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系统解析玉米种质资源的耐冷萌发特性差异,筛选优异耐低温种质资源,以52份玉米新材料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5 ℃和25 ℃条件下玉米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和发芽势及其性状相对值等8个耐冷性相关指标,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赋值及聚类分析等,对玉米材料的耐冷性进行综合剖析与评估。结果表明,在参试的52份玉米材料中,耐冷萌发能力呈现出十分丰富的遗传变异情况。相关性分析表
摘要:种子纯度关乎农作物产量、质量和抗病能力,对农业可持续性、市场准入至关重要。乡糯4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2023年选育成功的高产优质鲜食玉米杂交种。为促进黑龙江省鲜食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乡糯4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近似品种乡糯7杂交组合为材料,从40对玉米SSR核心引物中筛选出在乡糯4双亲之间多态性明显、重复性较好的2对引物bnlg1671y17、umc1936k4用于纯度鉴定,并利用田间小区
摘要:为进一步挖掘蓖麻中与器官发育相关的基因及其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基于蓖麻基因组数据,对SAP(STERILE APETALA)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预测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蛋白的二级结构特征、构建系统进化树以及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共线性等。结果表明,首次鉴定出7个RcSAP基因,均为不稳定蛋白,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占比高。亚细胞定位预测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除RcSAP1外,其余Mo
摘要:为提高大豆的抗逆性、防控病虫害,并提高产量和品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草案《大豆全生育期叶面“一喷多促”生产技术规程》,以东生22为供试材料,于2024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开展大豆全生育期“一喷多促”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5个“一喷多促”药剂组合处理,分析该技术对大豆生育期生长性状及产量要素指标的影响,同时验证该规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大豆全生育期叶面“一喷多促”技术
摘要:为探索可以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且对玉米生长安全的新型杀菌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丙硫菌唑及其复配制剂对玉米生长的安全性及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施用丙硫菌唑250 DC、67.5%硫磺·丙硫菌唑SC、丙硫菌唑·嘧菌酯360 SC玉米安全性良好,并且有增强作物长势的作用,增产率达10.0%~12.5%;玉米大斑病发病初期喷施,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在80%~100%,并且持效
摘要:为了丰富黑龙江省沙棘品种,优化沙棘种植结构,筛选适宜黑龙江省种植的特色沙棘优良品种,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6个沙棘品种为试验材料,以深秋红为对照,进行物候期、生长性状、果实性状、果实基本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不同沙棘品种具有的特点及应用方向。结果表明,绥棘系列在8月中上旬成熟,晚熟品种在9月中上旬,对照品种深秋红树势强,株高为325.30 cm,冠幅为291.20 cm,树体最为高大,其次
摘要:为明确2个秋子梨果实不同发育期花青素含量,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两个花青素 主要成分积累的变化趋势以及花青素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以‘龙香’和‘79-1’秋子梨5个发育期果实为材料,分别测定花青素及其两个主要成分的含量,分析花青素及其主成分与相关基因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2个秋子梨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79-1’花青素含量高于‘龙香’,花后100 d花青素含量达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徐州地区园林应用的芍药属组间杂种品种,以徐州地区引种的35个芍药属组间杂种为材料,从适应性、植株生长特性及观赏特性3个方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对其进行观测,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引种表现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15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其中抗病性、耐热性、花色、花径和绿叶期的权重值较高,分别为0.183,0.166,0.145,0.091和0.078。根据综合得分将35
摘要:为探明超声波辅助酶解法在提取灵芝多肽时的最佳工艺参数,促进灵芝多肽的提取及相应产品的工厂化生产,以多肽提取量为参考指标,进行灵芝多肽的提取及灵芝多肽冲剂制备工艺研究,首先进行单因素试验,随后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来优化结合超声波与酶法提取灵芝多肽的工艺条件,并进一步探究灵芝多肽冲剂的配方。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确定了灵芝多肽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即料液比为1∶50,反应时间为2 h,反应温度为60 ℃,
摘要:为促进金花葵产业发展,采用直播方式对金花葵进行栽植,通过开展引种试验及生物学观察,分析其在红壤栽培的适应性及产量,明确金花葵在南方红壤的适应性,并总结金花葵的栽培技术要点。结果表明,金花葵在红壤地生长旺盛,植株茎粗壮,能够快速形成结果侧枝,植株株高97.50~130.00 cm,花冠直径8.50~13.00 cm,平均单株开花数量86朵,平均单株结果数72个,鲜花产量450 kg·(667
摘要:为了实现丹参-核桃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经济效益、保护林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基于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及药材商品的质量评价的需要,对核桃林下种植丹参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测定4个不同林地种植丹参的丹参酮Ⅰ、丹参酮Ⅱ、隐丹参酮和丹酚酸的含量,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丹参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此规范化种植技术提高了丹参在核桃林下的种植成效,且丹参的有效成分含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其建设和发展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黑龙江省在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品牌价值也进一步提升。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品牌市场影响力低,部分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规划不足等问题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教学领域呈现的新特征,高等院校开展的通识课程改革已成为拓宽学生知识领域与拓展认知视野的必然选择。以东北林业大学通识课程“舌尖上的植物学”为例,其改革进程以“五星教学法”为核心导向,充分融合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重新规划并优化课程内容在时空维度的布局,构建与之适配的考核及反馈机制体系。通过教师课前线上发布预习任务以聚焦问题,课堂上遵循以学
摘要:为了解决传统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考核方式单一、偏重实验结果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和师生互动不足,学生主体地位模糊等问题,突破以往过度依赖实验报告的考核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构建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新型考核体系,侧重从多维度进行过程性评价。实践表明,新型考核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为植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该体系的实施有
摘要:随着中国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地方院校园林专业面临着新农科建设的挑战与机遇。园林专业作为一门注重创新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型专业,培养服务国家城乡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人才是专业发展的根本。惠州学院园林专业以行业发展需求和实践教学现状问题为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基于OBE-CDIO理念构建了“赛研践创一体化”应用型教学体系。该体系的实践应用主要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摘要:坡耕地是分布在坡面上、地面平整度差的一类旱作耕地,因受地形影响,存在水肥流失、土壤流失等问题。水土流失不仅导致有机碳流失,还消耗了坡耕地土壤碳库。而传统的农耕方式欠缺水土保持措施,进一步加剧了土壤侵蚀与碳流失。采取相应的侵蚀治理措施,是降低土壤碳流失风险的重要途径。为了解析有机碳在坡耕地土壤中的周转过程并揭示治理技术对土壤碳流失的影响,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土壤有机碳流失及其治理技术的相关研
摘要:芋头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蔬菜作物之一,其品质受到广泛关注。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因各种外界或内在因素导致其品质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价值。为促进优质芋头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利用,开展相关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通过对影响芋头营养、贮藏、食味和加工等方面品质的关键因素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深化对芋头品质影响因素的理解,为将来创制优质品种、改进加工与贮藏方式、提高营养与食味品质提供新的启示和方向。 关
摘要:为了推广高产早熟大豆新品种克豆38,对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介绍。克豆38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以黑河36为母本、以黑河750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7-2018年参加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35.7 kg·hm-2,比对照品种黑河43增产9.2%,2019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产量2 514.4 k
摘要:为了选育多优集成的突破性香稻新品种,以香稻遗传解析、种质创新、骨干亲本构建、香型粳稻品种选育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并构建由62份资源组成的香型粳稻核心资源库,创制香稻核心种质绥9230。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水稻品质育种研究所以黑龙江省首个香稻品种绥粳4号(绥9230)为母本、东农424为父本杂交,建立综合育种模块,打破遗传累赘,突破香味、早熟、优质、抗病、高产、广适性等多性状难以快速聚合的
摘要:高海拔地区人工种植的中药材续断产量已不能满足市场增长需求,为开辟新的种植区域,对续断在低海拔地区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续断在德宏低海拔地区种植当年生长迅速,且冬季地上部分无枯萎现象;根系生长正常,主根明显;病虫害不严重,仅有少量蚜虫危害。根据续断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分析在德宏低海拔地区种植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制定栽培方案并应用于实际生产,并总结了在德宏低海拔地区种植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