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张世英在通贯性地考察了西方哲学史上“纵向超越”的形上学之后,发现这种类型的形上学易于将丰富的现实世界抽象成具有“同一性”的概念。他综合后现代西方哲学中“在场”与“不在场”的思想观念,并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观念,提出了“横向超越”这一新的形上学,让人们通过这一新形上学思想来把握重重无尽同时又有普遍联系的丰富而具体的世界。这一新形态的哲学形上学,对于当代人而言,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世
摘 要:“三礼”是中华礼乐文化的经典代表著作。作为一种人文文化,“三礼”不仅是中华礼乐文化的集中体现,而且是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门径。从形式上来看,“三礼”作为一种礼乐文化的有机整体,关注着中国社会的世道人心,追求并向往着融洽和谐的大同之世。从内容上来看,“三礼”承载着周公之德业与孔子之显学,为中华礼乐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三礼”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仁爱”的文化精神,铺定了中华
摘 要:船山学立足湖湘而对整个中国文化及其哲学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在继承发展孔孟儒家及其他诸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在湖湘大地影响深远的屈原贾谊的忧国忧民意识,周敦颐及湖湘学派的求道问理、希贤希圣和经世致用的品格精神予以重点观照,进一步凸显了“屈贾之乡”“潇湘洙泗”“荆蛮邹鲁”和“道南正脉”的学术品格和价值追求。在对中国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传统作出全面总结的基础上,船山学结合湖湘文化精神价值对中国文化及其
摘 要:王夫之将道家、佛家以及法家的理论并列为中国历史上三种最具破坏性的理论。当代船山学研究者多接受他对佛家和法家的批判,而认为他对老子的批判有失公允。甚至有学者认为,王夫之偏执于儒家道统,无法深解老子思想之精妙绝伦,导致他对老子的批判是断章取义、自相矛盾的。本文从儒、道形而上学与伦理思想的根本分歧来为王夫之对老子理论的批判作辩护,并对当代学者谭明冉对于王夫之观点的批评提出不同见解,得出结论:王夫
摘 要:孔颖达与朱子关于《易传》“生生”思想之诠释存在三方面差异:其一,关于“生生者”,孔氏主张“阴阳”为“生生者”,为“无”;而朱子主张“阴阳二气”为“生生者”,为“有”。其二,关于“生生过程”,孔氏侧重单向度谈“生”;朱子则注重双向谈“生”。其三,在“生生特征”问题上,孔氏主要从时间层面言其特征为“不绝”;朱子则从时空两个层面主张其特征为“无穷”。船山认为孔氏和朱子的观点各有偏执,并从三方面对
摘 要:《养生主》各个部分都是以“天”为中心展开的,养生之“主”亦即养生之要领就在于“天”,只有“依乎天理”“知天”,不受人为束缚,泰然接受“天之刑”,“安时而处顺”,才能获得满意的人生。从结构上看,《养生主》各段落是前后一贯、彼此呼应的,并无旁出的支脉和无关的论述。《养生主》所要养的不仅是有限的肉体的生命,也包括死亡在内的无限的超越的生命,是能够坦然应对现实人生困境的生命。可以与《养生主》相互启
摘 要:现实人生的有限性不能为知的无限性所扭曲,而要在生之有限性与知之无限性之间开启居间性从而远离善恶而获得自由生存。《庄子·养生主》对于有限与无限交织的生命状态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引导人们在生命的深邃之处寻求真实的养生之道。自由生存的现实展开于一个罗网密布的伦理—政治纠合的流俗世间,真正的自由是克己无厚而寻得其缝隙以开启余地。这种自由的生存并不是完全由理智彻底清明的引导所决定的,而是受到暗昧天命的
摘 要:唐君毅、牟宗三两位先生在诠释五峰学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牟宗三曾提出著名的“宋明三系说”,其中的五峰、蕺山一系相当独特,原因是五峰为南宋人,蕺山为明末清初人,蕺山甚少提及五峰,彼此亦无学派相承关系,而牟宗三却将二人结为一系。牟宗三以为,二人皆注重主客观之饱满,重心亦重性而以心著性,甚至合于周子、张载、明道三人的学术性格,五峰可为周、张、程之嫡系。唐君毅则以为,五峰固有心学之意味,然实际上却是
摘 要:萧萐父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与哲学史家,中国哲学史学科的重要建设者。同时,他又是当代中国哲学史界少有的诗人哲学家,他的诗体现了中国哲学理性与感性并重的精神气质。萧萐父诗化哲学的方法论,以“解人”范畴揭示了理解活动所具有的历史性与个体情感性两个维度。他主张从时代思潮的整体性出发,以“历史乐章凭合奏”的宏大视野把握历史的整体面貌;主张把握“积杂以成纯”的认识规律,走出建构中国自主哲学体系的
摘 要:“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概念。天下观反映了古人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想象,而天下伦理是天下观的题中之义。天下伦理旨在将天下理解为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中超越于家、国之上的终极伦理实体。天下伦理对于传统中国有三点重要意义:推动中国文化的赓续不断;塑造多民族统一的文明格局;培育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伦理气质。具体而言,第一,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能够赓续不断,天下伦理的在场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