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观察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关于自然的传统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1]。这些传统知识包括了对植物、动物、土地和自然现象的认知,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法。这些知识不仅帮助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还促进了农业、医药、工业等领域的发展[2,3]。同时,这些知识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心情烦闷的宋代诗人连文凤放下笔墨,沿着进山的小路缓缓独行。四周草木葱茏,他忽见路旁的树上竟开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小花,景象十分奇异。连文凤站在树下仔细辨认,发现整棵树灿烂的白色柚花之下,还生出几枝红色的长管状红花——是寄生类植物!联想起南宋末期的风雨飘摇,以及仕途之坎坷多舛,连文凤恍然:自己又何尝不是一株脆弱的“寄生树”?他感慨道:“一朝失所托,早暮不相及。人生同此寄,百年一呼吸。”
在云南省所有古茶园中,景迈山古茶园的面积最大,达到2.8万亩(1亩≈666.7平方米)。景迈山位于云南省西南边境,东临西双版纳勐海县,西接缅甸,是西双版纳、普洱、缅甸的交界处。景迈山古茶园坐落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位于北纬99°59’14”~100°3’55”和东经22°8’14”~22°13’32”之间。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景迈山古茶园周边共有14
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Stokes) F. A. Barkley],在很多地方被通俗地称为“柒树”或简称为“漆”,因其致敏特性也称为“漆普”,意指其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漆树为漆树科(Anacardiaceae)漆树属(Toxicodendron)落叶乔木,它不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周边国家不可或缺的经济林木资源,其珍贵的树脂是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代也有“毒日”“恶日”之称。早在晋代就有挂艾(Artemisia argyi)和菖蒲(Acorus calamus)以辟邪祛灾的习俗,还有用雄黄酒喷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习俗,看似迷信,实则都是有益于健康的卫生活动。在南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当地野生植物资源相对丰富,民间一直沿袭着端午采药、制药的风俗。起初,人们将采摘回来的草药相互分享、相互赠送
极地与人类生活区域之间的距离较远,目前的大部分通信手段都难以覆盖。此外,极地恶劣的气候条件、海水的侵蚀与极寒低温也给通信设备的稳定性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极区的高强度磁场与太阳辐射也使得传统的通信手段失效。又由于积雪海冰以及复杂的地形条件,通信基站的建立也十分困难。因此亟须建设广泛高效的通信网,保障极区科研人员、工程师的任务完成和人身安全。 早期的极地通信主要通过无线电进行,短波技术的应用尤
生物医学是综合生命科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前沿交叉科学,致力于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探索和解决生命科学与医学相关问题,继而推动人类生命健康的发展。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科研工作者往往需要对复杂且多样的生物医学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理解复杂的生物医学问题,进而促进科学发现或推动临床诊疗的进步。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知识载体,这些数据或包含了大量疾病、药物、蛋白质、基因等多层次的生物医学关
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准是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发明和金属工具的出现。据此,中华文明只有3600多年,其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的青铜器,距今4000多年;二是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的甲骨文,距今约3600多年。 然而,商朝甲骨文属于成熟文字,并且也只是主要用于祭祀和占卜的文字,并不代表当时社会的文字使用水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是一种因持续饮酒而引起的肝脏疾病,每年全球有高达50%的肝硬化致死是源于持续的酒精摄入。酒精性肝病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相对轻度和可逆的单纯性脂肪肝(fatty liver)和酒精性肝炎(alcoholic hepatitis),以及更严重的肝纤维化(fibrosis)和肝硬化(cirrhosis)。关于酒精性肝病的机制,以往的研究
智能科技推动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蓬勃发展,为该领域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传统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如红外线技术、远程摄像、人工观察等方法具有分辨率有限、成本高、覆盖范围小、易受天气和环境影响等缺点。而智能科技通过先进的数据采集设备与AI算法模型帮助科研人员提高监测和追踪野生动物的效率,更准确地了解物种分布、迁徙路径,以及数量变化,为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智能科技助力野生动物保护是指
1993年北京天文台以南仁东为首的射电天文学家成立了大射电望远镜课题组,目标是建造一个比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更大、更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项目的由来 国家天文台的前身北京天文台是我国射电天文的发源地。1958年,王绶琯承担起发展中国射电天文的历史重任。从观测研究太阳开始,逐渐进入研究宇宙射电阶段。到1990年代初,我国才拥有上海天文台和新疆天文台的2台口径25米射电望远镜、紫金山天文台的1
染色技术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古埃及人便已经拥有了染色工艺。古罗马的手工匠人继承了古埃及的遗产,并结合腓尼基人、古希腊人和伊特鲁里亚人的经验,发扬光大了制造和使用染料的知识。古典时代的手工艺人可以熟练使用茜草、骨螺、番红花、木质染料等天然动植物染料,染出红色、紫色、橙色和黄色等鲜亮颜色。这一传统延续千年,直至近代早期,欧洲各大染坊仍然是天然动植物染料的天下。但是,天然染料不仅数量有
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之时立足未稳,事业发展一度陷于困顿。郭秉文急中国科学社之所急,于1918年夏将南高一字房南面一处平房借与中国科学社筹建南京社所,从而谱写了中国科教史上的一段佳话。 借巢引凤——中国科学社与南高的融合共生 1914年,任鸿隽等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成立了中国科学社,旨在通过出版和发行《科学》杂志,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中国科学社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
美国数学史家邓宁顿,小时候曾是高斯曾孙女的学生,受老师影响,成了高斯的“粉丝”。后来,他花费30余年功夫,搜集大量资料,写了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传记《高斯——科学的巨人》。该书为我们“披露”了高斯更多的故事、深入的细节,包括9个附录、极为全面的文献、高斯的《数学日记》等,在其他资料中很难见到,有些还挺有趣。本文诸多内容取自该书,不再一一标明。 著名故事的后续 高斯小学时遇到一位蛮横的老师比特纳,有
[本刊讯] 2024年5月6日,上海光源迎来了开放15周年,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创新与发展。 上海光源是我国大陆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由国家、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设,于2004年12月25日破土动工,2009年5月6日首批7条线站正式对用户开放。经过后续线站建设,尤其是2016年11月20日开工的上海光源线站工程的实施,现有34条光束线和46个实验站服务用户实验
[本刊讯] 上海理工大学辛艳梅老师、缪煜清教授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张中海教授开发了一种基于氧空位调控的抗污染型光电化学传感器,实现了血清和尿液中甲胎蛋白的高灵敏度和选择性检测,相关成果于2024年2月14日在线发表在《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上。 准确测定尿液中癌症标志物是一种非常方便的肿瘤监测方法。然而,由于尿液中癌症标志物的浓度极低,传统方法很难实现其准确测量。光电
[本刊讯] 2024年4月20日,失联了5个月之久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终于同地球恢复了联系,将有效数据传回地球指挥中心。 由美国宇航局(NASA)研制的旅行者1号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于1977年9月5日发射升空,目前距地球大约243亿千米,飞行时速约为6.11万千米,是与人类相距最远的人造卫星,也是首个冲出太阳系的人造飞行器。除了承担科学探索的使命以外,旅行者1号还携带着一张铜制
[本刊讯] 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之后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六号探测器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预选着陆和采样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 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飞行约37分钟后,器箭分离,将嫦娥六号探测器直接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千米、远地点高度约38万千米的预定地月转移轨道。嫦娥六号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