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倾全国之力铸就的文化丰碑,被《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这部辑录先秦至明初七八千种典籍、总字数约3.7亿的巨著,诞生于明初特殊的政治环境——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后,为化解统治合法性危机,以修书彰显文治、收服士大夫之心,最终成就了这部在其御制序中被赞为“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的旷世典籍。 永乐元年,翰林侍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是明成祖自南京迁都北京、百事待举的繁忙时刻,疏浚新通的千里运河上驶来一列长长船队。船上警卫森严,拉纤划桨的舵工水手亦极尽小心。船上装运的,正是从南京拨来的典籍珍品,整个船队也成为移动的“国家图书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那完工仅有十来年、内页仍墨香扑鼻的《永乐大典》。 高僧监修成“大典” 《永乐大典》的编纂,始于明初有“大才子”之称的解缙。但真正将其监修成功的
明朝永乐年间,一部卷帙空前浩繁的大型类书横空出世,这就是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全书共22877卷,另有凡例、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采录自先秦到明初的典籍多达七八千种。在御制序中,明成祖朱棣称该书“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一 事实上,朱棣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就
说起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型图书,很多人都会想到《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永乐皇帝直接主导编纂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 明成祖朱棣下了一道诏谕 1403年盛夏的南京,明成祖朱棣刚刚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就给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解缙等人下了一道诏谕。 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是起兵把自己的侄子、朱元璋亲选继位的建文帝赶下台(
2021年,9册近年首次亮相的《永乐大典》,6月起在国家图书馆展出。这些《永乐大典》饱经风霜,有些在清朝时被翰林院官员从宫中盗走,后来流入古董市场;有些历经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的掠夺,被侵略者劫掠到外国,流浪数十年后才回归中国。 清末以后,《永乐大典》就像一个沉入地底的史前遗址,世界上还存在多少本、流散在何处,没有人能说得清。时不时就有新的零册被“考古发掘”出来,出现在图书馆、拍卖行、
钱锺书和《永乐大典》是一个很深刻的学术问题。我196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自那时起追随钱先生30多年,受益匪浅。先生大行已20余年,我的心境时常还沉浸在过去那些岁月里。 钱锺书先生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是《围城》,但他的另一重身份是学者,而且是一位大学者。在他80岁生日之际,我为中国社科出版社写了一篇《写在人生边上·出版后记》,在结语中首次使用
我们从小听过不少文人墨客怀才不遇的故事,那当今世界,天才还会被埋没吗? 实事求是地讲,被漏掉的天才或者优秀人才肯定会有,但真正的天才被漏掉的并不多。这是因为所有培养人的单位以及很多老师,都在挖地三尺寻找天才。 一 我的同学史元春教授曾是清华院系一级的领导。我问她,如果在某个边远地区,发现一位天才,清华是否会以特殊的方式,不通过高考或者常规保送途径,把Ta录取。她给了非常肯定的答复。
法律理想主义的火种 这是经过了20多年的答案。时间再拉回到我高考时,选择法学作为职业就真的纯属巧合。我们那个时代的高考还没有张雪峰指导志愿填报,所以横亘在城市和农村,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信息差也决定了每个考生的专业选择。我来自西北的一个中等城市,所谓中等,其规模也不过就是全市总共三所中学。因为中学阶段学业表现突出,高考之后的估分和志愿填报,我都是在各科老师的共同监督商议下完成的。在我之前,母
大学四年,刨除寒暑假和各种长短假双休日,满打满算一千天,稍纵即逝。从十八岁到二十二岁的四年只有一次,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不该辜负和浪费的四年。 大学四年,每年都该有一个不同的过法,才能最大化这四年里的收获。结合在耶鲁的经历与体验,我把自己的想法放在这里,希望能让即将踏入大学的同学们参考。 大一 关键词:新鲜,试错,“野” 刚进大学时,每个人都带着一些孩子气,一股愣劲儿,一种初生牛犊的“二”。
记得在书院的第一年秋天,我看到一片长得旺盛的灰条草,就像见到了亲人。在我小时候灰条是最平常的植物,在门前菜地、田间地头荒野中,到处都是。我们拔灰条喂猪,手上、身上都是灰条的绿色草汁。我在这个刚刚落脚的陌生村庄,不认识几个人,不熟悉它的路,却看见一片熟悉的灰条草长在这里,还有遍地的蒲公英和苍耳,还有牵牛花和扯扯秧,这个长着熟悉草木的地方,让我仿佛身处家乡。 我还看见过一只老乌鸦。 经常有一群
白开水要刚好烫嘴的温度,但是不会真的烫到人,微微感受到滚过嗓子的温度。最好是用力喝到满口,让烫嘴的开水轻轻烫到整个口腔。 玻璃瓶装的可乐冻到正好出现柔柔软软冰粒的时刻。上上下下都悬浮着那种冰粒,不管是大口还是小口都可以吃到它。真是梦幻可乐。 薯条,刚出锅,热热的,外表脆脆,还有一点明显的细盐在外面,里面是软的,最好是拿硬而热的薯条刮甜筒冰淇淋吃。一截一截咬下去,每一口都吃到盐,脆热的外皮,
傍晚 作者:西蒙·阿米蒂奇 译者:李晖 你十二岁。顶多十三岁。 你正从后门走出这所房子。 时间还不晚。你答应过 不去太久,也不走太远。 有一天你会晓得这些树的名字。 你走上山脚下左边的岔路, 沿两条小溪间那条马道。 这里是沃尔峡谷。这里是罗伊德悬崖。 山峰仍然有太阳照着。但已是 傍晚。傍晚赶在你前面上了山坡。 暮色自你脊椎的关节往上移动它的手指。 你突然转过身。回到
犹记旧年,去田间看瓜,灌入耳中的,是遍野的蟋蟀鸣。 白昼,蟋蟀耐不了热,纷纷躲在洞穴里休息。一俟金乌西坠、玉兔东升,天气变得凉爽,它们纷纷爬出洞穴,开始觅食、求偶、鸣唱。 瓜田,挨着一条河,土质肥沃,庄稼长得好,蟋蟀自然多。乡间之夜,月光皎皎,照在旷野上,形同白昼。在我的眼前,蓝晶晶的夜空、银闪闪的月光、清凌凌的河水、碧油油的瓜地,构成了一幅乡间夏夜风情画。 “蛐,蛐——”蟋蟀鸣有抚慰人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当中,都或多或少留存有这样的画面:画面里,有走街串巷的手艺人、街头巷尾的小摊贩、驻足交流的人群……嘴馋的小孩,甚至会蹲坐在家门口,一旦某个熟悉的吆喝声如期而至,他便高兴地冲出家门,顺着声音去寻找好吃的东西。 如今,这种场景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淡去。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小摊贩们或改头换面,或“退隐”到了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都市的扩张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样态。 那些曾经在
1957年10月20日,北京明定陵地宫的石门缓缓开启。在万历皇帝与孝端皇后的合葬棺中,一顶通高48.5厘米、重达2320克的凤冠惊艳现世。这顶镶嵌着115块天然红宝石、4414颗珍珠,以翠鸟羽毛点翠的孝端皇后凤冠,不仅是明代皇后礼冠的巅峰之作,更成为解读明朝宫廷文化与礼制变迁的“活化石”。 这顶冠冕算不上“轻巧”,高27厘米、直径23.7厘米,重2.32公斤,却藏着明代工匠的极致巧思。它以纤
豆作为彩陶重要器物,在不同文化及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仰韶文化早期豆的数量极少,中后期成为基本器型;大汶口文化的豆始终保持一定的数量,制作也相当精美;马家窑文化早期豆的数量较多,至中期半山类型时近于消失,晚期马厂类型时呈爆发式增长。 彩陶中的豆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可以作为生活实用器,也可以作为礼器和随葬品,还可以充当工艺美术品,至于如何确定其具体用途,应根据体量大小、工艺水平、存在数量等因
南宋 云龙图 陈容 绢本墨笔 201.5cmx130.5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图作者是南宋陈容,是一位画龙高手,在当时备受称道。此图绘一巨龙腾跃云天,叱咤风云,气势磅礴,龙爪似有万钧之力,是陈容传世作品中的杰作。
四年的地下苦干,换来一个月在阳光下的欢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我们不要再责备成年的蝉儿发狂般地高唱凯歌了。整整四年,它在黑暗中穿着像羊皮般坚硬的肮脏外套;整整四年,它用镐尖挖掘着泥土。终于有一天,这位满身泥浆的挖土工突然穿上了高贵的礼服,插上了能与鸟儿媲美的翅膀,陶醉在温暖中,沐浴在阳光里,享受着世上至高无上的欢愉。 无论它的音钹有多响,也永远不足以颂扬如此不易、如此短暂的幸福。 (栩栩摘自中
纸张是一种充满了孔隙的杂乱纤维,孔隙中有很多空气,而空气和纤维的折射率不同。于是,当光线照到纸上的时候,一部分会被纸张纤维吸收,一部分在纸张的孔隙中不断散射,在杂乱的纤维与空气界面发生杂乱的折射和反射。 油(植物油)和纤维的折射率差别不大,分别接近1.47和1.53(空气折射率是1.0)。如果孔隙中充满了油,那么油和纤维的界面上的折射和反射就大大减少了,光线差不多可以直射过纸张,纸张就变得透明了
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天,人的心灵由此变得平静。路上,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跟爸爸打着雨伞走着。 下雨天,子女与父母同握一把雨伞赶路的背影让我总忍不住深思父母的角色与宿命。 在子女特别小的时候,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淋湿,通常都会把雨伞偏向子女那边。 这时,孩子会抬起头天真地问: “爸爸,你淋湿了吗?” “没有呀。” 这当然是谎话。其实,爸爸的另一侧肩头早已湿透。 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苦
一个妖娆多姿的动物世界,弥漫在坚硬冰冷的青铜器上。 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一件春秋后期的龙耳簋,“侈口束颈”“矮体宽腹”,它的双龙耳上,两只大眼炯炯有神。还有一件同时期的虎足方壶,足圈“下置两虎”,虎虎生风。最有趣的是那件兽形匜,通高只有22.3厘米,宽42.7厘米,像一只华美的小宠物,俏皮而娇憨。到了战国,这个动物王国变得更加放肆和发达,像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鱼形壶,鱼口向天,仿佛正在张口喘
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五十多岁的辛弃疾准备辞官归隐,然而却遭到儿子的阻止。儿子的理由是老爹还没给子孙后代置备好家业,所以希望老父亲继续干下去。 辛弃疾无奈之下,给儿子写下了一首名为《最高楼·吾衰矣》的词,苦口婆心劝告儿子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而泼天富贵背后孕育着无限危机。这位久经官场的老父亲,对此早已看透。词中有两句颇值玩味:“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辛弃疾告诉儿子:人生有限,拥
前几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民政部领导表示:地名是回家的路,是文脉传承的根,要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制度,不随意更改老地名。这番话获得了很多人的共鸣。 一次,我在吉林遇到一位六旬长辈,知道我是山东人之后,很高兴地说自己也是山东人,祖籍掖县。我告诉他,掖县在几十年前就改名“莱州市”了。老者说他也知道这件事,但是自己的祖父当年闯关东就是从掖县来的,从小从祖辈、父辈口中无数次听到“掖县”,虽然知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在《论生命之短暂》一文中,列出“只算活过时间、难言活过生命”的十一种人: 一、有人成了贪欲的奴隶;二、有人被无用的工作默默消耗;三、有人在酒精中麻醉沉迷;四、有人在庸碌懒散中虚度生命;五、有人为政治野心疲惫不堪,每天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六、有人被贪欲驱使,为了金钱四处奔波;七、有人穷兵黩武,要么热衷发动战争,要么在被攻击的担忧中惶惶不安;八、有人选择花费时间去侍奉大人物,却又被大
树木对我来说,曾是言辞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当它们结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树丛时,我尊敬它们;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它们像因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 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深扎在无垠之中,以全部的生命力追求成为独一无二:实现自己的法则,充实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 再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树更神圣、更堪称楷模的了。当一棵树被锯倒并把伤口暴露在阳光下时,你可以在
在图书馆读到一本叫《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的书,是日本中江兆民写的,因为他被查出患了绝症,只能活一年半了,于是,下决心,用这最后的一年半时间,写本书,书名就叫《一年有半》。 一年半以后,人没死,就接着写,书名就叫《续一年有半》。书里面有一句话,大意是:男子汉,大丈夫,来到世上,要留下一个大大的脚印。 大学毕业,去青海工作,宿舍隔壁是学校的档案室。一天,经过档案室门口,看见档案员,一个四十多
我知道世界虽然尽够广大,但到任何一处没有吃的就会饿死。我等待一个新的机会,生活教育虽相当沉重,但是却并不气馁,只有更加坚强。这里实在不是个能待下去的地方,中国之大,一定还有别的什么地方比这里生存得合理一些。孟子几句话给了我极大鼓舞,我并没有觉得有个什么天降大任待担当,只是天真烂漫地深深相信老话说的“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人存心要活得更正当结实有用一点,是决不会轻易倒下去的。 于是在一场大病之后
看到网上说,有些家长沉迷于让孩子吃苦。他们把孩子送进“吃苦夏令营”、专门给孩子买无座车票,让孩子上街捡塑料瓶……大概是觉得现在的孩子未免过得太舒服,担心他们将来经受不住磨难,于是即使没有苦,也要拼命制造“苦难”。不知道这些家长是不是还记得,几十年前在他们小时候,社会上也流行过类似的教育方法,那时叫“挫折教育”,主要就是在孩子走得好好的时候,家长悄悄使几个绊子。我看这些家长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小学毕业这一年暑假,我被父亲毒打了一顿,无法承受,我离家出走了。这次出走,对于家人和我,都是猛烈的震撼。 半夏河是一条人工河,当年挖河挖出的泥土就堆在村西南的河边上,沿着河,形成一座绵延几里的土山。 放了暑假之后,我和小伙伴们每天午饭之前,挖满一篮子猪草,就来这里玩“打仗”。 村里的大人们在小土山旁边的田地里干着农活,农活结束了,就喊自家孩子回家。 这一天是父亲喊的,我正大呼小叫地玩得
石器时代的爱迪生 人类能够支配的第一种自然力量就是火。一团烈焰,能够照亮黑暗,提供温暖,煮熟食物,焚烧树木。控制这种力量,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突破。 一开始,人类只会使用碰巧出现的自然火。后来他们渐渐学会了保留火种。再到后来,他们学会了制造火种,比如用摩擦的办法来钻木取火。这个变化过程非常缓慢,很难说出一个具体日期。但大致来说,在四五十万年前,人类已经广泛地使用火了。 这是件翻天覆地的
中国古代文人是很看重衣着的。湖南悲情才子三闾大夫,就喜好修饰打扮,“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我闭眼可以想见,他从汩罗江旁高高的山冈走来,风吹着仙袂飘举,身影映刻在蓝天上好似一尊缓缓移动的雕塑,就像从厚实又空灵的天空挖下来,再涂上绚烂、精致和灵气。“潘江陆海”里的潘岳写《秋兴赋》,说到晋朝士大夫的生活情景:“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穿着素绢罗绸的上好衣服,头上还要缀上许
汉武帝以后,因为政治风气的巨大变动,游侠一类的人物越来越和高层政治疏离。战国时曾经左右天下局面的游士和侠客,现在只能退回地方乡里,在基层社会中扮演要害角色。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奇怪,而是早有端倪。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都不大,君主和庶人之间的沟通也相对容易。异乡游士或本土侠客想要出名或跻身朝堂,虽有难度,却并非不可实现。当汉朝真正完成天下一统,也就是汉武帝之后,郡国并行制已经名存实亡
哲学史上有一个学派叫作“犬儒学派”,它之所以获得这个名称是因为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例如著名的第欧根尼,号召“人应该像狗一样活着”。为什么呢? 首先,狗对生活的条件是无所谓的。对于狗来说,住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是住在偏远的乡村并没有什么分别,狗不懂得名牌衣服和包包为何物,温饱解决了就可以了,没追求也就没烦恼。 其次,狗是没有羞耻感或者说虚荣心的。假如狗有羞耻感或者虚荣心,那么就无法做到对生活条件
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手》前半部分,也就是亨利快餐店里头,海明威总共写了五个人物。都是男人:一、阿尔;二、马克斯,——这两个是杀手。三、服务员乔治;四、厨子萨姆,——这两个是亨利快餐店的工作人员。五、顾客尼克。 我想说,如果这个短篇换一个作家去写,他会把这五个人物交代得清清楚楚的。这个一点也不难,高中生都可以做到。但是,因为作者是海明威,他放幺蛾子了。他不是喜欢写对话么?也行,对话不是有主语
我女儿小的时候喜欢画画,拿到一支笔就开始到处画,家里的墙上、桌子上、板凳上、枕头上,到处都是她画的你看不懂的画。 我现在回过头看,觉得自己做得唯一对的事情,就是没有因此指责她、批评她或者打她。我当时想孩子喜欢画就画吧,反正我们家也没人来。后来我想,她这么喜欢画画,要不给她报一个少年宫的画画班吧,但报了少年宫的画画班后,她上了三堂课就不去了。 那时候孩子小,大人得陪着去。她在里面画,我就在外
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前小序中讲了一个故事:大书法家张旭善作草书,早年在邺县观赏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从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五十年后,困顿早衰的杜甫暂时栖身于四川,在夔府别驾元持的家里,再见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的表演,抚古思今,感慨万分,写下这首歌行体名作,其中形容李十二娘的剑舞: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 这四句,用以
一颗棉花糖预测孩子一生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家幼儿园开始了“棉花糖实验”。 他找来一些4岁的孩子,每次让一个孩子单独待在一个小房间里。房间里的桌子上放置着一个托盘,里面有一颗漂亮诱人的棉花糖。那个年代的孩子很难抵御这样的诱惑,研究人员告诉孩子,自己要离开一会儿,如果他想要在这期间吃掉桌子上的那颗棉花糖,就需要摇一下摆在桌子上的铃铛。但是,如果他能
七月中旬,怀揣着对海洋的向往,我与来自中船的子弟们汇聚大连,开启了一段探索深蓝的旅程。此前参观的大船集团、大连船柴,让我惊叹于中国船舶的强大;可真正刻进我心里的,是七六〇所的那片海边的石碑背后的精神。 作为中船集团的核心研究所,七六〇所承载着我国海洋装备研发的关键使命,这里每一项突破都关系着国家海防实力的提升。在研究所的南码头,平时特别安静,阳光洒在海面上,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稳稳地停在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