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基于中国信贷市场中存在不完全信息与信贷寻租的现实背景,构建了融合正规型银行、寻租型银行以及信贷市场搜寻匹配过程的DSGE 模型,解析中国信贷市场扭曲对信贷匹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对相关政策调控的作用机理和有效性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发现:(1)企业资本回报率噪音信号与信贷寻租行为扭曲了信贷市场的价格配置机制,低效国企扩大生产的同时挤出高效非国企的信贷资金,对全要素生产率造成负面影
摘 要 在扩大进口战略和“ 卡脖子” 背景下,本文使用2000—2013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国家专利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构建了核心中间产品来源地的进口多样化指标,研究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经验研究发现:(1) 核心中间产品进口来源地多样化对企业专利总数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核心中间产品进口来源国越分散,越能促进企业创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核心中间产品进口来源地数量每增加1 个,企业专利
摘 要 对于金融结构转型是否有利于人力资本升级这一问题,本文构建理论模型证明:当技术风险较低时,创新企业的破产风险较低,银行融资是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吸纳的人力资本水平也较高,提高金融市场水平将无助于企业人力资本升级;与之相对应,当生产率较高、技术风险较大时,创新企业虽然面临着较大的破产风险,但其可以通过“利益共享”的方式获得股票投资,分担技术风险,故股票融资成为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吸纳的人力资本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互联网普及,数字金融已成为我国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本文匹配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城市层面数字金融发展指标与国泰安上市公司数据库,开展实证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通过增加企业研发投入促进创新,该结论也通过了工具变量回归和多维度稳健性检验的有效验证。本文也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内部传导机制为增
摘 要 本文以来自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的45 家上市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各金融机构在上市金融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对其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金融机构网络呈现“核心—边缘”分布特征;核心金融机构与边缘机构之间的成本、利润和风险分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金融机构在网络中地位的分化加剧,这种分配差异也将增加。在金融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金融机构成本效率更低、利润
摘 要 本文利用沪深交易所对并购活动监管问询的独特场景,探讨了财务顾问过往服务的并购交易收到问询函后的监管溢出效应,分析是否造成财务顾问声誉受损,从而影响其新参与并购的绩效。结果显示,财务顾问过去参与的并购如果受到交易所问询,声誉将会受到负面影响,进而降低未来参与并购的绩效。当企业主动雇佣财务顾问时,企业更重视财务顾问声誉,声誉受损对绩效负面影响会更大;而当企业为满足监管要求被强制要求聘用财务顾问
摘 要 债权人能否影响企业的避税行为是一个重要但尚未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运用银行上市行为衡量银行债权治理强度的变化,考察主贷银行上市对其客户企业避税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主贷银行上市后,其客户企业的避税程度显著下降,这表明银行债权治理机制能够有效约束客户企业的避税行为。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主贷银行上市对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偿债能力较弱、信息披露质量较差和非国有产权的客户企业中。本文的研究结论
摘 要 本文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实证考察新中国成立之初156 项工程对地区工业集聚的影响。我们利用工业普查微观数据和地级市层面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了1949—1975 年期间156 项工程对所在地区的关联企业进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56 项工程建设地区的工业企业进入数显著多于其他地区;而且,在投入产出关系上距离156 项工程行业较近行业的工业企业进入数显著多于较远行业,156 项工程的产品分配端行业
摘 要 本文构建了公共部门生产企业进入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利用2000—2006 年度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合并数据,通过ACF 修正后得到无偏一致的成本加成, 随后验证了DeLoecker et al. (2016)提出的“ 成本—价格传递” 理论。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控制了不随时间变动的企业—产品层面的成本加成率后,边际成本的变化能够在90%的程度上解释价格的变化。最后,本文分析了企
摘 要 已有文献对政府补助对中小企业创新影响仍缺少实证分析。本文使用上市中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评估政府补助对中小企业创新行为和绩效影响。我们将政府补助细分为研发补助和非研发补助,实证分析发现:第一,研发补助和非研发补助都显著促进了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但研发补助的促进效果更强;第二,研发补助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专利产出,主要是对中小企业发明专利数量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三,从创新效率看,研发补助对中小企业
摘 要 评估国地税合并改革的微观经济效应,不仅有助于各项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而且对于建立健全现代税收治理体系下的税收管理架构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国地税合并改革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了其对企业行为决策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国地税合并改革之后,企业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加强,进而增持更多现金资产,主要原因在于国地税合并改革显著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地
摘 要 本文利用A 股新能源上市企业2009—2020 年的数据,先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税收优惠促进了新能源企业创新绩效,对发明创新和非发明创新均有显著影响,稳健性检验通过评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验证了结论的可靠性。机制分析表明,税收优惠通过增加新能源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而非人力资本投入来提高其创新绩效。税收
摘 要 本文基于2010—2019 年国内192 家上市制药企业的数据,采用可加性误差交互式线性模型,以排序效应和分级分析方法,考察企业经营的服务化业务对制造企业并购重组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1)排序效应(SPE) 与平均效应( APE) 估计的置信区间明显不一致,表明异质性的存在。(2) 企业并购重组受服务化影响的差异与企业特征有关。容易产生并购重组行为的企业通常具有如下特征:拥有较多广告宣
摘 要 流通业是中国最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领域。伴随着市场化改革,流通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内外贸市场一体化逐步走向成熟。本文基于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构建自然实验,实证分析了流通业在促进制造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流通体制改革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发现在考虑平行趋势假设、安慰剂检验、遗漏变量和生产效率的测算方式等问题后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布局,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重点补助作为修复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十四五”期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点工作,其政策效果评价及作用机制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2—2021 年京津冀地区县级数据构造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重点补助政策的生态环境改善效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