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宫家庭”:女性婚姻家庭共同体形成 人类学家卢蕙馨(Margery Wolf)曾提出“子宫家庭”(Uterine Family)的概念,这是一种以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为中心的家庭结构。子宫家庭中的母亲在孩子儿时用忠诚和情感纽带培育她与孩子之间的紧密关系,待孩子长大后,再通过孩子编织的家庭关系网来扩大自己在新的家庭中的影响,母亲这一角色也随之在男权社会中获得权力。在《宇宙的子宫》及《女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日益关注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女性文学在中国文坛上兴起,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期中国女性作家在话语方面还不能彰显自身特点,女性特色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显现。进入新时期以来,一批女作家在散文作品中逐渐显露出自觉的女性意识,散文中的话语方式有所转变。散文与其他文体不同,更能帮助女性作家通过文章表达她们的女性意识,展示她们对于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因此,新时期的女性散文引起了更多人的关
史景迁将个体经验与社会历史相结合,为明代山东农村女性的生存困境与社会文化语境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角度。他在《王氏之死》中,巧妙地运用新历史主义与微观历史研究的交叉方法,从不同类型的文本(如县志、个人笔记及文学作品)中探取素材,使读者得以进入历史情境,直观感受彼时社会的困厄与人性的挣扎。同时,过去的王氏困境通过梦境中的意象和欲望的象征,拨开层层时间的浓雾,与现在的人们互相观照。 一、“史式”历史研究
英国作家哈代出生在农村,同他的作品《无名的裘德》中的主人公一样,他的求学和文学之路充满坎坷,建筑和文学上的追求交织在他的生命中。1862年,他来到伦敦发展并开始了文学创作,五年的伦敦生活让他真切感受到都市的贫富差距、势利虚伪。教育背景上的劣势导致他错失英国皇家建筑学院的奖项,而建筑行业势利的弊病使其与之渐行渐远,转而全心投入文学。从实用技术专业转向审美艺术的文学世界,加之英国当时盛行功利主义和科学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梦深刻地影响着许多期望通过个人努力实现阶级跃升的青年人,但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许多社会问题也使得很多作家开始反思美国梦所表达的自由与财富,是否真的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得到,以及财富是否真的能带来幸福。这些反思促进了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产生,其中《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塞对19世纪末美国梦的深刻解构。作品通过嘉莉的阶层跃升与赫斯特伍德的堕落,展现了底层
一、雷格马斯结构主义理论与《傲慢与偏见》 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流行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存在一种普遍观点,即任何学科领域及具体事物均蕴含一个固有的结构框架,此框架是由构成元素遵循特定法则,相互联结而成的统一体。而结构主义领域的杰出学者格雷马斯,贡献了诸如行动元模型与符号方阵等一系列核心理论,用以深入剖析这一结构框架,为结构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
明清禅境艺术思想以禅宗哲学为核心,其独特的美学特质与精神内涵对现代绘画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禅境艺术的核心内涵进行系统梳理,结合明清绘画的实际案例,探讨禅宗美学在现代绘画中的符号表现与视觉语言的延展方式。本文发现,禅境艺术思想在构图、媒材与符号语言的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为现代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方向。 禅宗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自佛教传入后发展,在明清时期成熟。
当代美术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领域,它反映了当今社会复杂多样的文化和技术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代美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化不仅体现在艺术风格和流派的繁杂多样上,还表现在创作主体、表现媒介和文化内涵等多个层面。对当代美术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探讨有助于深入理解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动态,以及艺术与社会、文化、科技之间的关系。 一、当代美术多元化的表现
素描人体是艺术实践的一项基础而重要的艺术能力,其内涵超越了对外貌的简单勾画,深化至对结构和空间关系的精妙把握与诠释。本文旨在透过两大核心维度——空间与结构表现的分析,探究如何通过归纳体块和掌握人体内部结构,以提升人体素描作品的准确性与艺术魅力。 一、人体素描中的空间表现 (一)归纳体块 在人体素描写生时,画者首先需要具备将人体的复杂形态归纳为基本几何形体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确立各结构的方向与
高更是后印象派的重要代表,其画作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融合了个人美学追求与深刻的哲学思考。本文从女性象征入手,探讨高更绘画中的女性形象象征及其与新柏拉图哲学的结合,以期待对其艺术价值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 一、高更绘画中的女性象征 (一)“野性”——原始的乌托邦 高更对塔希提岛的女性的描绘充满了对原始美的赞颂和追求。他画笔下的塔希提女性,以其粗犷、健康的形象,展现了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形态。高更
《犬之力》是由简·坎皮恩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柯蒂·斯密特-麦菲、克尔斯藤·邓斯特、杰西·普莱蒙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改编自托马斯·萨维奇的同名小说,故事讲了有钱有势的蒙大拿州牧场主菲尔及其弟弟乔治,与小旅店的老板娘萝丝和萝丝冷酷又怪异的儿子彼得之间纠结的关系。 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在谈及“电影声音”时曾指出:“声音承载了电影的一半内容;声音的最终目的是传递一种情绪。”该片的成功和声音也有着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掀起了武侠神怪片的创作热潮,但很多影片随着战争的动乱遭到毁坏而失传。2014年,中国电影资料馆从挪威迎回《盘丝洞》的数字拷贝和修复胶片,让这部中国早期颇具影响力的神怪片得以重见天日。这部影片由上海影戏公司于1927年出品,据当时的各种报刊所刊登的记载,在商业上收益颇丰,但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的评价都趋于负面。特别是对于女主角殷明珠所呈现的银幕形象,有评论直接称其“艺术之堕落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民族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展现了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在以人物为中心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道具在影片叙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1921》《辛亥革命》《建党伟业》等经典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道具运用,根据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道具类型,探究道具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具体呈现。道具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可以作为人物思想、情感的外在呈现,亦可以作为情节的内涵发挥构建
意境是自西方美学传入中国本土以后,迅速与源自中国的文人艺术理论结合到一起,产生的一种至今仍有很大影响力的美学理论。意境作为一种理论,自文艺复兴后,对各类艺术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对于有些艺术作品的评判都是以其所展现的意境为标准的,意境对于艺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电影这一艺术门类中,“电影意境”这一概念也被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不断地充实、完善和发展。 一、 电影中的意境 (一)什么是电影意
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得到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音乐创作者通过将传统民族民间乐曲改编为钢琴曲,不仅展现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敬意,而且促进了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其中,《梅花三弄》原为古琴曲,王建中将其改编成钢琴曲,通过钢琴多样化的音色、节奏、和声还原了原曲的审美韵味,通过钢琴曲表现出借物咏怀的精神内涵。这一大胆创新,展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一、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的创
从1987年广东现代舞班的开设算起,现代舞这个具有“反叛”思想的“异乡人”在中国语境里走过30多年的历程,承载着自由而不拘一格的灵魂。他们借鉴西方现代舞的训练方法、创作、表演意念及技法,不断探索出大量个性鲜明、视角独特的舞蹈作品。1994年年末,广东东莞举办的首届现代舞大赛由于比赛的特殊规则,似乎也成了“异乡人”在中国安家立户的“验收仪式”。由此,中国语境下现代舞的“反传统”言语现象在中国庞杂的舞
民族歌剧《运河谣》是中国国家大剧院推出的一部具有现代审美特征的民族歌剧作品,该剧的唱段由音乐家印青谱写,由中央戏剧学院黄维若、董妮夫妇负责编剧,整个故事以京杭大运河作为地理背景,以民族唱法作为演唱形式,在创作中既继承了传统民族歌剧的创作特征,又融入了大量时代元素,将舞美、音乐、戏剧和文学有机融合。 一、咏叹调《来生来世把你爱》的人物形象 《运河谣》的男女主人公相识于逃亡途中,在船上互相帮助,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日趋多元,声乐演唱中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相互融合就是其中的一项创新。通俗唱法与民族唱法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情感表达方式与音色呈现方式也各不相同。本文通过捕捉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及互补性,探索融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路径,这对实现声乐演唱方式的创新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共性及互补性分析 民族唱法是各族群众基于自身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来的声乐演唱
乐亭大鼓,又称“乐亭调”,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曲种。它起源于河北省乐亭县。乐亭县在河北省东部,东南方向靠近渤海,现在属于唐山市,历史十分悠久。乐亭大鼓是曲艺鼓书暨鼓曲在华北地区的代表形式。它广泛分布于河北东部、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区,和唐山评戏、唐山皮影戏一起被称为“冀东民间艺术三朵花”。为了对近年来乐亭大鼓的现状和传承保护情况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乐亭大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流派纷呈,梅派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鲜明的代表性脱颖而出。梅派伴奏在塑造梅派艺术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强调伴奏与唱腔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技艺运用与情感表达的完美融合。梅派伴奏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审美内涵,而且推动了梅派艺术风格的形成。本文旨在分析梅派伴奏的历史发展、伴奏技巧、艺术形式及在剧目中的应用,从而揭示其在京剧中的独特地位和艺术魅力。 一、梅派伴奏艺术的历史演进 京剧梅派
随着中国文旅产业的发展,城市形象与城市叙事成为时代需求。在此背景下,苏东坡文化短视频逐渐成为社交媒体中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由于苏东坡文化流传深广,河南郏县、四川眉山、广东惠州、海南儋州等城市纷纷利用苏东坡文化元素,催生出一批网红打卡地。四川眉山享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洲”的美誉,如何利用短视频流量优势,讲好苏东坡文化故事,书写眉山记忆,令城市文旅持续发展,成为眉山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意象体
电影《满江红》以剧本杀式密闭空间叙事为特色,将故事限定在封闭的四方庭院中。庭院内部复杂如迷宫,每间房都似解谜关卡,增强了叙事的不确定性与紧张感。该片创新地将剧本杀叙事与密闭空间设计相结合,通过叙事与影像的互动,营造出紧张而吸引人的观影体验。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悬疑片的框架,为国产类型片叙事提供了新方向。 一、叙事结构分析 (一)时间与空间关系 在《满江红》中,导演和编剧巧妙地采用了布瓦洛在《诗
饮茶是中国的古老传统,提起茶馆,人们就会联想到古风古味,但是一味盲目复古并不可取,如何让茶馆设计不落入俗套、巧妙传递茶饮文化,是整体设计考虑中最重要的问题。茶馆设计不仅要考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还应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将茶饮文化正确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既要有鲜明的主题与新意,又要营造出茶韵。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用心反复推敲、整体思考。宋代美学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在茶馆设计中融入宋代美学能营造出别
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在城市老旧社区的更新进程中,生态美学注重借助艺术手段来恢复、保护和优化社区的生态环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公共艺术的融入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这种生态美学的理念。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老旧社区的环境可以得到美化,增添绿色元素和自然景观。二者均致力于凭借美学手段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让社区居民更珍视身边的自然资源
“侘寂、物哀、幽玄”是日本传统美学的三大关键词。本文着重探讨的侘寂美学,是一种语言无法描摹出的美感,是一种需要用心追求的淡泊自然、安逸宁静的审美体验。本文通过对日本侘寂美学的内涵思想、审美特征进行总结,分别从构图、意境、文字、图形、色彩等形式语言,来阐释自然之美、素净之美、残缺之美、隐喻之美四个方面的侘寂美学审美趣味,并结合不同媒介的视觉传达作品,深入感知侘寂美学在视觉意象中的审美体现。 一、侘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艺术设计跨媒体融合中文化认同的构建以及有效的策略性表达路径。通过探究如何在不同媒体形式相互渗透、协作的过程中,让艺术设计作品既能展现多元的艺术魅力,又能承载并传递特定的文化内涵,进而获得受众在文化层面的认同,同时也探寻怎样运用合适的策略将这种文化认同通过跨媒体融合的方式进行有效表达与传播。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当今时代,艺术设计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跨媒体融合已然成为显著的
陕北说书自2006年8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众多学者更加重视对陕北说书这门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保护传承工作。本文通过对陕北说书的音乐特征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其独特之处,总结陕北说书音乐的独特艺术特征以及保护与传承面临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一系列保护与传承策略,希望能为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略尽绵薄之力。 一、陕北说书的历史起源及背景 (一)历史起源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