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一战略目标的核心内涵是通过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创新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具有强烈的战略属性,特殊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一环,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战略性、系
【摘要】教育乃树人之道、强国之基。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关键构成,不仅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价值尺度,更是推动教育公平的关键举措及建设教育强国的兜底工程。在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全面跃升的关键阶段,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需从提升公众认知水平、强化政策保障力度及聚焦扩优提质等多维度发力,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贡献独特而重要的力量。
【摘要】完善特殊教育督导政策体系是特殊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对建国以来的特殊教育督导政策的文本分析发现,其历史沿革经历了4个时期,呈现出政策要求从模糊到明确、目标导向从追求效率到追求质量、运行机制从有所偏重到相对协调、问责机制从间接到直接的沿革特点。当前存在系统性不足、对质量评价的关注度不足、服务职能体系的协调性不足及问责机制构建的完整性不足等现实困顿。未来应加强对特殊教育督导政策的发展和完善,强调法制保障,突出质量评价,注重效度导向,强化结果应用。
【摘要】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新萌学校创立于1985年,是“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昆明市五华区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2012年陈晓燕就任昆明市五华区新萌学校校长,以人才培育、项目引领为双翼,带领学校迅速完成转型发展,成功构建了“多位一体化”生态课程模式,以课程教学创新推动培智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摘要】学前融合教育旨在让特需幼儿与普通幼儿一起接受适宜的教育。在学前融合教育中,普特教师可从儿童立场出发,立足普特幼儿发展需要,采用多方协作教学模式,协作开展教研教学活动,共同进行课程教学调整,以促进普特幼儿在融合教育环境中获得充分发展。
【摘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求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探索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通过构建普特学校双向融合活动模式,以“融合共生"教育理念为活动统领,以融合活动为载体,递进开展普特协作的双向融合活动,促进普特学校师生深度互动与融合,形成接纳包容的融合教育环境。
【摘要】融合教育既是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也是学前教育扩优提质的核心命题。江苏省南京市春江第二幼儿园积极践行融合教育,坚持艺术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并落实综合性课程、园本纸艺课程与个训课程三类融合教育园本课程,并在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社区共融共育等方面强化保障,以满足特需幼儿的发展需求。
【摘要】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体育与健康》的编写符合中国特色、教育发展和时代要求,符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需求,对于聋校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聋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结合具体情况创新使用教材,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关联,促进聋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摘要】对视障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提升其生命意义感,有助于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其心理健康素质。盲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结合视障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苏格拉底对话法应用于视障学生生命教育中,引导视障学生在对话中思考,深入理解生命意义,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着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浙江省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以“职业育才”为目标,从精准评估、课程建设、校企协同、家校合作等多维度入手,积极推进培智职业教育发展,全面增强特殊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与社会融合力。
【摘要】智力障碍学生在识别自已或他人的基本情绪时存在困难,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社会交往以及社会适应。场景学习是立足智力障碍学生实际,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场景为载体、工具和过程,将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整合的实践学习体系。智力障碍学生情绪识别干预可运用场景学习法,通过创设互动性社交场景、生活性经验场景、自主性游戏场景、体验性情绪场景、表演性模仿场景、律动性音乐场景等场景序列,提高智力障碍学生情绪识别能力,促进其人际交往。
【摘要】适应性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基于生态观点的行为介入模式,重视生态化原则,强调通过改良、调整和创新体育活动环境与教学策略,使孤独症儿童的身心特质得以充分展现。通过个别化训练、小组活动及集体教学,孤独症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得以干预,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提高。
【摘要】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面临着传统纸面文本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现实挑战。针对智力障碍学生抽象语言理解和知识迁移方面的困境,基于杜威“做中学"理念,探索开发形声字转转杯、智慧树快快长、量词拉拉乐和口语交际大转盘等学具,旨在通过情境化设计和具身化操作,将抽象的语言知识转化为直观、可操作的模块,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
【摘要】南京市玄武区作为“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区”,通过政策杠杆撬动多方资源、动态督导确保执行效能、智能化平台支持精准干预,为特需学生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支持,推动区域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要】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充分发挥名校在推动区域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适宜融合为目标,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从碎片化探索到系统性重构、从学校主导到齐抓共管、从经验实践到理性探索,系统性重构融合教育,构建了多元主体参与的融合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有效推动了融合教育的扩优提质。
【摘要】特需学生普遍存在执行功能障碍,影响了他们适应学校生活、实现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是执行功能发展的黄金期,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小学在教育教学中坚持素养导向、学为中心、任务驱动,从自主发展、自觉意识、自律习惯三个方面为特需学生提供针对性支持,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促进特需学生执行功能发展。
【摘要】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特殊教育扮演着独特且重要的角色。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思维创造性应用于特殊教育改革实践,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融合教育发展范式,通过机制建设打破传统教育的物理边界,借助专业赋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托活动创新培育共生共长的融合文化,有力回应了教育强国建设对教育公平的深层诉求。
【摘要】浙江省安吉县育星培智学校基于“中国竹乡”地域特色,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打破传统特殊教育教学辅具的生产局限,开创性地将地域生态资本转化为教育发展资源。学校通过挖掘竹材的自然属性与生态价值,形成“自然属性应用—简单加工—形态重塑一智能融合"的多维开发路径,并构建起“身体感知—环境互动—认知生成”的具身学习闭环,不仅为特需儿童创造了安全、自然的学习情境,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更以低成本、高适配的方式实现了“教一学一用”的一体化进阶。
【摘要】民间传统儿童游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因游戏规则简单、内容有趣、具交互性和教育性而深受儿童喜爱。教师以民间传统儿童游戏为核心开展康复训练,通过游戏互动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动作、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基本能力,为儿童其他课程学习及参与各项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
【摘要】受听力障碍影响,聋生容易形成非正常的认知图式,导致在词语学习中出现图式反常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借助形象化教学再造图式,利用原有图式因势利导,在应用中优化图式,帮助聋生进行图式重建,以提高词语学习的成效。
【摘要】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剧式融合”教学范式整合了教育戏剧的理念与方法,贴合生活语文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按照“序幕 → 开始 → 发展 → 高潮 → 结束”的顺序,通过“热身活动 → 情境铺垫 → 情境叙述 → 情境深化 → 体验反思”的五步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帮助学生实现从文本认知到生活实践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通用学习设计理念旨在满足学生差异性的学习需求。在培智学校生活数学教学中,以通用学习设计理念为指引,制订通达性的教学目标、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设计多样性的评价机制,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摘要】重度智障学生的数学教学需要创新方法,“玩动数学”将动作训练与数学学习结合,通过感知操作建立概念。例如“图形与几何"教学实施过程分为动作模仿、验证和直观应用三阶段,运用游戏化操作、程式化练习和生活化情境,关键策略是密集动手操作配合多重感觉刺激,通过知觉-动作联结促进概念形成,最终帮助学生在康复训练中掌握实用数学能力,提升生活适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