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肾动脉与高血压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在肾血管性高血压领域,既往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提示介入治疗并未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患者提供进一步获益,但功能学评估及新型影像学方法有望进行更精准的患者筛选与个体化治疗评估。围绕肾动脉开展的去肾神经术这一新技术在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循证研究历程后,即将进入中国临床应用。全面回顾以往研究、客观正确认识新技术的两面性,是其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不仅如此,更多新的高血压
【摘要】肾动脉狭窄是导致继发性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介入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既往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介入治疗相比单纯药物治疗可能无法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带来获益,但这些研究存在选择偏倚等缺陷,其结论引发了广泛争议。现主要探究肾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总结血流动力学指导的介入治疗对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并对血流动力学评估下介入治疗在肾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应用及发展作出展望
【摘要】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指由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绝大多数肾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或纤维肌肉发育不良引起。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该疾病的早期检出率不断升高。尤其是各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肾动脉狭窄的诊疗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早期识别肾动脉、肾脏结构及功能的异常,帮助患者实现早期诊断及获得早期充分治疗。现就影像学在肾动脉狭窄评估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
【摘要】高血压是导致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中国的高血压控制率仍不高。高血压相关的介入技术在高血压的诊断、治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提高整体高血压的控制率至关重要。现就高血压相关的介入诊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强对该领域的了解,提升高血压的诊治水平。 【关键词】高血压;介入;诊疗 【DOI】10.16806/j.cnki.issn.1004-3934.2024.03.0
【摘要】尽管有许多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可降低血压,但难治性高血压仍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经皮去肾神经术(RDN)已成为有发展前景、临床证据最多的用于改善血压、提高血压控制率的器械治疗方法。现总结目前RDN治疗高血压的机制,同时总结关于RDN的多项随机假手术对照的临床研究和优化患者选择。 【关键词】高血压;交感神经系统;去肾神经术 【DOI】10.16806/j.cnki.issn.1004-393
【摘要】近年来,经皮去肾神经术(RDN)作为一种微创介入治疗,通过破坏位于肾动脉附近的交感神经来中断肾交感神经活动,阻断肾和中枢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信号传递,可显著且安全地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而肾交感神经不仅在高血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非心血管疾病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代谢性疾病和慢性肾脏病等非高血压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DN有望成为多种疾病的上游治疗措
【摘要】降脂治疗的心血管获益得到了大量实验证实,但其引起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下降是否会引起认知功能的下降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担忧。随着降胆固醇新药的不断上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达到的下限越来越低。现对以降胆固醇为主的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降脂药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认知功能 【DOI】10.168
【摘要】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和主要死因,其患病率、再住院率、病死率均较高,防治难度极大。其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是心衰的主要类型,目前约占心衰总患病人数的50%,在6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70%。随着新型抗心衰药物的出现,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但HFpEF仍面临治疗困境。据报道,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独立作用于心脏,并通过多
【摘要】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是引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时的诊断准确性和特异性大幅降低的重要原因。然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时,影像采集设备、重建后处理及模拟计算技术的选择和应用目前尚缺乏规范和指导。现对CT及其衍生技术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诊断时的原理、选择以及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
【摘要】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是心脏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心脏术后新发房颤增加了患者卒中甚至死亡的风险,其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许多研究者认为在“房颤基质”的基础上,各种触发因素刺激了房颤的发生。最近的研究将目光投向了心包炎症的作用,既往研究侧重于危险因素的发掘。此外,利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早期预测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就近年来心脏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预测手段以及防治措施等展开综述
【摘要】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其最常见的一种病理生理损害,如何预防或减轻其损害已成为关键问题。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胞氧化诱导、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自噬对MIRI的发病和病理生理过程有重要影响。自噬在其中起关键作用,适度的自噬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长链非编码RNA能通过调控自噬参与MIRI进程,其异常表达及功能受到更多关注,但目前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
【摘要】内皮功能障碍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关键事件,不仅贯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全程,还与其他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表达呈上升趋势,ERS可能通过促进内皮功能障碍加重心血管疾病的进展。现总结ERS与内皮功能障碍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缓解ERS的药物,有望为临床实现内皮功能障碍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摘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主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预后,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PCI后损伤血管再内皮化可减少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形成,再内皮化的机制主要包括内皮细胞黏附和增殖的调控、平滑肌细胞黏附和增殖的调控、血小板黏附聚集和活化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吸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管损伤再内皮化机制的研究,可为损伤后血管重塑提供新的思路和
【摘要】血管钙化是在衰老、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肾脏病和糖尿病中普遍存在的病理现象。线粒体DNA损伤、高磷酸盐浓度和线粒体自噬异常等均可通过改变线粒体功能影响血管钙化的发生和发展。目前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血管钙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探讨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调控血管钙化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血管钙化提供思路。 【关键词】血管钙化;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DOI】10.16806
【摘要】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通过介导多种信号通路参与调节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内质网应激、纤维化等病理生理过程,在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中发挥保护作用。现总结SIRT1介导的信号通路在阿霉素诱导心脏毒性中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信号通路;阿霉素;心脏毒性 【DOI】10.16806/j.cnki.issn.1004-3934.2024.03.0
【摘要】铁死亡是由铁介导的脂质过氧化累积引起的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模式,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蒽环类药物是最常用的化疗药物之一,用于治疗多种癌症。虽然药物有效,但其益处有时会受到急性和/或迟发性心脏毒性副作用(尤其是心力衰竭)的影响。证据表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与心肌细胞铁死亡密切相关,现就铁死亡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发生过程中的机制及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综述,以期为减弱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心肌损伤提供
【摘要】炎症是导致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抗炎治疗成为进一步降低冠心病残余风险的希望,然而目前临床上并无规范的抗炎治疗策略。近年来多项大规模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为寻找冠心病的抗炎治疗策略指引了方向。现结合近年来循证证据就冠心病抗炎治疗的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冠心病;抗炎治疗;残余炎症风险 【DOI】10.16806/j.cnki.issn.1004-3934.2024.03.017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多项研究表明,高血压的疾病预后与其发病年龄相关,多项不良行为因素会影响高血压发病年龄,其中包括青少年时期的饮酒行为。现对青少年饮酒现状、不良后果以及引起成年早期高血压的发生机制进行阐述。 【关键词】青少年;饮酒;高血压 【DOI】10.16806/j.cnki.issn.1004-3934.2024.03.018 The Association Be
【摘要】目的 探索数字化家庭血压监测(HBPM)管理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并对血压变异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方法 纳入2023年2月1日—2024年1月15日参与FAIR-pilot研究并接受数字化家庭自测血压管理的受试者,利用蓝牙血压计与配套微信小程序实现HBPM数据的自动上传,并对HBPM数据、不同时段血压变异率及小程序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86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其中男性53例(61.
【摘要】目的 分析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严重液体超负荷(FO)的风险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3年3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220例,根据术后24 h FO,将FO≥10%的患者记为A组,将FO<10%的患者记为B组。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尿液NGAL和IL-6水平,采用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