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其出场逻辑而言,它来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先进特质,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探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沃土,镜鉴于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突破超越。就其核心要义而言,这条道路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共通性,又有基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具体实际的特殊性,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在反思“中心城市暴动”中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反对机械模仿苏联建设经验中提出“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中实现了“解放思想”,拉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序幕;在“第二个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全面
〔摘要〕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党、国家、民族、人民以及世界所作的历史性贡献,指出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邓小平通过聚焦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道路;通过聚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通过聚焦中国发展的目的任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重大命题;通过聚焦社会主要矛盾,确立了“一
〔摘要〕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典范。他推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飞跃之后新的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以下鲜明特色: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根本宗旨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同时代特征结合的有机统一;政治勇气与理论勇气的有机统一;历史眼光与世界眼光的有机统一;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动力在人民与目的在人民的有机统
〔摘要〕发挥历史主动是邓小平崇高鲜明又独具魅力的革命风范。邓小平善于以遵循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顺应历史大势,根据时代潮流谋划发展;把握历史现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历史必然,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他以尊重历史主体把握历史主动:满足人民利益,凝聚历史主动的道义力量;激发人民自觉,汇聚历史主动的实践力量;投身人民事业,增聚历史主动的个体力量。他以开展历史实践赢得历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内核的基础上,立足新的时代背景,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进行深刻阐发:在党群沟通层面上,将强调加强党的领导与突出群众路线的民主内涵紧密结合起来;在利益调节层面上,不断满足群众物质需求;在社会动员层面上,既重视人民群众主体性,又坚定不移维护大局稳定。这一时期,邓小平在发展创新党的群众路线理论过程中所坚持和运用的原则立场、理念观点、方式方法,对于新时代贯彻党
〔摘要〕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治党治国的永恒课题。邓小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重要论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廉政观、毛泽东党风廉政建设思想为理论基础,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重要论述强调应从重视思想教育工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严格整顿党的组织、强化制度保障等方面着力开展反腐斗争。邓小平关于党
〔摘要〕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邓小平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期间直接领导共青团工作,围绕共青团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谈话,有力地推动了共青团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关于共青团建设重要论述有深厚的理论根基,也立足共青团的实践经验,其核心要义包括共青团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始终把自己建设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坚持以正确的工作方式开展工作,在提升干部素质和团队建设中稳定干部队伍等。邓小平关于共青团建设
〔摘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全面客观地评价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从产生背景看,它回应了改革开放初期澄清党内外混乱思想、统一认识及振奋民众士气的需要;从具体内容看,它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内容及方法;从文本属性看,它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
〔摘要〕干部治理能力建设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干部教育培训在提升干部治理能力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基本情况考察,从坚定治理政治立场、磨砺治理过硬本领、增强治理责任担当、提升治理整体效能等多个维度呈现出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经验。新时代统筹应对“两个大局”,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深化干部教育培训诸多环节的改革创新,亟须从“破立结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为理论依据、以组织严密的中国共产党为现实依托,摒弃了既往社会思潮缺乏终极价值建构和社会力量动员的弊端,进而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变迁中脱颖而出。伟大建党精神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实现了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衔接、国家命运和个体改善的结合以及外来文化和内生文化的契合,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魂”和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渐进融合。这种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