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是包括教师、课程、教材、专业、实训基地等若干办学要素有机组成的、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具备的办学实力,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称之为“五金”建设。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我国职业教育数十年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对我国的教育强国建设,人才强国建设,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因此,职业院校
摘要“五金”建设是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举措,亟需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构建系统化的支撑与话语体系。从系统论的视角看,整体性、适应性与层次性是高质量推进“五金”建设的三大系统表达,其中,整体性是夯实类型教育身份的“基本盘”、适应性是激活产教深度融合的“动力源”、层次性是构筑技能型社会的“立交桥”。“五金”建设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准确把握整体与局部的辩证逻辑,有序平衡适应与错配的协调逻辑,科学统筹贯通与融通的交互逻辑。将“五金”建设的系统逻辑从理论认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图景,未来需要以协同治理与价值共识筑牢类型根基,以组织学习与产教共生深化动态耦合,以制度衔接与结构开放构筑成长通路,切实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要职业教育“五金”协同创新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应然之举。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国家宏观政策指引职业教育“五金”协同创新方向,时代发展需要孕育职业教育“五金”协同创新环境,数智技术升级支撑职业教育“五金”协同创新生态,共同为职业教育“五金”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能。现阶段,职业教育“五金”协同创新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面临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相关主体信息孤岛严峻、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监管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困境。为提升职业教育“五金”协同创新成效,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机制,确保资源高效整合与利用;构建信息协同平台,深化多方主体协同创新;培养数字素养,提高教师协同创新胜任力;建立科学监督评价机制,激发各方主体协同创新活力。
摘要现场工程师是工程师内部的细分群体,主要负责工程生产及建成后的运行、维护,操作与工艺是其区别于设计、研发工程师的关键竞争力。在智能化生产时代,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呈现出数字思维的深度嵌入、通用能力的情境辐射、以判断决策为核心的默会知识、基于具身认知的操作能力等特征。中国特色学徒制对现场工程师培养意义重大,其工学交替模式契合知识学习与工程能力形成需求;现代师徒关系推动工程能力形成方式现代化;协调性的劳动力机制满足校企合作诉求;合法身份赋予让学生得以参与情境学习。为推进面向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中国特色学徒制,需要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多元共治机制,探索支撑学徒制运行的制度环境;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教学生态,提升现场工程师能力的形成质量;搭建现场工程师培养发展信息库,强化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系统管理和过程评价。
摘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破解产教融合深层矛盾的创新路径,重塑职业教育教学形态的核心动能以及提升职业教育治理水平的重要保障。新时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基础设施支撑不足、教师数字胜任力欠缺、数字资源结构性短缺、路径依赖削弱转型效能、制度保障体系缺位等困境。未来,需要从强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数字化转型方法与手段、加强数字化转型的机制保障等方面来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摘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生态圈,是基于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以实践为导向、以资源重组为主脉、以数字化技术融合为呈现方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作共享为工作格局的教育生态系统。深刻回答了时代发展之“问”、切实迎合了课程改革之“势”、有力回应了学生成长之“需”。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生态圈包含以学生为主体的内核圈、以教学实施为核心的组织圈、以“云平台”为阵地的资源平台圈、以教学保障为目标的环境圈,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开放性的特征。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生态圈,需要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搭建“革命文化”大资源云平台、构建协同发展的合作格局。
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提升县域中职教师数字素养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赋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意义重大。选取广东省795名县域中职教师为样本,调查分析教师数字素养现状与差异。结果显示:县域中职教师数字素养整体一般,不同教龄、职称和教学类型的教师数字素养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应从提升县域中职教师数字素养意识、健全县域中职学校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县域中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构建跨域共生的中职教师数字教研共同体等方面加以改进。
摘要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基石。以Y市7所中高职学校的1026位一线教师与学校领导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调查表开展调研。调查发现,当前职业院校在环境创设、制度管理、专业成长、生存状态四方面的建设仍有待优化,具体表现为:普通师范院校毕业教师在职业院校“步履维艰”;高职称教师对职业院校现状评价不升反降;教师职业倦怠成难题;不同学历教师群体之间资源不均衡;普通教师职业焦虑感较高。推进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当立足“固本”,健全职业生涯激励机制,保障教师权益待遇;聚焦“强基”,建立校企合作共育体制,促进教师技能迭代;把握“守正”,营造平等开放合作环境,缓解教师职业焦虑;放眼“创新”,搭建数字化资源平台,赋能教师可持续发展。
摘要职教师范生职业能力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基础,是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的保障,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通过潜在剖面分析(LPA),依据职教师范生职业能力水平将其分为实践能力待提型、整体能力待提型以及职业能力全面型三种类型。整体上看,职教师范生以实践能力待提型为主,师德涵养引领学生发展,专业教学能力有待提升;从不同分类上看,不同职业能力类型学生特征差异明显;从影响因素看,从教意愿与职业认同影响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教育实习作用未能凸显。据此,应以项目营建情境强化学生教师角色认知,加强学生师德师风养成;以示范促反思提高学生专业教学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以制度稳保障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地位,助推学生从教意愿提升。
摘要心理健康素养是维持健康发展的重要能力,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具有深刻而长远的促进作用。对岳阳市两所中职学校457名学生进行两次纵向追踪调查,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方法探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异质性,并通过多元方差分析揭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不同类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具有群体异质性;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类别会发生转变;不同类别个体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跨时间一致性的差异。基于此,应将增进学生幸福感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开展规范化、常态化测评,分类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摘要在高质量充分就业背景下,大学毕业生通过“反向”读职校的方式提升职业技能,探索新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正逐渐成为一种新思路。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视角,从适应动机、生涯适应力、适应行动和适应结果四个方面对大学毕业生“反向”读职校现象进行系统解析。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通过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方式重构了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是一种基于实际情况的适应性选择。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反向”读职校现象的分析可知,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应关注个体生涯规划,注重能力提升;促进职普融通,加强生涯教育;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劳动力市场。
摘要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高职学生创业是促进就业的关键举措。为考察高职学生创业信念、创业机会实现能力与创业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选取重庆市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获取的421份有效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创业信念对创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信念对创业机会实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机会实现能力对创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机会实现能力在创业信念与创业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应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搭建综合化创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等,着力提升高职学生创业能力。
摘要职业教育学业评价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实际条件,有效协同实施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健全综合性评价。其具体内容包括:以教学单元为基本测量单位搭建过程评价框架,建立过程评价指标库,设置评价标准,整合线下、线上学习数据;用表现性评价改进结果评价,检测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以学习数据为基础,客观、科学评价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与努力程度,探索增值评价;合理设置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及增值评价比重,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综合评价框架应用中,要重视学业评价结果的应用,促进教、学、评相向而行;加强任课教师在教育评价方面的理论知识,提升综合评价水平;建立学业评价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