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目前和未来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及其物联网综合应用产业中“跨界"特征日益明显的发展趋势,企业对高层次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综合系统设计与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和组织实施高水平项目能力等提出新的要求,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目标等面临新的挑战。该文分析面向物联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以及产教融合研究改革背景和现状,开展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教学实践表明,硕士研究生的行业产业认知、工程设计思维和解决复杂工程能力不断提升,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也为其他高校开展物联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和培养提供思路。
摘要:高校教师发展评价机制的改革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发展评价机制经历从单一的量化指标向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评价体系转变。然而,当前的评价机制仍存在若干问题,如评价标准单一、过度重视科研成果、忽视教学质量、聘任周期不合理等。该文通过分析中外高校教师发展评价机制的演变趋势,审视现存问题,提出教师发展评价机制的路径建议,旨在建立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科学、开放、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发挥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摘要:课程教育对研究生知识体系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影响巨大。以2020年QS和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公司提供的世界大学地理学专业排名榜为依据,选择11所西方知名大学作为研究样本,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分析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结果表明,西方名校在地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兼顾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强调人文情怀,关注社会正义。课程教授方法灵活多样,开展讲座、研讨会、专题报告、实验、野外考察、自主学习和论文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摘要:构建军民深度融合的协同体是新时期我国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系统分析国际军事强国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和国内军民融合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提出以战略协同、组织协同和知识协同为理论基础的国防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剖析合作模式、创新协同要素和创新驱动力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影响。高校作为国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应从优化设计规划、提高政策支持、加强学科建设和重视人才培养四方面着手,以两用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军民融合信息的交流平台、技术转移的支撑平台和成果展示的示范平台,实现协同创新,推进军民深度融合。
摘要: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药物分析课程建设情况,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线上教学实践,从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块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实施、教学资源库建设、思政元素挖掘、成绩评定方式、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设计等方面对药物分析课程智慧课堂的建设与实践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为后续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提供依据与思路。
摘要:土木工程作为基础工程领域,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行业需求持续旺盛。为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在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时,应充分了解和掌握行业的最新趋势,定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聚焦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如绿色建筑、智慧城市、装配式建筑等新兴领域,培养学生掌握相关前沿技术、跨学科人才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摘要: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育的基础,在激发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木工程专业三峡地区秭归县野外实习为例,详细介绍工程地质野外教学的实施过程,重点分析野外实习如何开展及教学点教学方法,并对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解决途径进行思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对地质现象的思考意识,着重强调野外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上述实施流程及教学方法对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的开展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难点在于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该文以工程类学科基础课程机械制图为研究对象,针对思政难点问题,系统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理念与实施方法。以机械专业面向的过程工业为纽带,提炼出独具专业特色的家国情怀、大国工匠精神、团队意识和科学思维的思政内涵。以混合式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课程思政的过程设计和评价策略构建。该文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机械制图课程高阶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也为机械类专业乃至其他工程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提供新的路径。
摘要:研究生培养处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然而,传统的自然地理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对综合性的模式探索和应用不充分。西北大学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基于对当前自然地理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和背景,把握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主题,从思想引领、团队协同、融合支撑等维度阐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难题,最终提出符合实际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措施。这有助于丰富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对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实践和教育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摘要: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数字化仿真技术是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实验教学关键环节。该研究基于隧道工程爆破减振控制技术实践内容,构建“理论—仿真—应用"三阶递进式仿真教学体系。通过ANSYS建立三维流固耦合爆破模型,整合实际工程参数,结合创新设计任务,引导学生探究爆破减振仿真技术。教学实践表明,该体系显著提升学生对爆破振动控制机理认知深度,强化仿真建模、数据分析及工程创新能力,为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复合型隧道工程人才提供有效路径。
摘要:环境分子生物学是大连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包括分子层面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开展环境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思政教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途径之一。该文根据课程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依托学术资源,从科学思维、创新精神、思辨能力、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等方面开展课堂教学及课程考核的思政建设,这对于培养学生德才兼备,并把个人追求和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当中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与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等重大决策息息相关,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专业之一。该文以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环境系统分析为例,围绕国家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积极将价值观引领、知识体系传授和创新能力培养三目标贯穿到环境系统分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引导学生建立辩证系统观和生态文明价值观”“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到“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三个层面构建该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真正诠释习近平总书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指示精神。
摘要:工程流体力学作为工程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因此,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该文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结合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BOPPPS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到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对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摘要:教育现代化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数字化和智能化创新能力及复合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重点。依此从思想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和素质能力现代化4个维度构建包含42个三级变量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IC-FCE法对地方财经类院校数据科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满意度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教育手段现代化满意度最高,素质能力现代化和思想观念现代化满意度相对偏低,其中实践创新研究能力、跨学科复合型素能及社会适应度等方面的培养亟待进一步强化。为此,从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跨学科创新教育体系构建、多层次实战化实践育人平台搭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以理论知识、社会需求及横向项目为基础,应用横向项目教学方法驱动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与实践,从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培养角度切入,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横向项目为主线开展实践课程体系;在横向项目教学方法基础上,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土木工程产教融合平台;通过实践教学方法、产教融合平台的改革创新,形成土木工程" 1+2+3′ 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对新形势下探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深化“实践育人”“校企合作"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类专业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为满足现代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需求,该研究致力于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多元化学习平台。该平台以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为基础,通过B/S架构模式设计,集成丰富的学习资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及强化的互动交流功能。该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平台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中的实施效果与创新能力培养机制。通过教学实践案例的展示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分析,研究发现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学习平台在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该平台不仅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摘要:针对当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普遍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学校创新性地提出并构建“产学研用四极互补项目化简约型产教融合模式”,并与电力行业头部企业开展合作实践。实践结果表明,其一,基于校企双方的优势和痛难点,通过产学研用四极的相互取长补短,在校企间建立起稳固的互惠互利关系,解决“院校热,企业冷”的问题;其二,通过项目化机制,聚焦四个互补极精准立项,保证校企双方任务的落实落地,解决“协议空,落地难”的问题;其三,采取简约型的议事流程,针对立项项目一事一议,使任务管理和执行简洁高效,解决“管理繁,效率低”的问题。该产教融合模式不仅抓住产教融合的本质、节约体系建设的开销,还可依据实际情况拓展优化克服不足,在国内国际均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数字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商科专业该如何发展。与数字技术融合,重构新商科专业群,培养同时具备商业知识与数字技术的新商科人才,将有利于实现高职新商科专业的错位发展与特色发展。该研究根据数字教育背景下新商科专业群的目标定位和专业群组群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新商科专业群现状、专业群组群的必要性、专业群组群的理论基础,从产业、岗位、专业和特色四个方面提出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并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执行管控、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专业群的治理方法,为新商科专业群的组群和治理奠定理论基础和路径遵循,对推动高职类院校的新商业专业群建设和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摘要:职业院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使得如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成为职业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数智时代的来临,学习分析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新的契机。该文梳理职业院校学习分析的相关研究文献,分析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职业院校基于学习分析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提供助力。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行业院校而言,如何紧扣新时代高等教育特征和行业背景特色,探索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是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环节。通过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海关学院等北京、上海6所行业院校2021—2024年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剖析行业院校劳动教育在课程融合、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现状与困境。在此基础上,构建行业院校劳动教育构建绩效的评价体系,包括专业劳育、课程劳育、实践劳育、科创劳育和服务劳育5个维度,以及相应的13个具体指标。这一评价体系旨在从不同维度全面评价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建设成效,为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策略和方法提供依据。
摘要:课程建设是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混合式课程整合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的优势,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ADDIE模型作为一种经典的教学设计模型,应用于风景园林植物造景混合式课程建设,对提升课程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文分析ADDIE模型的特点及其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以研究生风景园林植物造景混合式课程为例,从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估五个环节,构建混合式课程的教学模式。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支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为适应土木工程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以学生为中心,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采用“五化四衔三融合”的模式进行课程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和实践教学五方面进行改革,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资源立体化、教学方法多元化、考核评价综合化、实践教学信息化;完成课程内容与现行规范相衔接、与建造师执业相衔接、与工程现场相衔接、与学科前沿相衔接;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学科竞赛、科研项目。课程教学的创新,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培养具有研究和实践能力,能够解决现实工程问题、具有人文情怀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工程创新型人才目标。
摘要:我国进入到强调城乡内涵式高质量和精细化发展提升阶段,城乡规划教育发展经历学科内涵、发展理论、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转变。社区规划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对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需求的演变。当前,在我国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中,社区规划课程的开设尚存在多方面问题,如课程设置的普遍性不足和实践环节的匮乏等。为应对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新挑战和新需求,高校应当注重融合社区实践,引入现代规划技术与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该文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中山大学在社区规划课程教学方面的实践探索为例,分析并总结其在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培养经验。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课堂与社区的深度融合,以应对社会治理背景下的多样化社区发展需求。该研究对我国城乡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具备综合能力的规划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针对现行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中传统的单一教师授课方式所存在的难题和不足,为加强研究生以“研”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成为提升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以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中专业课程教学为例,探索构建基于课程团队模式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对教学课程团队构建、课程体系建设、思政融合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案例应用等方面提出具体实践方法。通过在研究生摩擦学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基于课程团队模式的专业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能显著提升研究生专业前沿知识的获取能力、拓宽研究生研究视野,有助于新时代研究生专业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摘要: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精髓在于不断地创新与卓越追求,与研究生教育中对专业深度、科研能力和卓越品质的强调高度契合。以“工匠精神”为导向,教学团队对控制类研究生的核心课程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进行教学革新。通过引入智能化教学工具和翻转课堂,极大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课堂参与度。同时,师生共同构建实验仿真平台,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设的小组协作任务和互评机制,更增强团队间的合作与个体间的竞争意识,教学效果显著。
摘要:探讨课程思政背景下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以选取河南医药大学2023级临床医学专业1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名学生,实验组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结束后,通过学生考核成绩和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比较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以及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的系统解剖学综合考核成绩,对教学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对多元化教学模式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评价显示,该模式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激发他们爱国热忱与民族自豪感,提升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及个人综合素养等多方面有重要作用。系统解剖学多元化教学模式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考核成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教学满意度,对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中广泛应用,已展示出强大的分析计算潜力,有望在多个行业中代替人的行动、分析和决策,但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中的学科设置系统性、课程设置完整性、应用场景多元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该文以人工智能基础与工程应用课程改革为目的,提出课程体系、授课方法、实践培养和课程考核等方面的新举措,强调人工智能课程需要课内外多元实践场景,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赛促教促学的考核模式。人工智能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校应紧跟新时代的教育步伐,为培养人工智能 + 复合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冲击下,2016年国家正式提出新工科这一概念,用来支持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随着新工科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化、拓展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相结合的理念,进一步为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指明目标和方向。该文基于研究生有限元分析课程特点,充分挖掘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政引领为主线,从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课内外案例、双语教学、课程思政和课程考核评价五个重点环节进行分析,以期为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目标奠定基础。
摘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改革对提升工科高校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该文聚焦地方工科高校,阐述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探索,通过构建“订单式"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与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实践创新平台与创赛一体化体系,增强基础化学对相关专业的支撑效能,取得一系列成果,推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地方工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筑牢根基。
摘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课的水分析化学,在教学上面临如何融入这一发展机遇和如何培养适应水生态保护工作人才的问题,需要新的教改探索。基于多年教学和教改经验,对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代表的沿黄区域高校水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呈现的问题,提出围绕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战略对人才要求的“一中心四维度”教改思路。包括加强思政教育和思政元素融入的内涵式发展,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明确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主线,教学内容要立足国家需求进行更新和优化,教学策略制定要助力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达成。该课程教改思路清晰、创新性强,可以满足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战略对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摘要:以培养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基于行业能力为导向的要求和OBE工程教育模式,该文分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特色、教学重点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浙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团队组建及优化、课程设计的优化、课程教学资源的更新及完善、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和课程考核方式的革新等方面提出一些教学深化改革的措施及方式,可为相关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以典型工科学院为载体,建立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涵盖能力预警学业预警系统,通过重构全流程的学生学业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能力预警体系、建立网格化的学业预警管理模式和建立教学管服联动的全流程学业帮扶机制,改变“重事后预警,轻事前干预”的学业预警现状,对现行学业预警制度的丰富和补充。实现学生、家长、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的个性化能力达成实施路径,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持续改进”的理念。
摘要:该文结合当前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和大学数学建模教学现状分析。针对数学建模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建模实操训练不够、数学文化与美育缺失,以及缺少建模软件培训等问题,探索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课堂组织模式、竞赛平台搭建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摘要: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是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其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是持续提高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基本保障。而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该文从多角度诠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探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初步构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以期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摘要:地质行业高质量发展亟需工程创新人才支撑,亦是落实工程教育认证核心理念的关键路径。针对地质类专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思政融合不足、课程体系滞后、实践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山东科技大学以多年探索实践为基础,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驱动,以“固本拓新”为改革主线,注重思政引领,创新地质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多维协同育人,构建进阶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成效显著,有助于提升高校地质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同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范式。
摘要:该文聚焦于新时代民办高校院系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调查全国范围民办高校师生对所在高校思政引领“四融合”育人机制的实效性评价,旨在探索新时代民办高校提升育人质量、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学生成才评价与各维度(思政引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财技融合、课赛融合、保障措施)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等于 0.699,p< 0.01),整体表现良好,但仍存在思政引领与其他维度的相关性相对较低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深化思政引领理念以三维共振构建立体化思政生态,驱动四维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并以多维支撑筑牢育人根基的保障体系,构建立体化育人模式的对策。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的相继提出,对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也迎来新要求。基于东华大学的纺织特色,面向纺织行业的实际需求,秉承“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德育、产学与创新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环境工程研究生育人模式。通过整合校、院两级资源,以培养与时俱进的复合型研究生人才为目标,共同推动研究生人才的全面发展。在学校和纺织企业间形成合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教学与科研内容更贴近实际行业需求,切实提升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为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摘要:在大类招生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学生指导工作面临新的要求。该研究聚焦于本科生导师制在专业层面的改革,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的学生培养需求。该文首先探讨本科生导师制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强调其在工程教育认证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某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审视现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此,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包括完善指导内容体系、优化实施策略等多个方面。这些建议旨在充分激发本科生导师制的潜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
摘要:在数字化转型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双重驱动下,完全学分制作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正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从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建设转型。该研究基于制度互补性理论,构建“制度赋能-主体互动-资源重构"三维分析模型,系统探讨完全学分制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治理结构的重构逻辑,提出通过完全学分制解构传统科层制权力结构,实现治理权力的再分配;通过“制度-主体-资源"三维互补机制,优化制度体系;通过弹性化培养模式创新,推动研究生教育系统性变革。研究不仅弥补现有理论在制度供给与培养需求适配性方面的缺口,还为地方高校推进学分制改革提供实践范式,对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构建基于护士职业精神培养的‘ 3+1 ”分阶段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并评价教学效果。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6月某所高校2018级四年制护理本科生共52人作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构建“ 3+1 ”分阶段基于护士职业精神培养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即在校3年,将课程思政教育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医德和优秀临床案例等融入护理专业导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每门课程均形成个性化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培养本科护生职业精神;实习1年开展基于临床榜样的叙事医学方法,强化实习护生职业精神培养。课程思政教育前后,学生的职业精神( 63.42±5.46 vs 68.74±6.83,P<0.001) 、人文关怀( 109.13± 15.28 vs 127.63±20.02,P<0.001, 和共情能力 (90.10±12.16 vs 99.44±15.73,P=0.001, 均得到明显改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达到“三全育人”目的。基于护士职业精神培养的“ 3+1! ”分阶段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可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达到预期育人效果,为护理学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该文围绕高校外语课程中思政内容的挖掘与应用展开研究。首先,从外语课程特点出发,阐释课程思政内容所涵盖的五个方面,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教育及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其次,结合多模态案例资源,将外语课程思政内容的获取途径细分为八种类型。最后,提出教师在思政内容设计中应把握三个“坚持”,,即坚持显隐统一、有机融合;坚持上下内外、师生互动;坚持紧扣时事、贴近生活,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摘要:财会类课程思政教学在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教育中已成为普遍的教学常态,如何评价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是当前财会类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点问题。该文构建了一个包括21个指标、6个维度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345名不同专业学生的调查数据,应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遴选评价指标。研究发现,18个指标适合评价思政教学内容、思政教学方法、思政教学素养、学生学习参与、课堂思政氛围和思政教学效果等维度。同时,在思政内容、思政方法、学习参与、教学成效等维度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思政课履行意识形态功能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培养担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的主力军与生力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该文以确定四类教学主题为主线,以搭建四类教学平台为依托,以探究四类教学方式为抓手,以建构四维教学考核为标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资源的开发与教学化改造,探索构建高校思政理论课“四四制"教学改革模式,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