视角,更多地聚焦于技术渗透对教育生态、学生发展及社会公平的深远作用。
【摘要】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当前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家长面临着心理困境、赋能不足、话语权缺失、社会协同不足等挑战。特殊儿童家长需要转变角色以应对以上挑战,由哀叹人生的悲观者、儿童成长的照护者、家校联动的参与者、社会资源的接受者转变为征服命运的乐观者、儿童发展的引领者、家校共育的合作者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者。为此,可以通过搭建心理健康支持网、树立终身学习观、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构建社会生态同心圆等方式帮助特殊儿童家长顺利完成角色转型。
【摘要】中学后转衔是特殊学生全生命发展历程的重要节点,平稳过渡有助于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为构建适合我国本土国情的特殊学生中学后转衔评估工具,选取中美两国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转衔评估工具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两国评估工具在目的、内容和实施上存在共性,在理念、过程和结果应用上各有侧重。基于此,提出从构建评估体系、开发本土工具、健全保障机制三方面促进我国特殊学生中学后转衔评估的科学、高效、创新发展的建议。
【摘要】国家倡导为孤独症儿童融入普通学校提供支持,对孤独症幼儿生活自理的有效干预能为其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基于我国《幼儿园指导要点》中生活自理的目标要求,对国内外20年来关于3一6岁孤独症幼儿生活自理的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生活自理干预应以幼儿发展水平为基础,确立适宜融合的目标技能,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注重技能在不同情境的泛化,以及以循证策略为基础,考虑幼儿个体差异。
【摘要】近年来,孤独症个体工作记忆缺陷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为系统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基于2014—2024年Webof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924篇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国际孤独症个体工作记忆研究关注度持续攀升,已形成多个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孤独症个体工作记忆的缺陷特征、影响因素及缺陷机制三大方面;研究前沿则呈现出研究对象多元化、关注个体生活质量提升、评估手段信息化等趋势。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强化跨学科合作,探索新型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深化理论机制探讨,并关注孤独症个体全生命周期的工作记忆发展。
【摘要】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化与政策体系的完善,孤独症儿童在主流教育环境中的安置比例显著提升,但其核心障碍特征引发的沟通与交往、行为模式以及情绪理解等局限,使其在融合教育中仍面临种种挑战。校园欺凌是孤独症儿童在融合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之一,欺凌防治应成为融合学校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和方向。在此背景下,对融合教育中孤独症儿童校园欺凌的特征、危害及成因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为融合教育中的校园欺凌提供有效的对策与建议。
为深入贯彻《“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探索特殊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2025年4月27日,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主办的“数智融合·2025特殊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本次研讨会以“数智赋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议题,广邀教育技术领域专家学者、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者及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围绕特殊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