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纲要》在把握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路径,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站在“十五五"规划开局起步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纲要》精神,努力提高特殊教育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摘要】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政策法规日益完善、义务教育高质量普及、残疾人高中及以后教育长足发展,以及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为残疾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当前,残疾人职业教育面临学生受教育机会不足、成长成才通道遇“天花板”阻隔、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乏力等问题,建议以构建多元办学新格局为突破口,扩大残疾人职业教育规模;抓住残疾人职业教育标准“牛鼻子”,提升残疾人职业教育质量;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推动残疾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摘要】高等特殊教育是实现特殊教育人才培养、开展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推动特殊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有效借力新质生产力,打造高等特殊教育新形态、新效能、新变量、新优势,提高教师的信息科技素养,满足培养对象的发展诉求,助推高等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要】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在近40年的办学实践中,以“培养具备爱农情怀、兴农本领、强农担当的乡村振兴建设者”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本位,以劳动教育、生产实践和职业实习为主要形式,建构了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实践育人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条县域农村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成为农村特殊教育的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个样本。
【摘要】为了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特殊教育中心创新构建“校家社医康”五位一体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推行半日融合教育模式,以动态评估为起点,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实现课程共建与多元服务的有机整合。
【摘要】在学前融合教育中引入通用学习设计,可为融合教学活动的调整提供新思路。开展融合教育的幼儿园可结合教学实际,将活动目标从“关注特需”变为“关注全体”,活动内容从“降低难度”变为“多样呈现”,活动实施从“关注不足”变为“发挥优势”,活动评价从“单一评价”变为“多元评价”,从而更好地满足包括特需幼儿在内的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摘要】《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遵循以聋生身心发展为本、立足聋生认知特点、以促进聋生融入社会为宗旨的编写理念,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主题教育内容,以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育人价值实施路径。为更好地实现教材育人功能,教师应加强党的理论学习以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同时着眼于聋生的社会适应需求,紧密联系聋生的生活实际,创新教学方法。
【摘要】为充分满足视障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深度感知需求,盲校教师可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构建沉浸式体验场域拓展古诗词感知路径,依托基于知识图谱的深度学习重构古诗词认知图式,利用跨场景项目式学习实践促进古诗词知识迁移应用,最终形成“感知一理解—迁移”的完整教学闭环。
【摘要】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功能可以快速生成图像的文字描述。在盲校物理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合理应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功能,提高图像描述的撰写效率,让描述内容更加全面具体,同时引导盲生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功能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跨学科主题教学是培智学校重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它符合智力障碍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编培智学校生活适应、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三科教材创新构建了“三段双线式"编排体系,为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提供了支持。教师可在此基础上,通过剖析教材、协同备课、制定个别化目标、优化评价机制等策略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为智力障碍学生提供更贴近生活、更有意义、更富成效的学习体验。
【摘要】生活数学作为培智学校的一般性课程,是孤独症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基于孤独症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以“得数是5的加法”教学为例,构建“具象化联结一结构化支撑一循环式进阶”的教学框架。通过实物操作、视觉转译、场景嵌入等方式建立加法具象认知,依托空间、流程、任务结构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借助个体自循环、日常微循环、跨域多循环等方式提升技能应用水平,为孤独症学生数学加法学习提供有效的教学路径。
【摘要】实现“语言习得”与“能力生成”的深度融合是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自然、社会、家庭三维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语言表达意愿,让学生在深度的感知、参与和体验中实现从语言表达到社会适应的素养整合,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
【摘要】基于学习科学理论和智力障碍学生学得慢、忘得快、再现困难的学习特点,构建以认知负荷管理和信息加工支持为核心的生活数学差异化教学模式。具体包括:起点分组,运用动态评估精准定位学生认知基线,锚定学生最近发展区;知识重构,通过生活化输入、实践性输出和认知升维,优化信息加工路径;练习分层,设计“补偿一巩固一拓展”三级任务链,强化长时记忆;长效驱动,建立“五有五必”作业管理机制,融合反馈激励原则,维持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能力的长期提升。
【摘要】智力障碍学生就业技能培养常面临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录像示范法具有直观性、可反复观看和多模态学习等优势,适用于智力障碍学生职场技能教学。教师应基于学生能力水平和教授的技能类型设计与制作多模态示范录像,结合常规教学法开展教学,并构建家校协同的自主练习机制,以实现学生就业技能的巩固和泛化。
【摘要】多层级支持系统通过三级干预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业和社会情感能力发展,该系统为特殊学生家校合作提供了系统框架。借鉴其通用支持、补充支持和强化支持三层级家校合作策略,特殊教育家校合作应构建双向沟通机制,建立需求导向的分层支持,搭建数据共享的监测平台等,以实现高质量的家校协同育人。
【摘要】特殊学生的成长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双向奔赴”,针对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协同普遍存在“学校单打独斗、家庭参与薄弱、协同效能低下"等问题,从构建权责清单机制、搭建多元互动平台、实施家长赋能计划等方面探索科学高效的协同育人路径,为提升特殊教育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摘要】特校应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与专业资源中心建设;构建阶梯式培训体系,聚焦家长能力培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家校合作成效;创新协同机制,搭建社会支持网络。这些系统性实践,推动特殊学生家庭从被动合作转向建设育人共同体,为特殊学生发展构建可持续支持路径。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共育;教育主体责任;家长赋能 【中图分类号】 G76 【作者简介】李育学,高级教师,贵州省毕节市威
【摘要】家校合作是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家校合作的关键途径。从该视角出发,基于当前家校合作的典型困境,聚焦教师在理解、协调与共建中的关键角色转型,提出教师应由信息传递者转向理解支持者、由教学执行者转向资源协调者、由目标设定者转向发展共建者。教师角色的专业重构是提升家校协同质量的核心路径,须通过制度完善、资源整合与能力建设共同推动协同机制优化。
【摘要】家校协同是特殊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机制,但现实中普遍存在家长参与能力不足与学校支持体系薄弱的困境。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构建“认知唤醒一能力共建一情感联结”三阶梯家校协同框架,设计“校内实践一校外迁移”双路径闭环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家长教育能力、学生社会适应水平以及家校协同的可持续性,为特殊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 家校协同;特殊教育;三阶梯协同框架;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听障幼儿的康复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为了促进听障幼儿言语发展,教师可在社会互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精准评估明确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目标方向,以兴趣为导向构建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内容体系,逐步优化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应用效果,从而提升听障幼儿语言表达的清晰度与流畅度。
【摘要】将结构化教学引入劳动技能课堂,旨在丰富劳动技能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落实课标要求,促进智力障碍学生自理能力、自立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的提升。教师可通过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程序化学习任务、分步拆解新授技能、建立个人工作系统、开展实时动态评估等策略,实施劳动技能结构化教学,为智力障碍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教育支持。
【摘要】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基于社区融合教育实践,构建了涵盖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交生活与休闲生活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社区资源整合及分层教学,提升特殊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推动特殊教育从学科封闭向生活化、协同化转型,为特殊学生社会融合奠定实践基础。
【摘要】培智学校针对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的劳动教学问题,构建“三维赋能一校内实践—校外协同"联动路径,以任务螺旋化、评估动态化、支持生态化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深化行为养成,赋能学生劳动素养发展。
【摘要】湖南省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整合家庭、学校、企业及社会资源,构建以个别化职业转衔支持计划为框架的“四维赋能、动态循证”职业转衔支持模式,帮助心智障碍学生顺利实现职业转衔,提升他们的就业水平。
【摘要】2022年瑞典颁布《智力障碍学生义务教育课程》,致力于提升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发展水平。瑞典《智力障碍学生义务教育课程》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为框架,强调反歧视与跨学科整合,采用“金字塔式"结构设计,注重全纳价值导向下的教育公平与能力本位学习生态。我国可借鉴其课程设计理念及教学实施框架,从构建全人教育框架、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评价体系、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等方面着手,进一步促进培智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