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创建的核心抗日根据地之一,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军事斗争层面,更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为抗战胜利和中共革命根据地的成长、壮大和治理模式提供了典范。它横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交界处,扼守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等天然屏障,不仅通过平汉铁路、正太铁路、同蒲铁路等交通干线直接牵制日军,迫使其分散兵力;而且与晋察冀、晋绥、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战略呼应
明清时期,高平县隶属泽州管辖。泽州地下多无烟煤,埋藏浅,其开采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到了唐代,泽州已经出现了地下采煤。到了明清时期,煤炭开采达到了历史顶峰,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泽州府志》《高平县志》等对当时煤炭开采情况均有所记载,并对煤炭开采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有所描述。 《高平县志》关于煤窑突现“火龙”的记载 县志是以县为单位编写的地方志书,由当地官府组织编纂,具有权威性和正
关于娘娘滩的记载,笔者最早能找到的是明廖希颜撰《三关志》,其中说:“娘娘滩,在关西六十里,黄河中洲,有古祠址,世称薄姬庙,云自关中之代邸经此。太子滩,在娘娘滩东二里许,黄河中,约一顷,相传亦以文帝名。河中有花水一道,两滩相接,其浅可(涉?字迹不清)。”文中所说的“在关西六十里”,所谓的“关”,是指偏头关。按后此成书的苗朝阳续《河曲县志》言:“偏关、老营、八角等皆河曲故地。旧志皆载。”因《三关志》中
我是山西省沁县郭村镇仁胜村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184师550团2营6连连长。1949年成都和平解放后,184师奉命移师到灌县(今都江堰市)驻防。就在此时,贺龙司令员交给我们抢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一特殊任务。都江堰“岁修”本该从头年10月下旬就要开始,可国民党反动派忙于阻挡我军入川,哪还有心思修堰。直到我们入川,一年一度的“岁修”工程已整整耽误两个多月了,可节令不等人啊!我们在数九寒天、过年期间,顶着
解放战争发生于1946年6月26日至1950年6月,起基础性作用的时期在1946年7月至1948年6月。在太谷区图书馆的馆藏中,有一本《解放战争两年战绩报告(一九四六年七月——一九四八年六月)》的红色文献,该书编号7566,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编印,封面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宣教部”蓝色印章,另外有“太谷县水秀村两级小学校”红色章,该书尺寸28cm×20.5cm。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
在共产党的历史上,党领导人民军队奋战之处,留下了很多军民之间深情厚谊的印记。反映战争年代鱼水相依、牢不可破的军民情意的事情不胜枚举,最负盛名的可能当数淮海战役,陈毅曾经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人民,才是革命战争胜利的源泉,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倾其所有、全力以赴支援人民子弟兵打胜仗,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 临汾战役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后在内线发动的一
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小汶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气势恢宏的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就坐落在此。这里松柏参天,绿荫蔽日,碑碣林立,古朴典雅,分布着宋尚书祠、白公祠、潘公祠、运河分司衙门、水明楼、戏楼、蚂蚱神庙等十余个院落。各个建筑虽年代不一,风格样式各异,却布局协调,院落交错,巍峨壮观,堪称明清庙宇建筑的典范之作。这片建筑是为表彰纪念明朝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及汶上县农民白英等治河
张磐石,原名潘敬业,曾用名张佩衍,生于1905年6月8日,山西省寿阳县平头乡潘家沟村人。13岁时,他考入寿阳县高小。16岁时考取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9年9月赴日本留学。1930年,山西留日学生因汇兑不通,困居东京等地,山西留日同乡会派了3个代表,张磐石是其中一个,返晋要求当局拨款救济留日学生。1931年春,张磐石等人返回东京。好友王炳南和友人高长虹转去德国留学,张磐石也打算到苏联或德国去看
田呈瑞(1662—1720),字介璞,别字苍崖。其家庭根脉深厚且久远,可追溯到田子方。从那时起,田氏家族世代居住在汾阳,乃是当地声名远扬、备受尊崇的望族。田呈瑞祖父名为九龙,为人正直豪爽,在乡邻间颇具威望;其父田月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两人皆被追赠参政一职,足见其家庭在当地的显赫地位和不凡影响力。田呈瑞自幼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中成长,深受祖辈和父辈的教诲与熏陶,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倾
今山西省兴县的瓦塘镇,有一个名叫裴家津的古村落,这里有段北齐长城遗址,被命名为“裴家津长城”,在国家文物局长城资源官网的编号为141123382102090005。这段长城位于裴家津村东南100米处,修建于北齐时期,城墙为夯筑,经历了1400余年,已经多处坍塌湮没,仅存残长约200米,夯层厚0.18-0.23米,残高2-8米,残存墙体厚约1-3米。当地百姓称这里为“城墙梁”。 除了裴家津长城,在
水峪关帝庙,俗称“老爷庙”,坐落在平定县水峪村西大街北侧塬上,坐北朝南,面山临水。庙宇布局严谨有序,廊庑楼台俱全。山门雕刻细致、光彩夺目,其两边是钟鼓二楼与东西碑亭。沿山门中轴线向北,便是富丽堂皇、大气沉稳的正殿。中轴线两侧建有对称的耳殿、配殿、过门,此外还有东侧大殿、偏院耳殿。庙宇左前方是一座古朴厚重、具有卷棚歇山、砂石明柱的戏楼。 关帝庙创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此庙历经多次修建。康
太原晋祠是祭祀西周初期晋国第一任诸侯姬虞(亦称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创建之初,称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晋。唐叔虞祠亦被称为晋祠。晋祠祭祀晋国开国诸侯,是山西人根祖文化圣地代表,历代朝拜者众多。南北朝时期北齐高洋天保年间中期(554年左右),祠内大起楼观,穿筑池塘,修缮飞梁、难老泉亭、善利泉亭、读书台、望川亭、清华堂、雨花寺。之后,文宣帝高洋常游览。唐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游
当铺也称“典当”“质库”“长生库”“解库”“质肆”“押店”等,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传统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主要是指老百姓将自有的衣服、玉器、金银首饰、书籍等物品,送进当铺来抵押换钱,以解燃眉之急。一般而言,当铺的抵押物大部分为动产,很少以房屋等不动产进行抵押。实际是以“济民”为招牌,行牟利之实。故在旧社会常有“穷人离不开当铺”之说。 据吴世良、陈永桢主编的《太原金融史稿》载,山西典当业历史较为悠久,
《晋乘》是山西留日学生、同盟会成员为了继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于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初八日(1907年9月15日)在日本东京创办的又一份期刊,既是山西同盟会成员在海外创办的最后一份重要革命刊物,也是山西新闻报业出版最早的期刊之一。 《晋乘》的创办情况 《晋乘》的创办经过,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景定成在其代表著作《罪案》一书中是这样记述的:“因《第一晋话报》出到第9期,同乡会分裂不能续出。于是我又邀集几个
烛影摇红·龙年贺岁 烛影摇红, 烟花直上重霄九。 紫薇北斗暖神州, 把盞庆功酒。 玉兔为谁空瘦? 感人间, 江山锦绣。 几多风雨, 挥斥方遒, 依依杨柳。 ※ ※ 应是蛟龙, 凌空飞舞灯如昼。 悠扬贺岁自风流, 情伴霓虹走。 千古英雄今有。 弄潮儿, 举旗昂首。 万方乐奏, 浪遏飞舟, 拿云谁手! (2024年1月25日写于太原) 龙年元宵夜 (一)
“一部春秋史,半部晋国史”。晋国是两周时期的诸侯大国,它起源于叔虞封唐,鼎盛于文公称霸,结束于韩、赵、魏三家分晋,立国660余年。其间发生了许多足以影响中华文明进程的大事,如文侯勤王、曲沃代翼、践土会盟等,其孕育的晋文化不仅奠定了山西历史文化的基石,对华夏文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晋国,世人对它的了解并不全面。人们只知晋文公重耳,却鲜少有人知道开国始祖唐叔虞;都知道晋献公继文
薛瑄是一代理学大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又是一代著名的廉吏,有关他的各种信息时有耳闻,似乎应该是熟悉的;但是,对于他的系统的思想、文学成就等等,却又是让人感到陌生,犹如一座令人仰望的高峰。 一个人与一座村庄 薛瑄故里是一个充满烟火气且具有现代意味的农村。这里有宽敞整洁的巷道,设计新颖又具有传统风味的房屋建筑,繁荣、富裕、和谐、文明,这些关键词都可用来形容这里。 那么薛瑄故里又有哪些与薛瑄有关的建
“冬不走雁门关,夏不走蔚洲疃。”这是雁同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民间谚语,雁门关地处西南,蔚洲疃位于东北,尽管两地相距170多里,却因旅人在经过这两个地方饱受寒冷,乃至泥泞湿滑的窘态,紧密地链接在一起,就此成为现在大同市1429个行政村里,唯一与雁门关相提并论的村落。那么,这句谚语如何产生的呢?还得从途经蔚洲疃村中心的通京大道说起。 蔚洲疃村坐落于大同市东面,距市区仅10公里,是一个形成于明代嘉靖、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