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周恩来正是这样一位登高望远而又脚踏实地的卓越领导者。“中华崛起”和“中华腾飞”是周恩来在不同时期追求的梦想,为此他不懈奋斗、努力探索,为中国实现现代化作出了毕生贡献,也为我们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制度基础。回顾周恩来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不懈探索历程,探讨如何更加自觉地传承周恩来精神,更加坚定地
百余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负笈法兰西,寻求挽国之危难、救民于水火之真理。在这群青年中,周恩来和赵世炎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两人邂逅于欧洲大陆,同样地坚定、机智、待人诚挚、富有组织才能,组织领导留法勤工俭学生掀起维护国家利益及留法勤工俭学生群体利益的斗争,筹建旅欧青年党团组织。经过大革命的淬炼,两人都成长为我党军事工作和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再度携手并肩,担负起指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重任。 一
1946年9月29日,一场盛大的欢迎会在延安中央大礼堂隆重举行。欢迎会的主角,正是经过万里南征,又刚刚一路转战、胜利突围返回陕甘宁边区的359旅南下支队官兵代表。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兼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代政治委员的习仲勋随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出席了欢迎大会。在刚刚过去的两个多月里,在毛泽东指示下,习仲勋受命组织指挥接应359旅部队北返行动。从1946年7月26日到9月2日,短短39天的时间内,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论及武力攻台,粟裕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就奉命运筹帷幄,厉兵秣马。 重任在肩,“攻台作战仍由粟裕负责” 1949年,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突破长江防线,解放南京、上海,席卷全国。蒋介石为了预留退路,加快了经营台湾的步伐,将人员、财物、机构暗中陆续向台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体悟和新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之存在高度的契合度。在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中,天下为公是产生这一结合的核心因
1911年3月20日,方震出生在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湾里乡广兴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当地的农民协会。193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人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 军校严训一心革命 1929年10月,方志敏在弋阳九区吴家墩创办了信江军政学校(1930年7月更名为彭杨军政学校)。方震是信江军政学校的第一期学员。这期学员共有30
我省乃至全国著名党史刊物——《世纪风采》创办已经30年了,它为我打开了广阔的视野,传播了丰富的党史知识,提高了我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又是我发表党史文章的重要阵地。《世纪风采》成了我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把江阴党史人物推上《世纪风采》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办的《世纪风采》创刊于1994年1月。刚收到创刊号,我就接到该刊副主编陈鸿祥的来信,约我撰写《江抗女杰于玲》。于玲是江阴人,191
《世纪风采》很是影响了生活在江苏喜欢文史的一些人,我亦是其中之一。记不清第一次遇见这本杂志的日子了,只记得那时我还没有转业,受邀参加一个在南京九华山举办的书画展的开幕式。在喧哗的展厅,一位气质极儒雅、满头华发的学者从褪色的帆布包里拿出一本《世纪风采》,赠予我的老师。老师当时已是名家大腕,情志高逸散淡,从不喜拎包,这本杂志最后就辗转归了我。我至今隐约记得当晚拜读完那本杂志后若有所得的心情。在那天拿回
韩国钧1857年生于海安镇。作为一个旧世文人,他洁身自好,品德高尚;作为一个封建官僚,他勤勉尽责,政绩显著;作为一个开明绅士,他积德从善,奉献社会;作为一个民族英雄,他威武不屈,坚守晚节。韩国钧是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一代明贤。 德才兼备的韩国钧 一、修身励志 韩国钧9岁丧父,12岁亡母,后由二姑母抚养。13岁起,在古庙西寺寄读5年,孤苦伶仃,备尝艰辛。他自幼刻苦勤奋,多思善悟。坎坷的人生,中
《新四军战史》载,1938年4月,全军仅有炮一门、机枪57挺、长短枪623 1支;1945年7月,拥有炮194门、机枪3237挺、长短枪10万支,地方武装尚有机枪865挺、长短枪5.8万支。赖传珠向党中央报告,“手榴弹完全自给,迫击炮弹、枪榴弹和掷弹筒弹,在材料不缺的条件下可自给70%。”七年间,新四军装备何以发生量质飞跃?事实并非“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而是得益于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
岱山,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它过去是一座山,现在是一座“城”。 岱山的前身是梅山行政村。2010年,南京市开始开发建设岱山片区,仅四五年时间,一座崭新的岱山新城就拔地而起。在这片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筑起99栋高层住宅,总计32151套房屋,极大满足了全市低收人群体对住房的需求。因感于建设速度之快,老百姓形象地称岱山为“飞来之城”。如今,这里已有10多万居民,岱山也一跃成为南京市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