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 年11 月8 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宫辉力教授接受了《上海国土资源》期刊的专访。宫教授是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城市环境过程和数字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水资源安全北京实验室主任、地面沉降机理与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水文与生态水文学组首届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会长
摘 要:如何管理保护区内矿业活动是大部分矿业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典型国家制定保护区规划较早,目前已经做出了很多制度性探索,为我国进一步制定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差别化管理政策提供了经验借鉴。本文以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等国家为例,总结梳理了各国的自然保护地区内矿业活动在准入、运营、处置等不同阶段的管理模式,从保护区规划、法律制度、机构建设和管理机制四方面提炼出共性特点。同时,结合我国生态保护红线
摘 要: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编制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回应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难题,此前,全国各地聚焦乡村产业用地,正在研究或已经出台保障文件。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保障支持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本文采用系统分析和面上评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开展详实的基础调查和一手资料分析,发现实践中存在“规划难”“审批难”“指标难”“供地难”“实施难”等问题,特别是以往对土地要素保障偏重于城区,乡村地区尚未
摘 要:长江口横沙地区的保护和利用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本文对横沙岛、横沙新洲的成陆过程以及浅滩的近期演化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基于国家战略和前人的利用设想,提出了横沙地区目前面临的灾害和未来利用需要论证的制约因素。横沙岛于1958 年定界成陆,横沙新洲(东滩)在历史大洪水切割以及航道工程和促淤圈围等作用下于2021 年成陆,横沙浅滩目前“长高不长大”,处于萎缩性演化态势。文章基于“长江大保护”
摘 要:工业遗产公园建设是我国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举措。分析归纳优质工业遗产公园的成功因素,事关我国城市发展大局。本研究以中山岐江公园和北京首钢公园为例,探究公众对工业遗产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感知及该框架的实用性,构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重要性—满意度分析(CES-ISA)框架。结果表明:工业遗产公园提供的消遣娱乐、美学和文化遗产与精神服务是最受公众重视的文化服务类型;完善地方感服务是提升公众满意度
摘 要: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工程性基础设施,是影响城市空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是中国较早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景观提升探索的城市,本文探讨上海如何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和贯彻实施为契机,通过纲领性制订市政基础设施景观提升策略,持续推进系列文件、导则、标准、规程、活动,形成一系列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创新、多措并举方法创新、建管协同管理创新、社会参与实践创新的规划治理成果体系,推动上海市政
摘 要:土地储备制度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增强土地市场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杭州市作为土地储备制度典型模范城市,经过近20 年的探索实践,在制度探索以及实践方面处于全国前列。本研究系统梳理杭州市土地储备实践模式的运作机制、工作流程、资金管理、收储标准以及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做法,结合定量分析探讨杭州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效益,进而提出新时期土地储备转型升级路径和方法,以期为完善新时期土地储备制度提供参考
摘 要:基于2005—2020 年江苏省市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SFA 模型分别测算出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率,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脱钩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量化,最后借助Tobit 模型对二者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挖掘。结果表明:城市韧性、土地利用效率以及二者间耦合协调水平呈增长式发展,但增速均在逐渐减缓,且在空间格局演变上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分布;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率耦合状况良好,属于高水平耦
摘 要: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划定以用途和主导功能为基础,具有较高的政策属性,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管控,但也存在对自然地理差异和人类活动特征考虑不足、难以实现美丽国土塑造目标等问题。本文以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市域内地理景观差异性较大的西宁市为例,探索融合景观风貌因子的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细化与管控方法,识别不同功能分区的风貌影响因子,明确“功能边界”和“景观边界”双向校核和融合管控的技术方法
摘 要: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科创发展、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5 个子系统协调层面入手,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运用Dagum 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协调度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2012—2021 年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在整体和局部上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提升速度前期快、后期慢;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区
摘 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速度,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用地增加,为更好地控制城市的空间扩展,研究城市空间扩展和驱动力尤为重要。本文以徐州市建成区1981 年、1991 年、2001 年、2011 年和2021 年5 个年份时相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信息提取技术获取徐州市的城市扩展信息,从数量、形态、重心、方向4 个角度分析城市空间扩展
摘 要: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化特征,对区域当前规划和未来展望具有指导和警示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从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土地利用冲突空间模型,定量分析遵义市1990—2020 年的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0 年,遵义市土地利用变化呈 “三减三增”趋势,土地利用冲突呈 “逐年降低”趋势,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状态有转向基本可控和稳定可控状态的趋势;(2)遵
摘 要:耕地是育种成粮的基础条件,研究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因素,对于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河南省2000—2020 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模型、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河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进行了时空演变分析和驱动因子探测。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间河南省耕地非粮化面积达到3 007.10km2,占现状研究区耕地总面积的2.90%,尤
摘 要:海岸带是生态风险区域,以湾区为单元,厘清生态压力与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关联,进行理性干预,对于推动区域有效治理具有积极作用。以浙江省海岸带为例,在生态压力指数和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评估基础上,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二者的时空关联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测度路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浙江省海岸带地区生态压力指数波动增长,生态压力呈现北高南低,形成杭州地区、宁波
摘 要:土地利用变化是驱动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为例,基于InVEST-PLUS 模型,探究1990—2020 年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时空演变,测算2030 年多情景碳储量。(1)江西省1990 年、2000 年、2010 年和2020 年的碳储量分别为12.7594、12.7600、12.6912、12.5800 亿吨,总体呈现
摘 要: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与碳平衡分区,对实现碳减排和“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以新疆北部46 个县市为研究区,利用土地利用与能源数据,通过碳排放系数法计算2000—2020 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分析碳排放量时空演变情况,对各县市进行碳平衡分区。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呈总体上升趋势,2016—2020 年呈现指数型上升的趋势,碳吸收量缓慢下降,碳排放强度先下降后上升,碳排放量远大于碳吸收量
摘 要: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江西省市域视角,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和碳排放测算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绿色低碳减排建议。结果显示:江西省各地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水平持续上升并向更高阶形态转变,北部地区逐渐演变为双核聚集式空间格局;研究区净碳排放量逐
摘 要:以上海市9 个涉农郊区的未利用地作为评价对象,依托国家统一部署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指标体系,收集相关规划、测绘、土地、生态数据,针对体系内不同指标开展宜耕性分析,形成上海市耕地后备资源综合评价成果,并采用不同地理分析手段对全市后备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及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仅占调查面积的32%,且土地集中连片度较低,呈不均匀碎片式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浦东、崇明、奉贤、青
摘 要:国有建设用地资产核算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算方法的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西安市为例,依据行政辖区内不同空间区位上土地的质量、功能、价值等差异划分均质区域,以各均质区域为基本核算单元,评估核定基本核算单元内分用途的土地价值水平,与相应土地的实物量结合,核算土地资产总量。该方法采用基准地价调整完善后形成覆盖全域全地类的价格体系,能够满足现阶段区县土地资产管理核算需求
摘 要: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背景下,探究森林资源资产清查价格体系的优化路径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浙江省为例,以国家级均质区划分为基础,采用分类别、分树种定价的思路测算林地林木调整系数和价格,形成一套“精细分区—树种筛选—系数调整—省级均值区价格确定”的全民所有森林资源资产清查省级价格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划定19 个省级林地和林木(乔木林为例)均质区,分区数目合理,各区域间的森林资源特征空
摘 要:聊城东热田奥陶系热储为山东省基岩热储勘探开发优选区,本文通过分析区内盖储源通等地热特征建立了区域半圈闭深循环裂隙- 岩溶基岩热储模型,分析认为其半圈闭深循环赋存特征在提升热水矿化度及微量元素的同时,导致了储层封闭性较强、开采扰动大、难以可持续利用等问题。基于区内观测井多年实测数据建立了开采降深经验公式,采用变异系数法及综合指数法对区内热储开采扰动性进行评价,认为区内基岩热储开采导致了水位下
摘 要:挥发酚和总氰化物是水质监测和水环境保护的关键指标,其准确测定对评估水体质量和环境影响至关重要。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采用在线前处理的流动注射分析法和连续流动分析法已成为其主流的检测手段。而我国尚未制定水中氰化物(除生活饮用水外)的连续流动—分光光度法国家或行业标准,为水质样品中氰化物的准确监测带来不便。本研究通过控制变量法,系统研究了试剂pH 及浓度等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筛选出了合适的检测
摘 要:城市工程物探中的面波勘探主要以多道瞬态面波的速度探测为主,在实际应用中常遇到地表条件复杂、作业时效要求高的情况,限制了该方法适用性。本文通过对瞬态面波传播机理的深入分析,全面总结了瞬态面波在运动学方面的特征,对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开展地下障碍物快速探测提出了新的认识。在工程实践中,改进优化的探测技术与作业流程取得了显著的工程效果,切实提高了瞬态面波在城市地下障碍物探测的运用范围和时效。 关键
摘 要:H 构造位于西湖凹陷中央洼陷构造带中南部,紧邻富生烃的绍兴36 洼且受多条断裂所分割的构造圈闭,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目前该构造的断裂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油气挖潜工作。为厘清断裂的发育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本文从三维地震解释及已钻井资料出发,通过分析H 构造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开展断裂对构造内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的研究,并划分油气成藏类型。研究表明:H 构造内的断裂主要发育于古
摘 要:丽水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的主战场之一,由于受多期次构造运动改造,地层发生明显的隆升剥蚀致使对丽水凹陷原型盆地认识不清,尤其制约了对凹陷内烃源岩及储层分布的认识。本文从剥蚀量恢复的关键参数入手,综合趋势外延法、声波时差法、镜质体反射率法及沉积速率法等综合厘定关键不整合面剥蚀量厚度,结合残余厚度和去压实矫正恢复其原始层厚度,在沉积补偿原理控制下恢复了丽水凹陷灵峰组至温州组“早期分隔,晚期
2024 年3 月26 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第三批精品地学研学路线,全国共18条。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申报、上海市地质学会推荐的上海地区3 条路线全部入选。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超大城市,有着全球大河口区独具特色的新构造沉降、河口海岸及人地相互作用的地质景观和地学内涵。 本次入选的3 条地质研学路线分别为:探秘长江河口三角洲——河口沙岛地质研学路线、探秘地面沉降——上海市地面沉降研学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发挥规划资源系统人才引领发展的地位作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2024 年市规划资源系统土地专业人才实务培训班”,以“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助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为主题,以“精准化、精细化、精英化”为目标,集聚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3 月27 日下午举办开班仪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