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4年刊出的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重点评述了发表在土壤环境、面源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领域的论文。结合自身对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现状的认识,笔者认为:(1)我们应该重视不同监测体系获取的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融合,提高其利用率;(2)充分利用现有重金属污染土壤安全利用项目等积累的数据,完善农业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标准;(3)加强对土壤农膜残留和环境多种农药残留长期效
摘要:粮食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主要挑战。在当前缓解气候变暖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农田土壤面临着生产力提升和固碳减排的双重压力,促进农田土壤地力提升和固碳减排协同发展,对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暖和粮食安全问题意义重大。当前,农田地力提升与固碳减排之间的协同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科学理论,相应的协同技术、产品研发和协同技术模式应用较为缺乏。为此,本文综述了农田土壤地力提升和固碳
摘要:新污染物独特的持久性、生物累积性以及毒性给生态治理带来了全新挑战。构建一个针对新污染物的治理体系,可以有效推动生态治理现代化,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本研究从韧性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深入剖析了新污染物的生态安全风险以及当前治理的双重脆弱性,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韧性理论,从新污染物治理制度、科技、经济以及文化韧性四个维度出发,系统地描述了我国新污染物韧性治理的构建
摘要:为探讨可生物降解微塑料(BMPs)与不可生物降解微塑料(NBMPs)对农作物的影响,采用水培实验,选用不可生物降解聚丙烯微塑料(PP-MPs)以及可生物降解聚乳酸微塑料(PLA-MPs),研究两种微塑料(MPs)在不同浓度下(1、10、50 mg∙L-1和100mg∙L-1)对小油菜生物量、叶绿素、抗氧化性以及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并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分析各因素间
摘要:本试验通过4 d连续土壤施用100 mL不同浓度(1、10、50 mg·L-1)氧化铈纳米材料(Cerium oxide nanomaterials,CeO2 NMs),探究其对胡萝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施用1、10、50 mg·L-1 CeO2 NMs的处理中,促生增产的最佳处理浓度为50 mg·L-1,且该浓度的CeO2 NMs能被胡萝卜幼苗根系有效吸收并迁移至
摘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UV-B(280~320 nm)辐射增强对苦荞叶内生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及功能的影响,以探讨“苦荞-内生菌”互作系统在UV-B 辐射胁迫下的生态适应性,为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以云荞2 号为研究对象,自然光作为对照(CK),设置2 个UV-B 辐射强度(2.5、5.0 kJ·m-2),处理30 d 后,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在UV-B 辐射增强条件下苦荞叶内生菌的多样性
摘要:为有效防控耕地重金属污染,对江苏太湖地区获取的42套水稻全株样品Cd、Hg、Pb等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土壤-水稻系统元素分布分配及其相关性等,探讨水稻全株(根、秆、茎、叶、枝、皮、米等全部器官)Cd、Hg、Pb分布富集特征。结果显示:太湖地区水稻全株Cd、Hg、Pb分布富集存在显著差异,水稻器官中以稻米富集Cd、Hg、Pb的能力最弱。在Cd、Hg、Pb中,水稻吸收Cd的能力最强
摘要:为了研究可生物降解微塑料填埋后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上海青盆栽实验,向其中分别添加PLA与PBAT两种可生物降解微塑料,通过观察两种微塑料在土壤中的表面形态变化、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上海青生理生化指标,综合评价PLA、PBAT微塑料的土壤生态环境风险。结果表明:30 d内两种微塑料都发生了降解,PLA微塑料表面出现程度不同的裂纹和凸起,PBAT微塑料则存在不规则的孔洞。PLA的
摘要:为了全面探究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在蚯蚓-土壤系统中的对映选择性环境行为,本研究系统探讨了手性苯醚甲环唑的生物富集、消除动力学以及降解路径。通过超临界流体色谱串联质谱(SFC-MS/MS)测定了苯醚甲环唑的4种立体异构体并使其达到基线分离。在富集阶段观察到显著的对映选择性,其中(2R,4R)-苯醚甲环唑和(2R,4S)-苯醚甲环唑优先在蚯蚓体内积累。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
摘要:老化且高浓度的石油污染土壤阻碍了生物修复的应用,为了提升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本研究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TW-80)、两性表面活性剂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B)、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RH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ODAC)5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将石油烃从土壤固相浸提到液相中,并利用微生物电化学系统来提高石油污染土
摘要:本文通过动态柱试验研究重金属含氧酸根阴离子Cr(Ⅵ)和重金属阳离子Ni(Ⅱ)在偏碱性土壤中的运移与稳定及其稳定的形态。共运移实验表明:C(r Ⅵ)和N(i Ⅱ)对入流液流速、水化学条件的变化响应不同,如流速、pH几乎不影响C(r Ⅵ)的穿透量,而Ni(Ⅱ)在0.05 mL·min-1流速下的穿透量明显低于在0.2 mL·min-1流速下,且其穿透量随pH升高而降低;较细土壤粒径及较低流速条件
摘要:为提高土壤中Cd、As的生物可利用性从而提高植物修复效率,本研究基于不同种类及不同剂量的小分子有机酸,耦合不同水分条件,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Cd、As形态及有效态的影响,获得对Cd、As活化效果的最佳处理条件。结果表明:施加5 mmol·kg-1柠檬酸配合干湿交替最大程度促进了土壤Cd向生物可利用性高的形态转化,土壤弱酸可溶态Cd含量占比为60.94%,流动性较低的可氧化态Cd含量
摘要:为查明规模化养殖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生态健康风险,在江苏省某市69家规模化养殖场采集299个表层土壤(0~20 cm)样品,分析测定了Cu、As、Cd、Cr、Hg、Ni、Pb、Zn共8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利用污染指数、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除Cr、Hg外,Ni、Cu、Cd、Pb、Zn、As的均值高于
摘要:为明确坡位变化对红壤胶体颗粒组成及胶体磷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江西鹰潭孙家典型红壤小流域观测站内位于坡顶、坡上、坡中及坡底的橘园红壤为研究对象,基于Stoke′s定律采用水分散-虹吸法依次获得粒级为<0.1、0.1~<0.45、0.45~<1 μm及1~5 μm的胶体颗粒,对比分析了各坡位橘园红壤中胶体颗粒的分布比例、有机质、非晶质氧化铁(Feo)、非晶质氧化铝(Alo)及胶
摘要:为探讨新疆膜下滴灌条件下稳定性氮肥和普通氮肥在玉米种植中的肥效及其利用率的差异,采用田间试验及取样、室内分析与生物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在北疆奇台县和南疆于田县两点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肥(N0);常规施肥(FP);稳定性氮肥推荐用量(NF),比FP 减氮10%;稳定性氮肥减量处理(90%NF),比FP 减氮19%;稳定性氮肥减量处理(80%NF),比FP减氮28%;稳定性氮肥减
摘要:为研究菇渣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不同质地土壤养分含量与主要微生物数量变化、葡萄幼苗养分分配规律、光合作用及根系生长的影响,以阳光玫瑰葡萄幼苗为应试品种,开展盆栽试验。在壤土和黏壤土中均设置5种菇渣有机肥施用量(g·kg-1,肥料干质量/干土质量):0(T0)、10(T1)、20(T2)、40(T3)、60(T4)。结果表明:随着菇渣有机肥用量增加,两种质地土壤pH值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值、有机质
摘要:通过盐碱土菠菜盆栽实验,探讨不同有机物料混施对盐碱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荧光特征的影响,并明确其改良效果。实验共设置对照(CK)、单施秸秆(S)、单施生物炭(B)、秸秆和尾菜水热裂解液共施(SHA)、生物炭和尾菜水热裂解液共施(BHA)5个处理,同时利用平行因子分析法进行DOM荧光特征表征,解析菠菜产量、土壤养分与荧光组分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相比有机物料单施,有机物料混施对提高菠菜产量
摘要:明晰区域尺度耕地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动态变化对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白山-辽东黑土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学与GIS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自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以来该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二普”时期和2015年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别为31.75 g·kg-1和27.07 g·kg-1,平均降低了4.68 g·kg-1;下
摘要:针对土壤酸化导致的土壤质量下降与无机碳损失问题,本研究以两种酸度的稻田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实验,评价典型硅酸盐矿物硅灰石在控酸抑铝、提升土壤肥力和无机碳固定等过程中的作用,并明确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灰石能够显著改善酸化土壤pH,降低可交换态铝含量并提高土壤无机碳含量,在50~200 g·kg-1的硅灰石施加量下,土壤pH提高了2.47~3.24个单位,土壤可交换态铝降低32.
摘要:为分析洱海流域农牧系统的氮素流动特征,明确不同类型农牧系统氮素损失差异,依据农村主要产业发展类型,将洱海流域村庄划分为种植型、养殖型和农牧结合型3大类型,并进一步依据主要种植作物类型、畜禽养殖类型以及不同种养结合形式,划分16个亚类。最后运用村级尺度的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
摘要:为探讨不同浓度对乙酰氨基酚(0~100 mg·L-1,AAP)对蛋白核小球藻叶绿素a(Chl-a)和胞外聚合物(EPS)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在第0、2、4、6、8、10、12天分别取样分析蛋白核小球藻Chl-a和EPS对AAP的响应。结果表明:AAP可提高蛋白核小球藻中Chl-a含量,并促进EPS中多糖和蛋白质分泌,且该变化呈浓度依赖性。当AAP 浓度为100 mg·L-1 时,EPS
摘要:为探究混合光发酵菌群XW在菠萝皮渣发酵液中的产氢规律并优化其产氢条件,以累积产氢量为考察指标,通过Box-Behnken Design(BBD)响应面法对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并利用模型预测其最佳产氢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初始pH和温度、初始pH和光发酵菌群接种量的交互作用对产氢量的影响显著,而温度与光发酵菌群接种量的交互作用对产氢量的影响相对较小;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pH 6.93
摘要:为探讨堆肥腐植酸对NH+4与NH3的吸附效果及机理,提取并纯化农业废弃物堆肥胡敏酸(C-HA)和富里酸(C-FA),并与商品胡敏酸(B-HA)、富里酸(B-FA)吸附NH+4 与NH3效果相比较,借助元素分析仪、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分析(BET)、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对腐植酸理化性质进行表征,进行了动力学吸附试验和等温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商品腐植酸和堆肥腐植酸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均较小,
摘要:针对缺乏小球藻净化猪沼液全周期氮磷含量动态变化监测近红外模型的问题,本研究以小球藻净化猪沼液试验中收集到的660个沼液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等化学计量学方法,构建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猪场沼液净化全过程氮磷含量监测通用模型。优选最佳预处理方法分别建立了小球藻净化猪沼液全周期总氮(TN)、氨氮(NH+4 -N)和总磷(TP)含量监测通用模型。结果表明,沼液氨氮
摘要: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保持较长时间和较深的淹水状况,因而稻鱼共生是否会增加稻田甲烷(CH4)排放这一问题一直受到关注。本研究采用田间受控试验,研究传统稻鱼共生系统CH4排放特征以及鱼饲养量提升和饲料投放比例对CH4排放的影响;并通过行为扰动模拟实验,分析鱼扰动是否对CH4排放产生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稻鱼共生系统与水稻单作系统的CH4排放通量变化动态呈相似的趋势(即移栽后排放通量逐渐
摘要:为探讨不同施肥管理对西瓜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施肥方式,以期达到西瓜高产、减排的目的。试验以大棚西瓜田为研究对象,根据底肥施用方式设置5种处理:不施用肥料(CK)、常规施肥(CT+OM)、测土配方施肥(ST+OM)、单施有机肥(OM)、单施化肥(UF)。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采集分析西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同时对土壤无机氮及有机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