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较长时期内我国通过“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政策引导有升学意愿的初中毕业生按一定比例分别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者普通高中学校,实现了中等教育阶段的“职普分流”。当前,职普分流面临诸多异议,但由此衍生出的问题并非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由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教育系统内部变革及社会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因为职普分流存在的问题而否定政策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应用坚持适应性的发展观探索适合当前阶段的中
2022年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职普协调发展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拓宽学生成才路径的迫切需要。基于此,本刊聚焦于职普协调发展。贺芳、陈伟的文章从生源的视角,对高中阶段普职比的变动规律及未来20年的趋势进行预测和研究认为,面向未来,2023-2043年高中生源数量分别对应
摘 要 通过对高中阶段生源总量与普职比变动规律的把握,预测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对促进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2011-2021年高中阶段教育数据特征表现为:普通高中的学位量、办学规模基本保持平稳;中等职业教育在事实上被当作满足人民群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调节器;普职比主要是因为学龄人口的波动而被动波动。面向未来,2023-2043年高中生源数量分别对应2008-2028年的出生
摘 要 高中阶段合理职普比的确定是我国当下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以国际比较为研究视角,梳理世界部分区域、经济体职普结构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经验,基于OECD国家2010-2020年数据探究这种变化的影响因素与逻辑,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中阶段合理职普比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发现,职普比与经济发展呈“倒U型”关系,国家对创新的重视程度降低了其职普比。预测模型表明,我国的理论职普比应约为3466,目前,
摘 要 基于职业本科分类招生制度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围绕职业本科招生制度进行调研,发现社会大众对职业本科招生胜任力持保留态度;管理者、考生、教师和家长分别以“主动推进”“裹挟前进”“被动卷入”“边缘守望”的角色参与职业本科招生;中职生、高职生和普通高中生形成了“分类非协同”的招生模式。为此,要夯实职业本科招生胜任力,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的价值期许;通过“换位宣传”减少信息损耗,
摘 要 作为建设职普融通“双轨”评价体系的关键一维,职业教育高考不仅需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更要让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到教育评价改革所带来的公平正义。通过对1019名职业教育高考考生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感知正义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无法充分彰显类型化教育评价理念;性别、生源类型对考生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感知正义影响明显;学生群体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偏低,导致整体感知正义较低。为优化职业教
摘 要 高质量建设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应然所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一种省部共建助力赋能、根植区域产业特色、优化校企治理结构的组织。产业学院建设内适性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依据和保障,外适性是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表现和检验标准,要将内适性标准与外适性标准有效衔接,构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框架。政府要为产业学院建设保驾护航,院校要开展产
摘 要 职业教育在促进我国社会结构合理流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检验职业教育是否会加剧我国社会阶层固化。研究发现,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群体在户籍、父母职业类型、父母受教育程度、自身职业类型、经济收入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消减“自选择性”偏差后,中等教育层次中,中职教育能促进代内阶层向上流动;高等教育层次中,高职教育会加剧代际阶
摘 要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上纵向贯通的关键一环,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为全面分析和评价我国职业本科院校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服务贡献力,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我国现有职业本科院校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和规模报酬情况,并从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维度全面分析了职业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贡献力特征。为提升职业本科院校的社会服
摘 要 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技术应用人才供给的现实要求,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存在社会认知与政府政策支持不足、民营经济参与职业教育动力缺乏、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深度不够的现实问题。从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意义出发,提出政府应完善政策支持,营造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积极环境;职业院校应提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职业教育在概念、制度以及经济、社会、技术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为了考察不同时期欧洲职业教育的变化趋势,在认识论或教育学、教育体系、社会经济或劳动力市场“三视角”概念框架基础上,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引入了一个二维模型。研究发现,欧洲职业教育经历了多样化的学术漂移与职业漂移,以及职业教育强化的双向漂移等变化轨迹,呈现出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不断增
摘 要 中国的私立院校诞生于清朝晚期,随着中西交流日益密切,具有近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先后在大江南北出现。中华三育研究社将培育职业技术人才作为办学的主要方向,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育人体系,确立了半工半读的教学制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发挥出重要的历史作用,如向社会输送了技术型人才、普及了平民教育、推动了社会发展。其为当前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参照,要促进中高职协同育人、推进“工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