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全科医生;全科服务;家庭;婚姻;生育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家庭、婚姻、生育的变化尤为突出。家庭规模缩小和结构核心化,并向一人家庭发展;初婚年龄推迟,婚姻形态多样化;生育率下降,距离生育更替生育水平越来越远。这些社会人口学的改变,给医学服务,特别是以生物-心理-社会为模型的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带来新的挑战,也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这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但当我国全科医学发展了30年的光景
【摘要】 成年人抑郁症和自杀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2023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在JAMA上发表了《成年人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筛查推荐声明》(以下简称USPSTF推荐),并发布了最新证据报告和系统评价结果,认为应对成年人进行抑郁症筛查,包括孕妇、产妇及老年人,但目前自杀筛查的风险与获益证据不充分,无法确定筛查的利弊。本文结合USPSTF推荐和国内
【摘要】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多因素所致血脂异常是导致儿童期血脂异常的重要原因,而儿童期血脂异常可能导致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甚至威胁生命。已有众多指南和声明提出不同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血脂筛查策略。2023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针对儿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多因素血脂异常筛查的利弊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发布《儿童和青少年血脂异常筛查推荐声明》,目前尚无充足的证据评估针对20岁
【摘要】 背景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的风险大,指南指出准确的早期危险分层对STEMI患者PCI术后MACEs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风险评分系统包括年龄、血肌酐和射血分数(ACEF)评分、心肌梗死溶栓(TIMI)评分、Zwolle评分、首次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PAMI)评分、使用控制阿昔单抗和装置的
【摘要】 背景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我国糖尿病患者DF发病率高达15%,预后不佳,年截肢率高达22%,年死亡率高达11%,医疗费用高,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维生素D在DF创面愈合中可能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来证实这一效应。目的 探索血清25羟维生素(OH)D3[25(OH)D3]与DF创面愈合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摘要】 背景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加,已有研究证明了糖尿病可扩大心血管疾病的不良影响,涉及营养和炎症途径。预后营养指数(PNI)是免疫营养的标志,可反映个体的炎症、免疫状态和营养状况。由于其简单、快速、易得和可靠等优点,近年来关于PNI在各系统中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少有文献探讨PNI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PNI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2
【摘要】 背景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其病程迁延,对患者、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干预需要采用综合干预模式,我国线上干预管理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目的 探讨“互联网+”辩证行为疗法(DBT)干预模式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自杀意念、认知情绪调节、缓解抑郁等方面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系统中出院的青少年非自
【摘要】 背景 远处转移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预后较差,及时确诊远处转移并有效治疗是临床诊疗中的重点及难点。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是DTC术后及131I治疗后监测肿瘤残留或复发/转移的标志物,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是针对Tg产生的自身抗体,可能对Tg的测定产生干扰。目前有关131I治疗TgAb阳性远处转移DTC文献报道较少。目的 探究131I治疗TgAb阳性DTC伴远处转移的疗效。方法
【摘要】 背景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已成为继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后位居第三的常见心血管疾病。自2018年“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医务人员对VTE重视程度提高,VTE筛查率也明显增加。然而,VTE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多局限于单中心研究,仍然缺乏大规模,包含不同级别、不同性质医疗机构的VTE患病率调查数据。目的 了解嘉兴市VTE的患病率和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做好
【摘要】 背景 国际颅脑损伤预后临床测试研究(IMPACT)和重型颅脑损伤后皮质类固醇的随机化研究(CRASH)模型是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BI)预后预测模型,需要继续开发,完善和持续的外部验证,以确保对不同环境的普适性。目的 同时在中国TBI人群中进行验证IMPACT和CRASH模型的预后评估价值并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2017—2019年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内接受治疗的TBI
【摘要】 背景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后机体将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体力不足、疲劳、心率加快等症状,当前各研究机构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后持续症状和原因没有明确的描述。目的 探究COVID-19恢复期疲劳发生特征与其相关症状的关联,为科学防治COVID-19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于2022年12月—2023年2月在广州市、武汉市、郑州市的城镇和农村地区开展COVID-19
【摘要】 背景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PLC)的主要病理分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密切相关,HCC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现时多进展至中晚期阶段,有肝内、门静脉或其他部位转移,预后较差。在疾病早期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大意义。目的 探究寡糖链和甲胎蛋白(AFP)在HBV相关HCC的风险人群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2年1—
【摘要】 背景 新生儿急性肾损伤(AKI)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而目前关于重度窒息并发新生儿AKI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度窒息并发AKI的危险因素及近期预后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的预测价值,以采取措施减少AKI的发生,并提高此类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23年1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172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
【摘要】 背景 近年来,退行性脊柱畸形(DSD)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从疾病发生到需手术干预之前,患者将与疾病长期共存,期间自我管理对DSD的发展及转归至关重要。然而,DSD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无法针对性地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目的 研究DSD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20年6月—2022年1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
【摘要】 背景 亚临床库欣综合征(SCS)是肾上腺意外瘤的常见亚型,但目前对于SCS患者高血糖与高皮质醇分泌的相关性分析及术后变化情况鲜有报道。目的 评价肾上腺意外瘤SCS患者高血糖的患病情况及其术后变化。方法 收集2010—2021年上海大学附属仁和医院(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诊治的124例患者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对其中36例SCS患者(SCS组)、41例肾上腺腺瘤型库欣综合征患者(CSA组)及
【摘要】 背景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最有效的预防策略是实施基层管理,其核心措施是进行风险评估,现有老年人ASCVD预测模型不能很好地指导中医基层管理,因此,需将中医元素融入预测模型的开发,以指导ASCVD中西医结合基层管理。目的 构建并验证基于中医体质的老年人ASCVD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2017年在华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塘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阳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邱
【摘要】 背景 随着疾病谱的转变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中医在疾病预防、保健、康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推动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大力发扬中医药在人民健康维护和促进上独特作用,而目前社区居民中医“治未病”理念普及教育情况尚不明确。目的 了解广州市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总体知晓情况、信任度及采用行为情况,探讨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信任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2022年4—8月,采用分层整
【摘要】 背景 副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PCM)在临床上较为罕见,相关报道较少,临床多易发生误诊、漏诊,为其早期诊治带来极大挑战。目的 探讨副乳腺PCM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5例副乳腺PCM患者的中医药临床诊疗资料,对15例副乳腺PCM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摘要】 体型指数(ABSI)是基于身高、体质量、腰围等测量指标通过特定算法衍生的新型人体测量学指标。随着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日益增多,腹型肥胖对于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的预测作用更强。肥胖通过产生炎症因子,诱发慢性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代谢紊乱和氧化应激途径等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甚至死亡。ABSI与腹型肥胖相关性较好,在部分人群中可以预测动脉硬化,但同时也受到人群特征的影响。
【摘要】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骼疾病(CKD-MBD)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住院率和骨折风险有直接影响。近年来成骨细胞及骨细胞成为CKD-MBD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中心,成骨细胞通过合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硬化素等,与其他器官相互作用,使骨骼成为内分泌器官。因此,成骨细胞分化失调是慢性肾脏病发病过程中重要的早期事件。本文系统讨论了成骨细胞的代谢途径及早期CKD-MBD病理状态下成骨细胞
【摘要】 24 h活动行为包括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及睡眠,国内外研究发现老年人普遍存在身体活动少、久坐、睡眠不足的问题,已有研究证明合理分配24 h活动行为是改善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的重要措施,但目前对于老年人24 h活动行为的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从24 h活动行为的概念、理论发展、分析方法以及其与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的关系进行综述。未来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深入探讨并量化24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