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当前,我国正处在谋划“十五五”发展规划、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创造性地把对“两山”理念的认识转化成为生产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经济的创新实践,不仅是中国特色生态环境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对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也为全球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为党和国家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统筹文化发展全局;以科学周密的辩证思维,化解文化发展梗阻;以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筑牢文化安全屏障。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是伟大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政策的形成,不仅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并以之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而且也体现出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与大众相结合的价值取向,更是中国抗战军事斗争的现实需要。在实践路径上注重坚持民族文化“根脉"推动文化抗战,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确保文化政策实施的正确方向,坚持与群众相结合的大众化路径推动文化政策实施的广度。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发展过程中,文化抗战不仅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也形成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作用。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事务的领导核心,其组织力提升不仅是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组织功能,凝聚群众合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当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结构性困境、功能性淡化、协同性不足、可持续性受阻等问题,导致党组织软弱涣散。为此,需要从优化组织体系、调衡队伍结构以破除结构性困境;提升干部能力、加强数字技术应用以强化组织功能;推进制度建设、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增强协同性;完善监督和考核激励机制以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从“强基—赋能—协同—监督"四维驱动组织力系统提升。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与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浪潮交汇的关键阶段,聚焦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在生产力要素、发展阶段定位以及推动社会形态演进等方面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突破与创新。基于此,从人才培育、科技创新和优化生产关系三个维度探寻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这一探索旨在为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方向,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指导意义。
[摘要]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态需要的必然要求、助力实现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更好应对全球性生态环境挑战的战略选择。当前,在全面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仍面临技术创新之“难”数据要素之“困”治理效能之“低"等现实困境。新征程新起点上应推动技术进步,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的基础设施和人才供给;激活数据潜能,推动数字生态文明大数据信息化能力建设;凝聚思想共识,构建多元共治的数字生态文明治理新格局。紧扣“科技创新—数据应用—治理效能"逻辑,切实将技术与数据释放的红利转化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一体化推进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紧密联结的两个概念。二者价值理念融通、目标使命相承、话语体系同构、实践成果互促。他们共同生长于中华文化的土壤里,共同孕育于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中,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同是关照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结果。二者在新时代生成,契合了中华文化发展逻辑,切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符合了人类社会演进逻辑,适合了中国与世界实践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中国与世界的发展。
[摘要]《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实施经济制度变革和生产关系变革的一项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与实施,让农民真正从经济上翻了身,在政治上实现了当家做主,使中国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回顾《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背景,分析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意义,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与法治相统一、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