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宴是中国饮食几千年发展历程中浓缩的精华,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饮食技法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不管是选材、烹饪还是造型、礼仪,处处彰显着大国风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味道”。中国烹饪大师、中国药膳大师胡桃生曾在人民大会堂任行政总厨多年,近日他为我们揭开了国宴的神秘面纱,并讲述了自己与中国餐饮事业同成长、共命运的故事。 用心学厨 尽心为人民服务 胡桃生的家乡在江西省,1973年,他正在江西省新建县共产主
在山东聊城光岳楼旁边的运河之畔坐落着一个百年老字号,它就是“义安成”鲁菜馆,其经营者正是高氏烹饪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高文平。高文平出身于烹饪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对烹饪技艺怀有超乎常人的热爱与执着。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传统烹饪技艺,更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发出100余道菜品,使得高氏烹饪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为非遗文化生命力的延续提供了成功经验。 以技为魂,传承百年老店 清末光绪年间,高文平的曾祖父高
在校园中,食品安全关联着每一位师生的健康福祉,是餐饮从业者务必坚守的底线。要想保障校园食品安全,必须从构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合理规划餐饮场所布局、培育餐饮人员专业素养、统一清洗消毒流程标准、把控设施设备管理要点、合理处理废弃物等12个层面入手,为强化餐饮安全管理水平奠定坚实根基。本刊将分两期详细解析各层面的管理重点,以期为构建安全、放心的校园餐饮环境贡献力量。 构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全方位筑牢餐
爽口芹菜酸 水芹菜即野芹菜,是贵阳本地的一种野生植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叶绿素等有益成分,营养价值很高。中医书记载,野生水芹味甘辛、性凉,入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养精益气、清洁血液、降低血压、宣肺利湿等功效。芹菜酸是贵州的特色蘸水菜肴,和贵州酸菜的制作方法相同,是一款流行于民间的家常下饭菜肴,色泽清爽、质地脆嫩、口感酸辣、开胃消食。 主辅料:野生水芹菜500克、酥黄豆10克、姜米3克、蒜米5克
三湘四韵宴是以潇湘文化为背景,结合湖南地方特色食材和传统烹饪技艺打造的一场集文化、艺术、美食于一体的盛宴,旨在通过美食展现潇湘文化的独特韵味,传递湖南人民的热情与好客,由“潇湘春”“潇湘景”“潇湘情”和春、夏、秋、冬共同构成“三湘四韵”的主题。 三湘四韵宴由一道冷菜(双鸯戏冷韵)、六道热菜(麓山鸭韵酥、芙蓉映朝晖、花漾鱼茸羹、花开石榴韵、冬韵白灵烩、红煨肉韵长)、两款点心(驼影酥香韵、桃韵包福满
中国人大多喜欢吃面点,其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味特色,并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一般的家庭通常喜欢制作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面点,如馅饼、馒头等,其实适合家庭制作的面点还有很多,下面介绍10款既造型美观又营养美味的花样面点,感兴趣的话可以试做。 红薯发饼 原料:面粉、红薯、酵母粉。 做法: 1.面粉中加入酵母粉拌匀,倒入温水和成面团,醒发至2倍大。 2.红薯去皮后蒸熟并压成泥状,晾凉后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原产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在1927—1929年间被引入中国,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国。其中,湖北省凭借“千湖之省”的天然优势,稳坐国内小龙虾产量第一大省的宝座。尤其是湖北省的潜江市,被誉为“中国小龙虾之乡”,当地采用“虾稻共作”的生态养殖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保证了小龙虾的品质。江苏省的盱眙县地处淮河下游,水质清澈、水草丰茂,孕育出的小龙虾个大壳硬、
在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中,豆腐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凭借其独特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多样的烹饪方式,赢得了无数食客的青睐。 豆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相传是淮南王刘安意外发明的。淮南王刘安为了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之时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了豆腐,成就了这道流传千古的美食,至今淮南民间仍流传着“刘安做豆腐⸺因错而成”的歇后语。 虽然这一传说遭到学术界
在重庆枇杷山蜿蜒的石阶尽头,几十张方桌在雾色中次第排开,铸铁锅中升起的蒸汽与山城朝阳缠绵、交织。当第一飘牛油红汤倾入九宫格,花椒与辣椒在热油中爆出啪声响,一家有口皆碑的火锅老店正在用最原始的方式演绎着跨越千年的饮食文化。 火锅于中国人而言,早已不是单纯的烹饪方式,而是见证中国饮食文明变迁的活化石。在沸腾的汤底中,我们能窥见中国人对食物的敬畏、对自然的顺应,以及在时代浪潮中对传统价值的坚守与突围。
在营养 学 研 究中,食 物的血糖生 成 指数(Glycemic Index,GI)作为评估食物影响血糖水平的关键指标,正逐渐成为科学规划饮食的重要依据。这个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医生大卫·詹金斯于1981年提出,通过衡量食物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和能力,帮助人们理解日常饮食与代谢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今,精制米面等加工碳水化合物在饮食中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带来的血糖频繁波动和潜在代谢风险备受关注。在这样
在日常饮食中,黄油和植物油都是常见的油脂选择。但你可能想不到,它们对健康的影响差异巨大,甚至关乎生死。近期,发表于国际顶尖医学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深入探讨了黄油和植物油的摄入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的饮食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新研究证实植物油比黄油更健康 过去几十年间,饮食中脂肪酸对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已有研究明确,用不饱和脂
提起蘑菇大家都不陌生,但对蘑菇所属的食用菌却往往了解不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营养、健康饮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食用菌凭借“可食、可补、可药”的特性以及“天然、营养、保健”的优势,有望成为保健佳品。本文将对食用菌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食用菌并加以利用,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食用菌的定义与分类 食用菌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我国北方习惯用蘑菇来代称,南方则
关于陈皮,业界流行这样一句话:“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足见其价值之高。而陈皮之所以能媲美黄金的价值,主要源于其显著的药用价值。 陈皮由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经炮制并储藏3年以上而成,其味辛、苦,性温,入肺、脾经,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滞证及痰湿壅滞证。 陈皮在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药用历史。秦汉时期的《神农本
睡眠是人的基本生理功能,人的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都在睡觉,良好的睡眠对维持神经、心血管、内分泌、免疫、精神心理等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婴幼儿和青少年在睡眠中会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从而促进生长发育;成人在睡眠时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的水平会降低,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睡眠障碍的人群不在少数,轻者头脑发涨、精神不振,重者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那么,到
凉粉并不是四川省西充县特有的食品,但是西充人却对它爱得入骨。这主要是因为仅用几两豆粉就可以做出几斤的凉粉,在那个贫瘠的时代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 凉粉多以绿豆为原料,小时候,我常随母亲在傍晚时分下地拣绿豆。回到家后,母亲便用石磨把新鲜的绿豆碾磨成粉。 做凉粉时,我主要负责生火烧锅,母亲则做最关键、主要的工作。她先在铁锅中加入三四瓢水,按水六粉一的比例将混合好的绿豆浆水倒入锅中,然后
周末回家,母亲一脸意犹未尽地对我说:“前几天凯凯(我外甥)拉着我去西关吃了个拉面,特别好吃,量也大,还有好多小菜。”听母亲说得那么好,瞬间勾起了我的馋虫,于是就让母亲带着我去看看。 一下车,一股香味便往鼻孔里钻,有肉香也有酱香,似乎还夹杂着虾米的腥香。抬头一看,“常家抻面”四个鎏金大字闪入眼帘,一股久违的亲切感随之涌上心头。 常家抻面是山东安丘的地方特色美食品牌,问世于清道光年间,我最早与它结
豌豆的烹饪方式多样,既可入汤煲出鲜美汤品,亦能巧妙变身各类菜品。在我的味蕾记忆中,母亲于柴火灶上精心焖制的豌豆焖糯米始终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忆起当年,食材质朴无华,既无山珍中的香菇,亦无海味里的目鱼,唯有咸肉与豌豆相伴。母亲先将腌制的五花肉浸入清冷的水中,任时光缓缓溶解咸肉中的浓重盐分,同时泡上洁白的糯米。接着,母亲从葱郁的菜地里采回鲜嫩的豌豆荚,交给我们姐弟几人细心剥取。我那时顽皮,总会趁人
端午的炊烟漫过老屋檐角时,灶间已浮动着暗香,那是母亲在烹煮血粽子。二十年来,母亲的脊背已经句偻,但每年端午却依然亲自为我们制作血粽子。 之所以叫血棕子,是因为加入了鸭血,这血色琥珀封存着母亲半生晨昏,凝聚着水乡女子秘而不宣的生存智慧。取鸭血必须在破晓前完成,这样才有水泽腥气。母亲总是在天还未亮时便挎着竹篮走向沾露的田埂,从吃螺蛳长大的麻鸭中挑选一只最大的,归来时铜盆里已经装满了玛瑙色的液体。
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于我而言,“清欢”是端午清晨的竹筛里凝着露水的韭菜,是铁锅里“嗞嗞”作响的油花,是母亲做的菜角里藏着的光阴故事。 在我的家乡河南焦作,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做菜角。前一天,母亲到菜地里割一些韭菜,叶片上的露珠滚落,沾湿了她的布鞋。回来后,她将韭菜择干净,清水淘洗后沥在竹筛里。 第二天吃过早饭,母亲便开始忙活起来。先用滚水烫面,用筷子搅成絮状后再揉成光滑的面团。母亲调的
孩提时代的记忆里,粽子是一种令人期盼的美食,往往只有在过节或重要的日子才能吃到,父亲既会包甜的枣棕也会包咸的肉粽。甜粽里放的是糯米和红枣、花生,咬一口,香甜软糯,余香满口;咸粽里放的是五花肉,香气浓郁,吃完满嘴流油。通常大人们是不舍得吃五花肉粽的,只让孩子们尽情享受这份美味。 有一段时间,为了给家里增添些收入,父亲开始制作并售卖粽子。头天晚上父亲就需要准备好食材,将糯米、红枣、花生米洗净后泡
每当闻到街角传来的油炸面食的香气,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乡。 30年前,我出生在四川南充一个较为偏远的小镇。南充有着很多令人垂涎的美食,如南充米粉、川北凉粉、锅盔夹凉粉、糍粑油饼等。其中,糍粑油饼是我童年生活中最珍贵的味觉记忆。 糍粑油饼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彼时,嘉陵江航运繁荣,往来商贾与船工云集。为满足长途跋涉的体力需求,当地百姓将糯米蒸熟后捣成糍粑,再裹上面粉油炸,既便于携带,又能提供
去异地上大学后,我在居住和饮食等方面都不太适应,尤其是饮食,虽然跟老家的口味差不多,但总感觉吃什么都没有味道。有一天下课后去吃饭,一家饭馆门外宣传匾上的“熘肉段”三个字瞬间引起了我的注意,让我想起了妈妈做的熘肉段。 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就是妈妈做的熘肉段,她每隔半个月就会做一次,我经常围在旁边看着她做。 妈妈每次都选用猪梅花肉,先切成小段,再放上胡椒粉、白糖、老抽、味精和料酒腌制片刻,然后放入装着
我的家乡在皖西南丘陵地区,每年到了五六月份,忙碌的“双抢”也就来了。这时,油菜、小麦纷纷成熟,大人们收割完就得赶紧栽秧插田,一收一种,还得抢管抢晒,故称“双抢”。每到这个时候,我最期待的便是吃上用柴火灶、大铁锅蒸出来的麦粑。 蒸麦粑的面粉通常是用自家种的冬小麦磨成的。等小麦、油菜收割回家后,父母亲便趁着短暂的休息时间将它们晒干晾净,然后用稻箩各挑上一担,到碾米厂磨小麦粉、到油坊榨菜籽油。有了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水牛花盛开的季节。水牛花的学名是鼠曲草,湖南洞口县的某些地方也叫它“水蜜花”,常用来作粑粑。 前一阵子我去二哥家吃中饭,饭后大嫂提议去摘水牛花做粑粑吃,我立即响应了这个号召,不仅是因为我爱吃水牛花粑粑,更是因为可以怀念一下童年时光。 大嫂的菜地在雪峰山脚下,那里绿树成荫、鸟儿高鸣,各种花草不计其数,活脱脱一处人间仙境。 菜地里的水牛花星星点点,不是很多,但都开出
小满一到,故乡的山就飘起了青纱般的薄雾,晨雾里裹着野蔷薇的甜香,混着青稻灌浆的青涩,让我想起祖父酒坛里晃动的月光。老辈人常说“春种秋收,夏酿冬藏”,小满时节正是糯米在陶瓮里“苏醒'的好时候。 我小时候就住在山脚下的小山村,每到小满时节,空气中就弥漫着一股又湿又清新的味儿,那是泥土和新芽混合的气息。在我们村里,家家都有一手酿酒的好手艺,我的祖父、祖母也不例外。我非常喜欢看祖母酿酒,她的手就像有魔法
叶儿粑是四川的特色传统小吃,吃起来清香滋润、醇甜爽口,岷江河畔犍为一带还将它作为走亲访友时相互馈赠的礼物,人们外出务工时也常携带一些。 在不同的地区,叶儿粑的叫法也不同,比如崇州等地叫艾馍,川南的自贡、宜宾、泸州以及云贵的昭通、遵义等地则叫猪儿粑。此外,在各个地区,制作叶儿粑时选用的叶子也有所不同,崇州一带一般选用荷叶,乐山爱用本地特有的大个仙茅叶子,川东、渝北等地则爱用漫山遍野的油桐树叶,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这让我想起了秦地的绝妙美食⸺西府凉粽。 西安的粽子有带馅儿和不带馅儿的,个大、瓷实,剥开后站立着,雄赳赳、气昂昂,极像吼秦腔的陕西汉子,透着豪迈与霸气。西府的凉粽不带馅儿,如掌中把玩之玉器,剥开后是躺着的,像剥了壳的煮鸡蛋,白净、嫩生,就像陕西女娃,透着灵巧与秀气。 西府凉粽的最大特点是小、巧、美。先说小,家常用的四寸小碟可平摆三只,而且还不觉得拥挤;再说巧,它的外
一口铜锅、几盘羊肉、几杯烈酒,三五好友围坐在一起边涮羊肉边谈天说地,这是内蒙古人最熟悉的一种场景,也是外地人来内蒙古必做的一件事。 相传,美味的涮羊肉是由元世祖忽必烈发明的。忽必烈率军南征时,因战事紧急,需要在短时间内为大军准备饭菜,可随行的厨师们并未做好准备。情急之下,一位厨师便指挥同伴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沸水中快速涮熟,再让将士们围锅捞出,蘸上简单的调料食用。没想到,这种应急的吃法得到了忽必
我的老家在湘北的周公塘,这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落,孕育了很多乡间美食,粉蒸肉就是其中一种。 粉蒸肉也叫粉子肉,是在五花肉或肥肉外面裹上粘米粉子后蒸熟而得。那时候,亭子屋的辉娭毑家有一架石磨,左邻右舍都去她家磨豆子、磨糯米粉。石磨分为上片磨盘和下片磨盘,上片为转动盘,下片为固定盘。一根长长的磨把推着石磨顺时针转动,如同牙齿细细地、慢慢地咀嚼食物一样,将磨眼里的豆子或糯米磨得细细碎碎。 用石
立夏悄然而至,蝉鸣渐次在枝头奏响序曲。周末陪家人逛花鸟市场时,突然听见熟悉的喇叭声:“川化冰粉,川化冰粉……”这声音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让我的思绪飘回了高中时代。 那时放学后,我总爱和好友围在川化冰粉摊前买一碗黑冰粉。老板戴着黑框眼镜,斜挎小黑包,三轮车上有两个被擦得锃亮的保温桶。只见他动作麻利得像在表演⸺掀盖、舀粉、浇汁,一气呵成。“咱家的黑冰粉加了草药,吃了不上火。”他说话时,
那天在超市无意间看到一种花卷,一层一层的,就像一朵花,这让我想起了姥姥蒸的葱油卷。 30年前,姥爷干着卖香油的营生,大香油桶里经常剩下很多香油底子,姥姥总是不舍得扔掉,就调成油酥做葱油卷。姥姥做的葱油卷也是一层一层的,但并不像花,而是像一座桥。 当晚霞染红厨房的窗棂时,姥姥便把发好的面从一个大红盆里扒开,放在案板上不断揉搓直至变得光滑、细腻。接着,姥姥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一张扁长形、约半厘米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奶奶,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她坐在那张小桌前专注地包着粽子的身影。 奶奶总是在端午节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好一切。她会细心地挑选饱满的糯米,将其泡在大盆里;桌上摆放整齐的粽子叶都是她亲手从市场上精挑细选回来的,每一片都翠绿、新鲜。奶奶总说,“只有最好的粽叶,才能包出香糯的粽子。” 包粽子的时候,厨房里总是弥漫着淡淡的粽叶香,奶奶戴着老花镜,手中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期间,全国各地会举行很多民俗活动,比如包粽子、割艾草、喝雄黄酒、系香囊、编五色线、诵诗等。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济源市思礼镇涧北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孕育了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四大药物,并称为“四大怀药”。小时候,每逢端午来临之前,家人就会趁着太阳没有露头去野外采摘芦苇叶、艾草、嫩柳枝叶、猫儿眼等,将它们挂到屋檐下晾干备用。芦苇叶可以用来包淮山药枸杞红枣粽子,艾草可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夏天是从吃到第一个番茄开始的。 小时候,外婆知晓我爱吃番茄,便在菜园里种了好几个品种,有普通的红色番茄、黄色的罗曼番茄、红黄相间的花番茄、浅绿色的绿宝石番茄以及深绿色的铁皮番茄,对它们的照料也最为细心。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两种,果肉更厚,生吃的话有很浓的番茄味,也很甜。 除了拿来直接吃,我还喜欢吃白糖拌番茄,做法非常简单,先把番茄切成块,再撒上一层白糖就可以了,餐馆里还给它起了
折耳根,学名鱼腥草(因其叶片呈心形,茎叶有鱼腥味),别名岑菜、蕺、蕺菜、紫蕺、九节莲、肺形草、紫背鱼腥草、臭腥草等,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的草本植物。《本草纲目》记载,鱼腥草性味辛、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和民间疗法中,还常用来做菜。 在川渝一带,人们均爱吃折耳根,只不过吃的部位各有差异,有人专吃根,有人专吃叶,有人两者都吃。最普遍的还是吃根(带点嫩
自然界有一种植物,它的鳞茎由数十枚白色鳞片层叠合抱而成,状如莲座,古人以“百片相合”之意将其命名为“百合”。百合不仅以淡雅的风姿装点着自然,更以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早在2002年,原卫生部就将百合列入第一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见其食疗功效早已得到国家认可。 日常生活中提到的百合均为百合科百合属植物,全球约有80种,我国有39种,南北方均有分布,尤以西南和华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暑湿交蒸,此时,人体阳气升腾至顶点,生理活动处于旺盛状态。然而,高温酷暑易使人出汗过多,导致气阴两虚。同时,暑湿困脾,也常会引起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肢体困重等不适。因此,夏季养生应以“清热解暑、健脾祛湿、益气生津、养心安神”为主。在江南名城苏州,夏季时令物产丰富多样,且蕴含着养生智慧,值得大家借鉴。 水生植物:夏日祛湿清热之选 苏州地处太湖流域,河网密布,水生资源丰富,“水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深刻洞察到饮食之于人类的根本意义,它不仅是维系生命的必需,更是文化、礼仪与哲学的承载。从杏坛讲学的朗朗书声,到周游列国的漫漫征途,孔子在岁月的沧桑中以对饮食的执着坚守,为后世勾勒出一幅充满智慧与温度的生活图景。 困厄陈蔡,食中坚守 在那个战火纷飞、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带领弟子们踏上了周游列国的艰辛旅程。他们一路风餐露宿,虽四处碰壁,却始终怀揣理想,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的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2亿人受骨质疏松影响,因其导致的骨折频频发生。这一疾病在绝经后女性和65岁以上男性中尤为高发,年轻群体因久坐、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等因素,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骨质疏松的本质是骨量减少、骨微结构被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轻微碰撞甚至日常活动都有可能引发
烟火绕塔处,风味自成章。落日的余晖洒在安阳峰塔上,璀璨的灯火映照着北大街的青石路,漫步在此,悠长的吆喝声和诱人的食物香味尽显人间烟火气。 位于安阳市峰区的北大街在彰德府时期便已出名,如今已成为集购物、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知名旅游地,被誉为“安阳王府井”,有着“进城不到北大街,等于没到安阳城”一说,可见它的繁华程度。 北大街除了有钟楼、郭朴祠等名胜古迹外,最让人留恋的便是美食。北大街北口东侧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湖北省东部,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战略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美食爱好者的“天堂”,孕育了武汉热干面、三鲜豆皮、排骨莲藕汤、武汉周黑鸭、黑鸭煲等诸多美食。其中,黑鸭煲的历史较短,仅有20来年的时间,它并非传统的卤味,而是以鸭肉为主要食材,搭配多种配菜慢炖而成的甜辣口味的砂锅菜。 黑鸭煲虽然“成名”时间短,但却沿用了传承百年的卤制工艺,卤制过程中搭配20种以上的
崇州即旧时的崇庆,古蜀州也,距离成都不过四十公里,是个休闲旅游、品鉴美食的好去处,尤其是崇州荞面非常值得一尝。 荞虽然以麦称,但其与小麦、大麦没有亲缘关系,不属于禾本科,而是蓼科植物的一员。学界认为,荞麦是在中国西部如西藏、云南等地区被“驯化”的,是我国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这种杂粮作物的苗、叶、果实均可食用,果实既可去壳后做饭,又可磨面后做馒头、面条等,是纯正的低升糖指数食品,对糖尿病人十分友好
厚街的清晨似乎总是从一碗濑粉开始。当晨风裹着炉火香漫过大街小巷,大大小小濑粉店里的铜锅就开始“咕嘟咕嘟”冒泡了,那是骨汤在翻涌。不一会儿,濑粉店里就坐满了客人,到处是“滋溜滋溜”吃濑粉的声音。只见碗里的汤水清而不寡,柔滑的粉在乳白色汤汁里沉浮,上面还有几片瘦肉或几块脆皮烧鹅,一些翠绿的葱花点缀其间。有些老顾客往往还要向店家讨一碟辣椒酱,不是为了辣味,而是喜欢红油浮在汤面上的景致。 厚街濑粉作为东
说起天津的美食,世人皆知狗不理包子,却少有人知津味素。 津味素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馅料,最大的特点是加入了麻酱与酱豆腐,曾因味道独特得到过慈禧太后的称赞。 曾有文人调侃麻酱是北方餐桌上的泥石流,但是天津人却对麻酱十分偏爱,一切咸口的吃食都可以来一点儿麻酱,比如加麻酱的煎饼课子、老豆腐、水爆肚、捞面、铜锅涮羊肉、羊汤。在这里,麻酱论斤秤,从碳水、蔬菜到蛋白质,都可以搭配麻酱一起吃,大概只有水果能够逃
大熊山又名熊胆山、神山、辰山,地处湖南省的资江中游、雪峰山东南麓,北接安化县、南邻新化县吉庆镇、西抵白溪镇,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相传,“战神”蚩尤战败后带领九黎部落的人躲进梅山深处的大熊山,其后裔在此地繁衍生息,逐渐演变成湖湘庞大的莫猺族,正史《梁书》《隋书》中均有记载,唐代诗人杜甫、刘禹锡也留有相关诗歌。 明代初年,大熊山周边已住满了汉人。清代初年,大量汉人迁徙到大熊山深处的山岗、山谷,开
在东北,总有一团热气蒸腾的烟火在街角飘扬。红底黄字的“麻辣拌”招牌之下,不锈钢大盆里堆着色彩斑斓的食材,老板娘操着铁勺搅动酱料的脆响混着辣椒油的香气,构成了东北特有的市井交响曲。而这碗看似随意的拌菜里,藏着关东黑土地最鲜活的美食暴击。 细说麻辣拌的由来,还要追溯到1997年的抚顺矿区。那时候,下岗潮让不少人陷入迷茫与困顿中,此时,矿工食堂里四川师傅带来的麻辣烫在东北大地上悄然生根又变得入乡随俗。
太平镇面朝成都平原,背倚龙泉山西麓,地形为半丘半坝,因有古驿道经此而过,是人们从成都去简州、重庆的必经之路,所以有“旱码头”之称,又因这里的民窑陶瓷业曾十分兴盛,故又被称为“窑子坝”。清代时,大量移民来到太平镇,带动了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修建了多座寺庙和会馆,商业兴旺、车水马龙,清末民初时达到鼎盛时期。后来,随着交通路线的变更,太平镇繁华不再,逐渐被人们遗忘。 作为一个被“美食天堂
作为遵义一道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传统名馔,豆花面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清朝光绪年间。相传,湘山寺下曾住着一户乐善好施的人家,为了给香客提供便利特设面铺,仅售豆花素面,因其味道独特便流传开来,直至今日。如今,这道简朴的食物已经发展出荤素相兼的多重滋味,成为黔北地区饮食文化的代表。 遵义豆花面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是豆花与面条的跨界融合,劲道的面条、嫩滑的豆花,再加上香辣的蘸水,三者构成了“辣中有鲜、鲜中藏香”的
苏州,枕水而居、因水成街,其“温婉”的气质既体现在园林建筑与丝绸、昆曲之中,更深深烙印在日常饮食的每一个细节里。苏州人对吃十分讲究,有着“不时不食、不鲜不用”的准则,这是对自然时序的尊重,也是对食材本味的精致追求。 不同于春季的“尝鲜”,夏季的苏州美食更侧重于清热解暑、健脾开胃、滋养身心。从“水八仙”的清雅,到面点小吃的精巧,再到河鲜湖珍的肥美,以及那一口清凉、甜蜜的饮品,苏州人的夏日餐桌既美味
在我的故乡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们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馍馍。比如,清晨起来先吃块馍压压饥,这叫吃“晨馍”;去地里干活时,累了歇着的时候就会吃块馍,这叫“半路时馍”;我们上学的时候,课间休息时间也要吃馍,甚至还发明了一个新词,叫“吃馍时间”。 不止平时吃,故乡人在家招待客人、亲戚时,尽管有饺子、包子或是猪肉拌菜等硬菜,还是会端上一盘馍馍。就因为馍馍在家乡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智慧的乡民还总结了许
我们一家人非常喜欢海南的椰子及其制品,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1982年,邻居张老师从儋州探亲回来带给我一捧椰子糖,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椰子制品;1996年,伴随一句“椰风,挡不住”的电视广告,海南椰子蜚声大江南北,我品尝后欲罢不能。后来,我的儿子及他的一双儿女也都迷恋上了椰奶的滋味。 为了尽情地享受椰子的美味,我们一家人还自驾去了一趟三亚。在前往三亚大东海景区的路上,我透过车窗看到路两旁皆是树干挺直、
在沈阳的街巷深处,总有一缕烟火气缭绕不去,那是鸡架在铁板上“嗞嗞”作响的声音,是炭火舔舐骨肉的焦香,更是这座工业城市最接地气的市井味道。鸡架,这个在别处或许会被丢弃的食材,在沈阳人的巧手下却化作了令人魂牵梦萦的美味。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骨缝间藏着岁月的故事,每一口都是对生活的深情告白。 沈阳人之所以对鸡架情有独钟,源于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基因。作为老工业基地,沈阳曾经历过辉煌与阵痛。在那个物质
古往今来,鸭肉凭借其滋补作用得到众多美食家的青睐,其中就包括袁枚。他在《随园食单·羽族单》中提到了多种用鸭肉做的美食,包括鸭糊涂、卤鸭、鸭脯、烧鸭、挂炉鸭、干蒸鸭、野鸭团、徐鸭等。其中,最特别的当属蒸鸭,做法如下:“生肥鸭去骨,内用糯米一酒杯,火腿丁、大头菜丁、香蕈、笋丁、秋油、酒、小磨麻油、葱花,俱灌鸭肚内,外用鸡汤放盘中,隔水蒸透。” 后来,全国各地发展出很多关于鸭子的名菜,如北京烤鸭、
在四川大竹的美食天地里,大竹肉丁面堪称一颗熠熠生辉的星星,绽放着无可比拟的独特光彩。这道看似普通的面食实则藏着无尽的美味密码,只需一口,便能让食客深深铭记。 制作大竹肉丁面的每一个环节都极为讲究。一是面粉,通常选用高筋面粉,以确保面条拥有足够的韧性和嚼劲。二是揉面,要精准把握水与面粉的比例,揉面的力度和时长也要恰到好处,这样揉出的面团才能达到光滑且富有弹性的理想状态。三是擀面,面条的厚度要均匀一
广东潮州有韩江、韩山、韩树,还有一种小吃叫“韩心邓”。与前三者的命名不同,“韩心邓”与被贬赴潮的韩愈没有一点关系,它其实就是广府人的咸煎饼,传到潮州后被音译为“韩心邓”,也有人叫它咸心饼、韩信饼,但其实跟韩信也扯不上关系。 咸煎饼是一种油炸类小吃,属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在20世纪30年代,广州龙津路德昌茶楼的点心师傅苦心钻研新小吃,有一次吃到南乳做的菜式后大受启发,遂在面食中加入南
五色饭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其以糯米为主料,利用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将糯米染成了黑、红、黄、紫四种色彩(加上白色糯米共五色)。其中,黑色的染汁取自枫叶,红色取自红蓝草,黄色取自密蒙草,紫色取自紫蓝草。当然,这些植物并非一成不变,壮家人会根据地域和季节的变化灵活变通,用南烛、落葵、栀子、紫蕃藤、紫兰藤等替代,展现出无尽的创意和智慧。 煮好的五色饭五彩斑斓,黑如墨、红似霞、黄若金、紫如锦、白如
有一次外出旅游,我一路向南来到了云南,这里的风景美如画。一眼望去,街道上五颜六色的,有粉色的樱花和海棠花,淡紫色的泡桐花、紫藤花,绯红的木棉花,还有蓝花楹。置身其中,自己仿佛也如花儿一般,浑身焕发着久违的清新、靓丽,一簇簇的鲜花与赏花的人共同构成了美丽的风景。 在云南,风景是看不够的,茶也是喝不够的。普洱是云南的特产,历时愈久愈发醇香。普洱茶的茶饼黑黢黢的,敲敲打打取下茶碎几许,放进紫砂壶或盖碗
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咖啡成为上班族的“续命水”,不来杯咖啡一天都没精神,有的人甚至一天喝三四杯,足见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对咖啡稍有研究的人可能听说过阿拉比卡咖啡,这是最早的咖啡品种之一,也是目前产量最大的。 阿拉比卡咖啡的起源要从很久以前的非洲说起。据说,埃塞俄比亚的原始森林中住着一个叫卡尔迪的牧羊人,他发现自家山羊吃了一种红色果实后变得超级有活力,他自己尝试后也感觉精力满满。这种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