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人眼中,玉不仅仅是一件饰品或器物,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一种内涵的滋养。在我们的文化认知里,它包含着“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心愿,“润泽以温”的无私仁德以及“瑕不掩瑜”的光明正大。 玉,卓然而尊贵,温润而高洁。 “玉”之意 玉为神。古人以玉为祭,祭天地、祭神明。《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如今,人们更多是用玉雕刻各类神话中的人物
写作误区 同学们写作文,大都平铺直叙,如白开水,淡而无味。所述故事中,没有设置悬念,没有意外的冲突,也没有前后的对比,更没有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故事结局也没有发生突转,只是按照故事本身铺展开来,如记流水账一般,又如走进一条笔直的小巷,一眼就可以望到头。从故事的开端就能看到故事的结果,读来自然索然无味。 文题亮相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我们与邻居的交往中,总有一些事让人感动且难以忘怀。如,
文题亮相 在我们读过的文章中,有很多声音让人刻骨铭心:《秋天的怀念》里,“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的如泣如诉,是母爱的声音;《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的耐心指引,是鼓励的声音;《猫》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决绝心意,是忏悔的声音…… 阅读上面的文字,请以“听,_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
深夜翻书,指尖刚划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就听见“啪”的一声,好像有什么东西砸在了窗上。脖颈向前挪移,看到斜向跌落的雨滴正在慢慢滑行,便有一种轻抚心扉的温柔触感。 目光延伸,更远一些,我看到了老家灯影雨丝里那棵开得正盛的杏树,安然而恬静。 老宅翻建的时候,父亲觉得光秃秃的庭院配不上崭新的瓦房的气质,就央我去大爷家取来一株杏树栽在院子的空地上。他告诉我,我是水命,种活一种树,
雪欺树竹甚,竹却与天齐。 ——题记 “你看这字,鹿鹿鱼鱼的。”伴随着窗外呼啸的风声,姥爷严厉的训斥刺激着我的耳膜。我怔怔地看着姥爷,不敢作声,他一把夺过我的毛笔,随着笔尖不停地游走,一幅漂亮的行书映入我的眼帘。 姥爷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在我眼中,他的字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只要一有时间,姥爷都会把我拽到他身边,给我讲解书写的方法,他宁可不去打牌,也要看着我一遍一遍
“哇——”一阵恼人的哭声传来,我停下手中的笔,风一样地循声跑去。 这样的声音只有我的弟弟才能发出,只见他紧闭双眼,坐在地上嚎啕大哭,那“血盆大口”仿佛都能塞进去一个拳头了!我赶紧打开柜子,拿出一点好吃的逗他。我把饼干在他眼前晃了晃,哭声立刻停止,他眉开眼笑地看着我,摆着谢谢的造型。我见他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吃东西,便提笔进入下一场忙碌的学习旅程。 正当我全神贯注的时候,突然感觉嘴边凉凉的,
我曾读过一篇叫《红蜻蜓》的文章:“夕阳落在红蜻蜓的翅膀上,反射出清晨的回响。”这短短的一句话,愣是让我记了好几年,因为喜欢,也因为某些回忆。 我的童年是在昆山度过的,和我的外公外婆住在一起。那是一段很快乐的时光,虽然长大后,父母每每提及我们之前住的小区,总说那儿环境不好,但那时我获得的幸福感却不可置否。 那时的外公虽然也像现在这般,一派佛相,剃着个可以模模糊糊照见人影的光头,一双眯眯眼透
我家有一本厚厚的相册,就像我家的一部档案。 第一页,是一张黑白的全家福,大概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低矮的土坯房前,坐着我的太爷爷、太奶奶、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的衣裤上有着大大小小的补丁,可看出当时家里的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在这张照片上却透露出了朴实的农民气质。 下一页,是一张爷爷当兵时的照片,拍摄于1984年8月。当时的爷爷正穿着一袭军装,站在海边,散发着阳光潇洒的气质。也正是这个19
好的家风如一杯茶,或清淡,或醇厚。时代交替,好家风被代代相传,直到传遍社会的每个角落。沏茶人情态凝重,手艺熟练,茶水间凝聚着他的心血;品茶人神情庄严,动作谨慎,每一杯好茶都值得品味,也正如每一种好家风都值得传承一样。 好家风如茶,有时会很清淡。无论你身处何方,是身陷泥淖还是生于净土,都应洁身自好。陶侃之母因收受公家之鱼而深感忧虑;刘鬼收受百姓之财而深感愧疚;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一生,却只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