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百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有一位“穿越者”般奇特的读书人,他带着竹杖草鞋走遍大江南北,在织机轰鸣的作坊里记下工匠的巧思,在稻浪翻滚的田野间倾听农人的智慧。他就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用一部《天工开物》为我们留下了一幅流动的科技长卷。 落第秀才的另类人生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今江西宜春)人。少年宋应星曾在科举考场上六次折戟。当同龄人仍在执着于功名利禄时,这位倔强的读书人却转身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天才少年的奇幻成长 王守仁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书香门第,从小心智便不同于常人。少年时,他便立志要做“圣贤”。读到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他竟对着竹子苦思七天七夜,最终病倒却一无所获。在病中,他第一次产生了疑问:朱圣人的话是对的吗?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在这一故事的背后,
课标导览 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 ◀拓展延伸▶ 1.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的相同点 都图文并茂;都是集大成的总结性巨著; 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作者普遍注重实证精神;都凝聚着作者的努力和智慧;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等。 2. 明长城的影响
1. 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均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来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据此可知,李时珍( ) A. 恪守前人医学成果 B. 发现了新的药物 C. 亲身探究科学新知 D. 批判了传统理论 2. 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科技巨著的目录节选,这部巨著是( ) A. 《本草纲目》 B. 《农政全书》 C
1. (2024·甘肃兰州)下表选自某同学对我国古代某著作的研究报告,这部著作应该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天工开物》 2. (2024·河南)1608年,徐光启从福建引来甘薯种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后又写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优点,介绍其种植方法。材料体现出他( ) A. 关注科学理论 B. 得到百姓的支
时序坐标 单元框架
“打花打花,越打越发”。“打铁花”是一种大型民间传统焰火表演形式,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的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打铁花”多流传于黄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为流行。开封打铁花更被誉为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之首。 “打铁花”表演开始前,要在空阔的场所搭出六米高的双层花棚,棚上密布新鲜柳枝,绑满烟花鞭炮和起货等,花棚顶部正中竖立一根丈余高的“老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