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词贴切”是高考作文分评分标准发展等级“有文采”的第一条要求,用词要“妥当、确切、鲜明”,达到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标准,使语言和内容高度统一。“用词贴切”要求考生写作文时一词传神,非此词不可用,要做到以一当十,写人形神兼备,叙事高度概括,描写生动形象,抒情情感浓郁,议论入木三分。在具体的写作中,考生要尽可能用恰当精妙的、新鲜传神的、具有形象性的、极具表现力的词语,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目
题型分析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制方式灵活多样,强化了语言基础知识运用的考查,落实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要求。2023年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形式分别是“一拖二”“一拖三”。2024年的语言文字运用首先出现了“一拖五”的形式,随文设题,因文命题。2025年的语言文字运用仍采用“一拖五”的形式。 2025年全国一卷是一段关于谐音双关修辞的材料。除第18题保留修改病句的传统题型外,其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于公历12月21—23日之间交节。此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地球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这以后太阳直射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正所谓“冬至日头升,一天长一针”。古人以阴阳二气的运动理解季节变化,以为“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民间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阴阳二气自此开始逆转,生命活动也将趋于活跃。 冬至既是节气
一转眼又到了期末考试季,学生们通宵达旦地背重点、梳理知识点、做试卷、订正试卷……这一切,都只求在考试季能有个好成绩。现代人生活环境这么优越,尚且如此辛苦,那么在古代,古人们为考试付出的心血,肯定是十倍百倍的。 [唐代的考场纪律] 提起考试这件事,我们现代人只需要操心考的内容会不会,就算是去外地考试,最多也就是买张高铁票,然后再预订一个酒店,横竖都好解决。可若是换成古人的话,参加一次考试,简
素材 A 观礼座椅“再就业”,不仅是物尽其用 天安门广场阅兵观礼座椅,最后去哪儿了?据《北京日报》报道,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会场的室外空间,随处可见一排排红色座椅,不时有游人坐在上面休息。原来,一部分观礼座椅被挪到了这里服务服贸会,继续发挥它们的价值。不仅如此,广场红旗阵、地毯、长城年号台等多类景观元素都会被重复使用。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
素材 A 人民的好干部李东 李东是湖南省岳阳市毛田镇一名年轻的乡村基层干部,在一次抗洪抢险中突遇山洪,车辆被冲入河流,危急关头,坐在副驾驶座的李东迅速让大家打开车窗逃生。在那一瞬间,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自己却失去了逃生机会。两天后,李东的遗体在事发地下游约3公里的地方被发现。当灵车在毛田镇政府大院稍作停留的时候,周边几百位村民闻讯自发赶来为李东送行。向他致敬! 《2024感动中国》李东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的疑问,我听过一个较为巧妙的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对于“阅读的意义”,你有怎样的体验、思考和认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当胸闷乏力的窒息感化作轻盈呼吸,当沉重的步伐变为向前的惯性,“第二次呼吸”便是中长跑者出现“极点”反应时生理机能的重生。同样,面对人生困境,所谓“极点”,便是自我重构的起点,唯有主动调适、执着坚守,方能在人生的长跑中迎来新生。 “极点”,是成长进程中“旧我”与“新我”的碰撞,正视它,方能为“第二次呼吸”积蓄力量。清代顾祖禹编撰《读史方舆纪要》时,便深陷这样的“极点”。战乱让地理变迁无迹可寻,典籍
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面对“专”“转”“传”的类别之论,由“专”至“传”是否必定需要“转”的环节?细究文明星河中的耀眼光芒,可知那条通往永恒的经典之路其实并非仅一座“转”字窄桥。 《共产党宣言》的磅礴之力,正体现在其穿透纸背的深刻性中,往往无需过度依赖媒介转换,便能照亮人类思想的天空。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学者之笔编织的篇章,初始或许主要为同道中人
真题回放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在闪耀,如比赛记分牌、新年倒计时、车站电子时刻表、智能家电显示屏等。数字闪耀之时,可能是激动的时刻,可能是收获的见证,也可能是幸福的日常…… 请以“当数字闪耀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初稿呈现 当数字闪耀时 一考生 在校园的操场上,有一块醒目的记分牌,它总是静静地伫立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