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中国政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路径是其历史回溯在不同维度上的经验表达。从结构、形式、目标、功能四个维度出发,统合从政治框架到政治形态、从阶级政治到制度政治、从争取独立自由到建设美好政治、从战时政治到开放政治四条线索,有效形成历史发生语境下新时代中国政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路径。 关键词:中国政治文明新形态;政治形态;政治功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价值与情感是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大一统”价值沉淀和“家国同构”的情感烙印,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和平与发展”的价值沉淀和“亲仁善邻”的情感烙印,都充分印证了这两个共同体所蕴含的共同价值关联和情感依恋。这两个共同体中的价值关联和情感依恋,可视为共同体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层面,它们在共同体的发展中
摘 要:创新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新时代新征程,要以全方位、全领域、深层次的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精神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意蕴,要以改革精神、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卓越精神等精神特质共同激发现代文明形态的创新活力。同时,创新精神以其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价值方向、提供坚实保障、厚蓄精神底蕴,彰显其价值旨趣。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摘 要:作为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使命的生成,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长期的历史积淀、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强烈的现实需要。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使命的生成进行深入系统的学理剖析,有助于提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自觉性、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使命;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记忆中那些蕴含道德精神、道德价值、道德情感、道德实践的道德精华,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持续发展的道德之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之中。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辉煌奋斗史,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优良党德传统,确证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与强烈的历史担当。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
摘 要:网络空间形塑的全新传播语境推动了舆论传播样态、传播范式与传播规律的全面变革,意识形态领域“舆论先行”的风险愈加凸显。新传播语境下,非理性舆论导致意识形态面临传播场域失控的“迟滞效应”风险、话语内容失真的“晕轮效应”风险、价值认同失序的“中空效应”风险和行为底线失守的“极化效应”风险。为此,防范化解新传播语境下非理性舆论的意识形态风险,要注意提升防控能力、强化内容管理、凝聚价值共识、健全保障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高度和谐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内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多重向度。从逻辑关系上看,“人的本质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人的需要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人的动力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人的发展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归旨。从价值维度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高度观照“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向度,五个本质特征彰显人的主体本性、合
摘 要:面对当代资本主义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和西方绿色思潮的理论诘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后果进行了深层批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科技批判理论。就价值维度而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联系起来,反对“控制自然”的观念和消费主义文化,为科技的生态转向奠定了新的人性和道德基础;就制度维度而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指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主导的全
摘 要:资本与数字技术结合使资本主义进入数字资本主义阶段,也让人类交往逐渐呈现出交往主体数据化、虚拟化、客体化,交往工具商业化、沉浸化、主体化和交往行为不平等、不自觉、不自由等异化表征。这些异化缘于资本与数字技术共谋形成的数字镜像模糊人的具身认知,建立的数字网络限制人的交往场域,构造的数字牢笼局限人的交往行为。面对数字资本主义所致的交往异化,只有实现数字交往主体的自我赋权、数字交往工具的监管转型、
摘 要:随着红色记忆“泛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严肃、崇高的红色史实不断被抛出记忆视域而陷入娱乐的黑洞,引发青年红色记忆危机,表现为片面追求感官刺激造成青年历史认知浅表化、消解经典和崇高导致青年价值审美低俗化、虚无历史和价值致使青年精神世界空心化。从生成机理来看,这与个体原子化的生存境遇、资本逻辑与技术赋能、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有直接关系。为此,需要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着手进行纠治,国家层面牢牢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青年及数字青年文化应运而生且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标识。然而,“泛娱乐化”思潮深度渗入并影响数字青年文化教育,使之呈现出政治“后真相”与青年参与政治的积极性缺失、知识定制化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冲击、“泛娱乐化”思潮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耦合变异、金钱异化的“饭圈”文化与青年理想信念缺失等复杂多样的现实症候。因此,需从数字青年文化发展的主体逻辑、资本逻辑、环境逻
摘 要:泛民俗是基于日常生活的现实需要,对源民俗进行转化、重塑,使之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文化样态。当代青年借助非日常性的泛民俗以满足多元的情感需求,具有文化解构、情感赋魅、认同传播等多维表征。这既是青年基于个体认知、情感心理及历史传统而作出的主观选择,又是时代形势发展的客观结果,具体涵盖困境纾解、社交表演、文化自觉等三个层面的实践成因。为此,需通过铸牢社会主流价值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助力民
摘 要:数字空间拜物教是产生于数字空间的拜物教现象,其生成于社交媒体与信息传播以及网络文化与消费心理的共同作用,社交媒体通过平台的设计和运营刺激用户对数字产品的追求欲望,不断强化数字空间拜物效应;网络文化和消费心理使得人们对于虚拟物品的追求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加剧了数字空间拜物教现象。在数字空间,平台运营者拥有重要的话语权和控制力,通过设计和策划加速数字空间拜物教的形成;数字空间拜物教参与者也拥
摘 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尤其是“费尔巴哈篇”当中,马克思从“分工”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方法阐述了人类社会中的生产以及社会历史发展问题。这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分工理论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展开的重要钥匙,其从现实与理论两个维度解释了人类历史的展开,并给出了分工以及人类历史展开的可能路径,对当今我们的经济政策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
摘 要:数字劳动的产生和发展源于20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和重大创新。在资本主导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数字劳动的生产性表现为它对资本价值的创造,但更为深层的逻辑是再生产出新型资本—劳动关系,使得“消费直接也是生产”的场景更加鲜明与具象,导致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趋于“合法化”。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视角对数字劳动的生产性展开分析,数字劳动呈现出“异化劳动”“物化劳动”“抽象劳动”等本质特征,但数字劳
摘 要: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生产和生活方式在重塑人的劳动样态的同时也提出了构建符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数字劳动形态这一理论命题。马克思劳动观根植于对人类本质和社会发展动力的深刻洞察,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解放、社会正义等多个维度阐发了劳动之于人的多重价值。“劳动”不仅确证着人的存在方式,也是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构建未来社会美好图景的核心范畴,为探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劳动的本质及价值向度提
摘 要:在网络场域中思考身体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从现实物理空间延伸至数字虚拟空间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线上互动中的身体,不仅指代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肉身”与“心灵”的统一体,更指代以精神、意识功能为核心的真实身体的符号化、技术化呈现。在身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线上互动既是肉体能力嵌入的精神活动,同时也是以身体为媒介的社会精神构建活动。但以身体视域探查思想政治教育线上互动面临悖论:一方面网络空间对肉身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形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丰富、外在多元的社会状态,它主要依据自身发展状况和运行模式,通过向外界表现和传递的讯息,使公众脑海中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总体形象的认知判断,包括学科建设、理论体系、实践应用、话语表达等主要构成要素。立足广阔的历史视野,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形象塑造的内涵,并论述塑造其社会形象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不仅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思想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