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震波动数值模拟领域学者们认识和研究人工边界条件(artificial boundary condition,ABC)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分散于不同波动问题的ABC研究成果还比较缺乏有效的归纳与整合。以建立关于ABC本质特征及其主要方法基本性能的系统化认知为目标,对ABC的概念与方法、精度控制原理、数值稳定性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简单直观的脉络性研究讨论。从ABC是计算外行波引起的人工边界节点运动的各种方法的统称这个本质出发,围绕时空外推、应力平衡和区域衰减3类主要计算模式,探讨了同类ABC在施加方式、精度控制原理以及数值稳定性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非同类ABC之间的差异性。初步分析了廖氏透射边界的时空外推原理是外推型ABC和应力型ABC精度理论的根本性原理,波动有限元模拟中透射边界的稳定性问题实际上是外推计算模式与有限元衔接的难题,衰减型ABC具有外推型ABC和应力型ABC之外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等重要问题。
摘要远安地堑位于江汉盆地和黄陵地块交界区域,富含页岩气,研究其深部结构对分析盆山相互作用和页岩气沉积层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接收函数多层 H-κ 叠加方法获得了远安地堑7个流动地震台下方沉积层和基岩层的厚度与 uP/νS° 结果表明:远安地堑沉积层平均厚度为 3.68km ,平均波速比为1.98;基岩层平均厚度为 31.51km, 平均波速比为1.70;地壳平均厚度为 35.19km ,平均波速比为1.73。观测表明,远安地堑在长期的盆山相互作用下经历过下地壳减薄但地壳整体尚保持典型克拉通结构特征。远安地堑西侧的峡口一远安背斜带沉积层厚度 2.55km ,薄于富集页岩气的东侧巡检一溪前向斜带沉积层厚度 4.14km, 但西侧沉积层 uP/νS 为2.17,高于东侧的1.93。研究表明,背斜带在隆升剥蚀过程中破坏了页岩气能长期保存的构造环境,页岩气富集区域沉积层的 uP/νS 比不一定比周边页岩气匮乏区域高。
摘要基于松原地区布设的5个流动地震台和搜集的吉林省密集地震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与 uP/νS 比值,分析了该区不同构造地质单元的地壳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地壳厚度平均值为 32.57km. 中间薄两边厚; uP/νS 平均值为1.768,表现为东高西低。长白山区地壳厚度整体比松辽盆地高,呈东厚西薄;uP/νS 比松辽盆地要低但整体变化不大,火山喷发区地壳厚度薄且 uP/νS 值高;松辽盆地地壳厚度东薄西厚, uP/νS 比值东高西低,两者显示出负相关性,两个地震集中区域松原和前郭都表现出地壳厚度的强烈的横向变化和高的 uP/νS 比值;松原地区具有吉林省最薄的地壳厚度和最高的 uP/νS,
摘要承德台VP宽频带倾斜仪自安装以来表现为NS向北向倾斜、EW向西向倾斜的长期趋势,在2021年7—8月期间,该倾斜仪NS向和EW向均出现加速倾斜变化,倾斜速率约为正常的4倍。同期,位于台站东北方约 10km 的双峰寺水库完工蓄水,并于2021年8月24日达到最高水位。本文对VP宽频带倾斜仪数据与水库库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非均匀载荷模型计算该水库蓄水引起的地壳形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VP宽频带倾斜仪数据变化与水库库容变化的相关性较高。模型计算结果得出,水库蓄水致库区地壳最大沉降 0.4421mm 北向倾斜 0.1179mm, 东向倾斜 0.0882mm ,与VP宽频带倾斜仪观测较为一致。2022年VP宽频带倾斜仪数据变化与水库库容变化相关性亦较高。由此推测,近年承德台VP宽频带倾斜仪年变趋势改变主要由双峰寺水库蓄水引起。本文通过双峰寺水库蓄水与承德台VP宽频带倾斜仪数据的定量计算,排除了地震前兆的可能,为地震预测异常分析考虑非构造因素影响提供了例证。
摘要以海拉尔地震监测中心站PET重力仪2021—2023年连续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Tsoft软件对原始连续重力数据预处理,获取重力残差数据。通过HHT(Hilbert-HuangTransform)方法对重力残差数据进行时频分析,总结台站连续重力数据背景噪声频谱特征,得出海拉尔站连续重力观测背景噪声主要集中在 频段,优势频率为 0.23Hz 此研究有助于识别重力资料正常观测背景和干扰特征,为分析地震异常信息提供背景依据。
摘要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是提升防震减灾能力的关键技术手段,然而其精度与时效性仍然受到传统数据来源局限性的制约。本研究针对社会数据的广泛性、动态性与多样性特征,系统分析其在地震灾害情景构建中的赋能机制。通过梳理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的数据需求图谱,提出社会数据分类分级框架,结合浙江省公共数据平台、社交媒体动态及商业遥感数据等案例,验证了多源数据融合对提升情景构建真实性、精细化程度与动态性的作用。研究发现,社会数据可有效弥补传统数据覆盖不足的缺陷,其应用显著增强了灾情预测、资源配置与公众响应的科学性。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数据共享机制、技术融合路径及政策创新建议,为推动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向“物理-社会”模型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摘要数据治理工作对推进我国数字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数据治理的基本概念及我国数据相关政策沿革,介绍了数据治理在自然灾害防治领域中的应用情况,重点分析了地震行业数据治理工作进展,最后结合北京市防震减灾数据资源摸底结果,提出了北京市防震减灾数据治理工作有待改进之处,为未来开展北京市防震减灾数据治理工作提出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