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一些学者不满宋明理学空谈性理,因而强调要研经治史以经世致用,常常利用书院作为他们传播学问的场所。《清史稿·卷一〇六》中也提到清朝设置书院的目的:“各省书院之设,辅学校所不及。世祖颁给帑金,风励天下。厥后府、州、县次第建立,延聘经明行修之士为之长,秀异多出其中。高宗明诏奖劝,比于古者侯国之学。儒学寝衰,教官不举其职,所赖以造士者,独在书院。其裨益育才,非浅鲜也。”由此可知,作为封建社会教育文化
南通博物苑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濠河之畔,是由著名爱国实业家、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所创办,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公共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 1903年,张謇前往日本考察实业和教育,通过参观日本的博览会和博物馆,受到启发,回国后便竭力倡议创办博物馆。1905年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办苑宗旨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由张謇提倡的博物馆可以“觇古今之变迁,验文明之进退”的理念也被后人所
◀ 素养夺标 ▶ 1.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书刊出版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2. 分析理解教育、出版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 本课必备 ▶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 古代教育 (1)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 (2)发展历程 (3)历史影响 ①对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一 单项选择题 基础训练 1. 各级地方官学的设置始于汉朝,后来逐渐形成完整的制度。宋代在路级行政区建立正式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掌管路州县学政;明朝官办学校最多时达1700所;清朝官学制度基本沿袭明朝。这表明,封建地方官学体系建设( ) A. 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 B. 是基层教化的主要手段 C. 助推了儒学世俗化潮流 D. 加强了地方的割据倾向 2. 宋代《岳麓书院记》强调书院教
人类文明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嬗变与繁衍,传承文明的载体也相伴而生并不断发展。文化的传承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逐步发展出四种主要载体:学校、书刊、图书馆和博物馆。通过学习《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应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本课所述及的四大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学习和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探究载体的特征、功能和影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特点是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紧扣材料、论从史出也应成为我们解答历史试题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大致可采用“三步走”战略:审题干,找关键——联教材,定主旨——辨选项,细对照。 [典型例题]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