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残障模式研究经历了医学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转变。在残障社会模式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其独到的视角而独树一帜。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残障社会模式摒弃了聚焦残障个体的传统医学叙事,强调残障问题与社会经济体系和生产方式息息相关。然而,在中国特色残障事业的发展背景下,其在理论性、实践性和适用性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不能适应新时代残障事业的发展进程。对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残障社会模式进行批判改良,剖析其理论内涵,以适应我国残障事业现状,能够为我国残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摘要】采用2020一2022年J省残疾人家庭收入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残疾人家庭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运用基尼系数分解法,按收入来源、不同群组对残疾人家庭收入不平等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20—2022年J省残疾人家庭收入水平逐年提升,高于全国残疾人家庭收入水平,但与全省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残疾人家庭收入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残疾人家庭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处于相对合理范围,工资性收入、转移净收入扩大了残疾人家庭收入差距且影响较大,城乡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J省北部地区内、南北地区间残疾人家庭收入差距相对较大。据此,应优化收入结构,提高残疾人家庭收入水平。
【摘要】立足“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建立健全特殊教育评价制度”的时代背景,基于教育公平视角,采用熵权TOPSIS法构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指数,并对2023年31个省份的截面数据进行水平测度。研究发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空间格局表现力“领势型”和“强势型”省份较少、“迎势型”和“蓄势型”省份居多,呈现出“东高中平而西低”与“中趋同而东西异”的地区特征,展现出教育机会供给良好、资源配置差异显著、教育质量亟待提升的发展样态。未来应打通教育机会覆盖的“最后一公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全国一盘棋”,落实教育质量监测的“和而不同”。
【摘要】通过自编的《随班就读教师课堂管理效能感问卷》调查随班就读教师,结果显示:随班就读教师课堂管理效能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排序是: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管理支持、课堂行为管理、课堂教学管理;随班就读教师课堂管理效能感在教龄、所教学段、是否为班主任、接受特殊教育培训次数、接受融合教育培训次数上差异显著。丰富随班就读教师课堂管理经验传授方式、提升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完善教师随班就读课堂管理专业支持保障能有效提升随班就读教师课堂管理效能感。
【摘要】融合教育效能感与融合教育态度的相关研究对于推动融合教育实践以及提升融合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导致许多变量与融合教育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一致观点。通过Meta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教师融合教育效能感与融合教育态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其他变量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融合教育态度与融合教育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教师性别比例、教师年龄和教师教龄在融合教育态度与融合教育效能感间起正向调节作用。未来在融合教育决策及实践中,应进一步关注教师融合教育态度以及教师性别比例、教师年龄和教师教龄等调节变量,以促进教师融合教育效能感的持续提升。
【摘要】情绪衰竭问题关系到特殊教育教师身心健康发展,既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有关,也影响着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研究特殊教育教师情绪衰竭的影响机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以特殊教育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问卷》情绪衰竭量表》《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组织文化量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压力正向预测情绪衰竭;教学效能感在职业压力与情绪衰竭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文化水平调节了职业压力对教学效能感的预测作用。未来应通过拓展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资源,增强教师教学效能感,构建民主、融洽的组织文化环境及促进教师自觉唤醒等途径促进特殊教育教师情绪积极发展。
【摘要】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融合教育素养培育仍面临诸多挑战。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视角看,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将面临特殊幼儿的随班就读、融合教育环境的创设及融合保教活动的开展等工作场域的转变。新场域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在认知、行为和情感惯习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其文化、社会和符号资本确立了更高的标准。基于此,提出重构适应学前融合教育场域的惯习-资本建议,以期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融合教育素养培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摘要】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培养特殊学生的劳动素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殊教育学校在设计与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工作中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依然存在课程认识滞后、课程资源薄弱、课程保障不足等问题。劳动教育课程作为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特殊教育学校在设计与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时应以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引,秉承关注学生生活需求、突出学生实践体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跨学科融合等基本理念,并结合特殊学生身心特征和实际需求实施课程,注重教学策略、评价策略、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教材编写策略等的运用。
【摘要】在数字化场景中,国家通用盲文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如盲文输入法与软件适配性欠佳、盲文翻译准确性有待提高、数字资源盲文转换格式不统一等。可通过强化技术赋能、教育创新等路径,加快国家通用盲文的数字化进程。未来,国家通用盲文将朝着智能化、个性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为盲人创造更加公平、便捷的信息环境。
中国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联盟于2025年4月2日“世界孤独症日"在成功举办“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研讨会”。此次会议汇聚医学、教育、科技等领域专家及一线从业者,通过前沿技术成果交流、典型案例剖析与区域性经验共享,旨在推动构建标准化、个性化的教育康复支持体系,全面提升干预服务效果,为完善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本,助力实现“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优质康复服务”的社会愿景。 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1.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 2.教育强国建设与特殊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特殊教育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研究 4.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与支持保障研究 5.中国特殊教育优质融合与均衡发展研究 6.数字化与特殊教育发展研究 7.教育家精神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8.特殊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研究 9.特殊教育评价体系与机制改革研究 10.特殊教育跨学科交叉研究 11.特殊教育学校治理与高
1990年,我考入长春市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现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为该校首届特殊教育师范生。四年后,我成为的一名教师。从青涩韶华到岁月凝霜,我和无声世界的孩子们共同铺就了一条绚丽的成长之路。 上班第一天,我便承担起聋校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重任。当时班上有十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家境贫寒。其中有一个女孩小宁让我格外心疼,她的父母都是聋哑人,几乎没有收入,仅靠八十多岁的姥姥供养她上学。有一次,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