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以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红色基因。 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10月,周恩来在湖北度过10个多月时光,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夙兴夜寐、殚精竭虑。直至武汉沦陷前夜,他仍坚守阵地,指挥撤退与战略转移,展现
周恩来与湖北的情缘 周恩来每一次踏足湖北大地,都恰逢历史的洪流正酝酿着新的转折。他的足迹,不仅深刻烙印在湖北的土地上,更为这片热土上的革命事业和建设进程注入了澎湃的动力与不朽的光辉。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中共中央机关从上海迁至武汉,同年5月,周恩来来到武汉,在此设立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在聂荣臻的协助下对大量军事干部进行了调动与安排。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后,中共中央军委迅速
很多人都是从认识周恩来到认识共产党从相信周恩来到相信共产党的,从周恩来身上他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从1937年12月18日至1938年10月25日,周恩来在武汉工作的这10个月,正是全面抗战开始不久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从过去长期被封锁和隔绝的狭小范围走出来,踏进领导全国人民抗日这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共
“我知道大家心情激动,我的心情更激动! 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 我这个勤务员,今天能和衣食父母同桌进餐,心情怎能不激动呢!” 抗战胜利后,周恩来来到湖北,调处与国民党军的军事摩擦,延缓了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又多次来到湖北视察。在视察过程中,他深入了解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情况,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宣化店谈判,为中原部队突围赢得宝贵时间
1945年,正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之时,联合国诞生了。联合国的成立与《联合国宪章》的制定,适应了时代进步的需要,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渴求和平与发展的强烈愿望。中国是联合国51个创始国之一,为联合国的创建和《联合国宪章》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上半叶,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就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和惨痛的教训,世界各国人民极度渴求和平与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在
一生中至少有两件事惊动了毛泽东 开国上将郭天民,原名郭基逵,1905年5月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十里乡郭受九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天资聪颖的郭天民先后考入黄安县乙种农业学校、武昌中华大学附属中学学习,最终却因家庭贫困不得不辍学。 1926年夏,经黄安县中共党组织负责人董觉生(董必武的胞弟)介绍,郭天民南下广州投考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六期生。在红安数十位开国将领中,郭天民是唯一上过黄埔军校的
“一树的八路军”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珍藏着一张十分特别的老照片——一棵大树布满整个画面,树上、树下,或坐或站着12人,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除了树下的小女孩儿外,其他11人都是八路军,可以说这是一张“抗战全家福”。 照片中站在树下最右边的中年男子名叫王正南,时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八分区7团参谋长。1939年,王正南毅然脱离国民党部队,回家乡组织抗日武装,后率部加入八路军。随后该部
发生于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年至1598年)的援朝抗日之战,是一场对中、日、朝三国历史进程有着深远影响的战争。明朝联军经过近七年奋战,终将日军尽数驱逐,助朝鲜复国。这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不仅粉碎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保障了明辽东地区的边境安全,更赢得了东亚长达三百年的和平安宁。 1592年4月14日,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壬辰倭乱”。朝鲜国王李眩遣使向明朝告急,请求明朝出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毛泽东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与抗日的革命者,应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日的最前线”。彼时,10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授予大将军衔的人民军队将领,平均年龄还不到34岁,在各自岗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书写了精彩纷呈的斗争传奇。 1937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极其黑暗、极其沉重的一页,也是中华民族开始全面觉醒、全面抗战的一年。这一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
作为中国现代进步新闻出版业的杰出代表,邹韬奋一直秉持“为大众做喉舌”的宗旨,针砭时弊,关心民众生活,揭露军阀、官僚政客的丑态,深受读者喜爱。“真诚、奋斗、进取、清白”是从邹韬奋先辈就传下来的祖训,从做人、交友和日常生活等方面规范着邹家一代代子孙的行为,告诫他们要待人真诚,品行端正,积极进取,干净为人。 父亲寄望他“实业救国” 邹韬奋是中国现代进步新闻出版业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给予他高度评价:“我
在答复胡宗南提出的“站队”要求时邹韬奋斩钉截铁地说:“只拥护抗日的政府。”一个文弱书生竟敢和一个手握重兵的将军激辩四小时 邹韬奋(1895-1944),祖籍江西鹰潭,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1926年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2月,与沈钧儒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11月,因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被捕入狱。1944年7月2
周恩来在给沈粹缜的慰问信中说:“如果韬奋没有夫人的帮助,是不可能取得很大成就的。” 在沈粹缜的精心打理下,那时出入邹韬奋家的朋友,都赞誉他们家充满温暖和幸福。沈钧儒曾回忆,那时沈粹缜“随时随事,协助(韬奋)先生,平时家庭融和快乐,故(韬奋)先生得一心专注于著作”。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在给沈粹缜的慰问信中说:“如果韬奋没有夫人的帮助,是不可能取得很大成就的。” “命运既然把我和韬奋结合在一起,从此
“中国人的浴血抗战,抵御日帝国主义的侵略,为的当然是要抢救我们的祖宗所遗留下来的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祖国,和千万世子孙的福利。” 邹韬奋和妻子沈粹缜育有三个孩子: 长子邹家华(1926-2025),原名邹嘉骅,国务院原副总理,妻子是叶剑英元帅长女叶楚梅。 次子邹竞蒙(1929-1999),原名邹嘉骝,中国气象局原局长,唯一在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气象连任两届主席职务的中国人。 女儿邹嘉骊(1930
“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光养晦,一面要奋斗。” “真诚、奋斗、进取、清白”是从邹韬奋先辈就传下来的祖训,从做人、交友和日常生活等方面规范着邹家一代代子孙的行为,告诫他们要待人真诚,品行端正,积极进取,干净为人。 邹韬奋原名邹恩润,“韬奋”是他在主编《生活》周刊时所取的笔名。邹韬奋解释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光养晦,一面要奋斗。”这个笔名在某种程度上也呼应
作为一本红色教科书,阅读《今古传奇》人物专刊让人思绪万千、心潮澎湃。翻开今年第2期刊物,《毛泽东在湖北》让我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回忆。 我和许多“50后”“60后”一样,对毛主席无比崇敬。还记得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后开追悼会的情景,班主任带着我们一群刚毕业的小学生和全国人民一起默哀,我们满怀深情地说出“毛泽东主席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近50年过去,沧海巨变,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