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推动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与社会安宁及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运行有其自身规律,即任何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一系列变革,只不过因政党执政的社会政治纲领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有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大势和民众意愿,有的则正好相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变革证明,
摘 要: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集体林权制度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初步构建到不断发展成为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重要制度,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集体林权制度的酝酿;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1958年):初步构建集体林权制度,山林入社;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年):山林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中共
主持人语(刘德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深入进展,大国博弈重新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大国兴衰研究也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但与20世纪80年代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引发的热议不同,彼时学界争论的焦点是美国的“衰落”,而此时关注的焦点则是非西方大国的崛起,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大国的博弈和兴衰无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就要求学界超越以往的争议,更新既有视野,提出新的议题和新的见解,
近些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大国博弈重新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大国的兴衰”也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论之者众。但与1987年末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大国的兴衰》引发的热议不同,彼时争论的焦点是美国是否已经衰落,而此时争论的焦点则是中国的崛起。保罗·肯尼迪近期将推出该书的第2版,他就此所作学术报告的题目就是“大国的兴衰(第2版):在一个崛起中的中国阴影之下”。肯尼迪论题的转
透过历史烟云,大国兴衰的“戏剧”不仅展示了大国兴起时惊鸿一瞥的“姿颜”,也留下了其衰落时令人唏嘘的“身影”。对大国兴衰历史影像和轨迹的反思,以及大国博弈现实的焦灼,造就了世人从未间断的对大国兴衰的关注、思考和书写。其原因在于,大国兴衰不仅汇聚了民族和国家的前世今生,而且昭示了人类文明的前程或“宿命”。在关于大国兴衰的浩繁文献中,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在1988年出版的《大国的兴衰
一般认为,现代化是指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大转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个全球性的进程,它首先开始于工业革命中的英国,然后向西欧和北美扩散。各国现代化既有共同特征,也有各自的特点。俄罗斯的成败兴衰,与其现代化密切相关。 俄罗斯的现代化历程 俄罗斯的现代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俄罗斯帝国的现代化和苏联的现代化。
任何国际关系理论都建立在国家理论基础之上,国际体系的变更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现代国际体系与现代国家之间是相互建构的,而现代国家是比较晚近才出现的国家形态,学术界往往以“主权国家”“民族国家”等术语来指代现代国家。然而,从国家形态演变及兴衰逻辑来看,主权国家和民族国家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现代国家的产生及其演变逻辑与进程。主权国家是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教俗分离之后建立起来的君主国。随着时
对大国衰落的讨论同大国崛起一样,是历史学、政治学与国际问题研究的永恒课题。自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问世以来,以“衰落”为主题的思考是所有关注大国命运的学者的共同偏好。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公认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区域国别与大国政治研究领域中一直处于“超然”的位置,而其自身又是一个极为复杂而特殊的国家。自20世纪中期以降,其国内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与同时期国际秩序的变迁紧密关联,有关其衰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