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扩大自主开放”。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党的二十大提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202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印发《关于金融领域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意见》。本文梳理以CPTPP、RCEP、CAI、DEPA为代表的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中金融领域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前我国金融开放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推进金融制度型开放试点的相关建议。
摘要:当前,各地将利用外资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商务和金融协同①发力,相继出台政策稳外资。受国内外形势影响,2024年河北省新设外资企业家数和外资流入额②分别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从东部上海、江苏等五省市经验做法和河北省跨境收支数据及部分企业调研情况看,河北省在利用外资形式、引资渠道等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建议借鉴部分省市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强商务主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政策协同和对接合作,提高外资企业全流程服务与管理水平,从稳存量、优质量、提增量等方面发力,以更大力度支持河北省吸引和利用外资。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银发经济与养老产业迅速发展,对金融业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挑战。本文聚焦应对老龄化带来的难题,探讨数字化养老产业金融模式的创新与实施路径,在分析养老产业特征与金融需求的基础上,揭示了传统养老金融服务的局限性,同时指出数字技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文章提出了引入数字技术、开发专属金融产品与服务、优化服务流程等具体路径,以促进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银发经济的稳定增长,并优化现代产业结构。此外,文章构建了一个将养老产业金融、数字化技术与现代产业金融发展相结合的理论框架,明确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特殊需求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实践建议。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数字化技术在养老金融中的应用,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创新,为养老产业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与可操作性路径支持。
摘要:本文基于2022—2024年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期间的运行结果和有关数据,对个人养老金制度总体试行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该制度的全面推行提供参考。本文对个人养老金制度试行期间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分析了试行中遇到的开户缴费率相对不高、市场推动效果受限等问题和原因,提出在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开之际,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力量,深入开展宣传,持续完善政策,切实优化服务,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实现高质量发展。
摘要: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趋势,对经济结构、消费模式以及政策制定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消费市场人群老龄化现状,着眼新兴的老年康养产业,分析当前老年康养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策制定者、产业从业者及学者提供参考。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秦皇岛市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信贷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16—2023年,秦皇岛市房地产市场与房地产信贷的发展水平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两者长期处于高度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23年处于中级协调阶段,离优质协调还有较大差距,但两者已实现同步发展。
摘要: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为探究两者间的内在机制,本文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1—2022年的数据样本,探析企业ESG表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企业ESG表现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2)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ESG表现能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以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两种作用机制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异质性检验发现,ESG表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在重污染、大规模的企业中尤为明显。鉴于以上结论,从政府与企业两个维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摘要: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民营科创企业的发展对于增强国家创新实力、加速创新型国家建设至关重要。然而,这类企业常面临融资障碍、创新瓶颈及成果转化等难题。为此,国家实施了“投贷联动"试点。本文基于河北省5家创业板企业2014—2023年数据,构建投贷联动指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揭示,与单一银行信贷相比,投贷联动模式下的银行信贷对科技创新有显著正面效应;相较于单一风险投资,投贷联动下的风险投资对创新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
摘要:截至2023年,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达到近160万亿元,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随着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债券违约事件也随之增多。在此背景下,了解违约债券的市场现状、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处置模式对打通影响经济发展的痛点、堵点,理顺经济发展路径,进而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源头活水”,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金融支持不仅关乎乡村经济的繁荣,更是推动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河北省金融机构立足本地实际,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有力有效地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但现阶段农村金融基础仍然薄弱,在信贷融资保障、金融产品供给、风险应对处理等方面问题依然突出。本文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为切入点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系统分析科技金融如何通过多维度手段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阐述其中的理论逻辑,包括资源配置的优化、支持产业迭代和创新驱动推进等。通过河北省本地的案例分析,展示了科技金融在实际操作中如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最后,提出进一步增强科技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针对性的实现路径,以促进高质量经济增长。
摘要:2024年3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对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与变更、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规则、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细致的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的发布,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完善机构定位,优化金融服务,尤其是加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本文探讨了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如何积极调整战略布局、探索适应新规环境的经营之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辽宁红色金融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对中国革命中的独特贡献。研究表明,辽宁红色金融始于1925年奉天支部银行党小组的建立,历经抗日义勇军“抗币"发行、志城银行隐蔽斗争、东北银行货币统一等关键阶段,形成了敌占区隐蔽斗争与解放区金融建设交叉并行的独特发展路径。其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发展组织、搜集情报、支援战争、恢复生产、培养人才五个方面。本文对完善辽宁红色金融史谱系、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为新时代传承红色金融基因提供历史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