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导引 雨中的古镇,就像一位披着头纱的仕女,朦朦胧胧,但是依旧能看出美丽的轮廓,自有一番韵味。雨水沿着瓦片落下,隔开往日的纷繁,疏疏的雨将古城的石板洒得光光亮亮,墙壁上斑斑驳驳的苔痕似乎在诉说着古镇人家的故事。飘飘的雨丝在风的吹拂下斜斜地落下,更显雨中古镇的朦胧与妩媚,尘世的喧嚣和心的杂念都顺着雨水滴落,流向远方。 主题文 雨洒古城湿我心 刘克邦 黔城,是美的。 一走进古城,古风古韵
文本呈现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题。 小松 杜荀鹤 南轩松 李 白 [“智读”文本]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形象地勾
文本呈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智读”文本 这首诗为唐朝诗人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所作。 首句即切题。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解行舟”,在涂染着离别色彩的谢亭,诗人为即将乘舟离去的游人吟唱送别。简单的叙事中已透露出无奈的离别意绪。 次句“红叶青山水急流”描写江上景色。青山夹岸,霜林尽染,映衬
身份证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古人也有类似今天身份证一类的比较完备的身份证明——“照身帖”,这也是可考的出现最早的身份证明。 “照身帖”的专利要归商鞅。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的重要内容就是编录户籍,什伍连坐,鼓励告奸,无户籍凭证者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舍。这个户籍凭证,就是“照身帖”。有名字、职业,还有画像和公章,跟今天的身份证很像。 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一种类似身份证的“鱼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王阳明 追根溯源 出自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教条示龙场诸生》。相关语句是: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点拨 这句话的意思是:立志成为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可以成为贤人。王阳明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孟浩然 追根溯源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原诗为: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点拨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原诗是写作者登岘山见到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有政绩得民心,他死后,百姓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习近平同志
无坚不摧 追根溯源 语出《旧唐书·孔巢父传》:“(田)悦酒酣,自矜其骑射之艺,拳勇之略,因曰:‘若蒙见用,无坚不摧。’” 点拨 无坚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强大,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摧毁。自然灾难往往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如台风、海啸、洪水、地震等等,可谓无坚不摧,因此我们应通力合作,积极防御。个人、集体等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战斗力”,以无坚不摧的力量去应对来自敌人、灾难等的危险,以取得胜利,获得成功
前 言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没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祸患常积于忽微”,道理就在于此。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的终结,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地向前发展。
文题速递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材料二: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材料三: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读了以上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