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成为指导新时代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关于加强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阐述了文化文艺的地位作用、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使命任务,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创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举起了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推动了党对文化文艺工作的领导,是做好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的根本遵循。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号召文艺
摘要: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中国社会与文艺发展的现实需要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其主要标志有三个方面。一是赋予了现实主义新的含义: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的时代特征与历史使命,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的精神品格与开放形态,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的辩证性质与超越功能;二是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新标准:运用“历史的、人民
摘要: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出了中国文艺事业长足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从全球文化与文明的高度阐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提出了“交流互鉴”这一重要的理论命题。这一命题可以从如下思路进行阐释:从文化、文明与文艺的关系分析交流互鉴的思想逻辑;从共同人性分析其本体论;从跨文化理解阐明其功能论;从“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分析其目的论。 关键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
摘要:全媒体超出了一般媒体的工具范畴,以一种思维理念和应用方式的姿态参与媒体变革,为文艺生产营造出全新语境,为全媒体文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全媒体文艺是全媒体理念成熟和数字文艺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区别于其他文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过程融合、媒体融合、主体融合和价值融合等方面。全媒体文艺不是媒体的文艺,而是人民的文艺。它所具有的指向媒体又不特指媒体,重视科技又不囿于科技,意在受众又不局限于受众,注重传播又超
摘要:着力强化数据要素市场安全体系,保障数据要素流通安全,是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前提。随着数字经济下对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需求的增加,数据要素充分流通的两类障碍开始显现,分别来自部分排他性导致的正外部性以及数据泄漏风险导致的供给成本上升,二者作用下使得数据要素无法实现充分供给。来自数据本体与数据交易两个方面的风险使得数据要素交易受阻,这就需要构建数据要素市场的安全体系,立足全周期安全风险管控,在防
摘要: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技术支撑。近年来,商业银行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保持相对的竞争优势,积极应用金融科技,将银行全部的金融活动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商业银行在加快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至关重要。基于中国104家商业银行2011—2021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扩大
摘要: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而有效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和纠正资源的错配,并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人们有积极性去创新和创业。有为政府具备三大功能:一是有为政府是强化市场型政府,表现为政府创造市场、引领市场、强化市场;二是有为政府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包括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科技创新政策等;三是有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克服市场失灵问题。从实践指向上看,有效市场和有为政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列为“三个务必”的总体要求之一,形成了习近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杰出运用和创新,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摘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需要将其视为一种总体性存在,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形成强大的制度合力。这种总体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结构、运行过程和实施环境三个维度,具体呈现为体系完备性、主体协同性和系统集成性等样态。在当前的制度实践中,坚持这一根本制度面临着制度供给难题、机构条块分割、配套支撑滞后等总体性困境。对此,应通过优化制度供给、深
摘要:“玩梗”是民众在互联网私域中进行的互动行为,网络政治玩梗是一种反传统的网络政治表达、隐喻性的政治情感输出、柔软性的政治权力抵抗及戏谑化的政治表演行为。政治从古至今都是严肃、庄重的象征,当严肃、庄重的“政治”与幽默风趣的“梗”相融合时,通俗易懂的娱乐化表达就解构了政治原本的深度、 权威。 适度的网络政治玩梗,能够带来促进政治参与日常化、革新政治权力运行、增进政治情感共鸣及深化良性政治沟通等正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探讨“文化基因”成为学术热点。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可以用《周易》乾坤二卦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个范畴概括,通俗来说就是“向上”“向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浸润到中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政治、经济、社会和中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其关键是处理好生态与现代化的关系,核心是把握好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生态治理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寻求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倡导绿色发展、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观。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赢
摘要: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可能性就是要全面推进“两个结合”,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为此,在方法论自觉的意义上,“第二个结合”关于“根脉”的理解和把握要以“大历史观”融贯历史性梳理原则,着力把握以下三点:其一,历史性梳理原则必须彻底摆脱“全盘西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立场,超越以外部反思性形塑的“抽象继承法”和“碎片抽
摘要:从判别式人工智能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作为技术基底的大语言模型不但引起了空前的关注,也成为科技创新产业竞相追逐的新热点。在内在结构方面,大语言模型虽展现出强大的泛化和涌现能力,但也存在泛化能力差、过度拟合、数据偏差等问题,其“涌现”现象也难以预测和控制。同时,大语言模型面临数据抗衰和模型退化的发展瓶颈。随着时间推移,性能受“模型漂移”的影响在多模态、多任务领域明显下降,商业化落地受阻,部
进一步深化中国铁路史研究笔谈 编者按: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铁路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铁路史研究体系、理论、范式与方法,但随着时代的前进,铁路史研究也面临着如何深化的问题。为此,本期编者特邀苏州大学朱从兵教授、苏州科技大学祝曙光教授、南开大学江沛教授等国内知名铁路史研究专家,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希望通过他们对铁路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推动中国铁路史研究进一步走向
中国铁路史研究可追溯至1830年代。1836年《东西洋考》刊载了一篇《火蒸车》的文章。此文借托唐人李柱之口,叙述在英国的见闻:英国人“驾火蒸车,一个时间,走九十里路,如鸟之飞。不用马,不恃牛,任意飞跑。”魏源的《海国图志》通过对1840年传教士所撰写的《贸易通志》的摘录,称铁道为“火轮车”或“铁路”:“又有火轮车,车旁插铁管煮水,压蒸动轮,其后竖缚数十车,皆被火车拉动,每一时走四十余里,无马无驴,
沃尔特·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指出,传统社会的特点是因科学的局限性导致生产率受限,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农业占首位,消费水平低,社会流动性较小,结构变化不大,贫富分配高度不平等,政治权力因空间限定而分散。这样的社会常常是在外部挑战、侵略和民族主义影响下开始转型的,变动的条件是从国外引进工业和建立基础性资本,在此过程中传统政治与社会将会转变,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同样是不可缺少
摘要:新时代“枫桥经验”是中国式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典范,是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价值理念在基层社会落地生根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新动力并提供新动能。当前,新时代“枫桥经验”信息化实践创新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实践样态集中体现在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构建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织密建强矛盾化解体系、形成矛盾纠纷化解闭环四个方面,而信息技术与新时代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强国建设过程中全党、全社会的重要任务。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推动乡村数字化治理,是数字经济时代基层治理的必然要求。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外在嵌入性资源,在为乡村治理与建设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诱发了供给、主体与技术等层面的数字悬浮现象。基于此,为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融合,立足不同端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畅通数字技术嵌入要素、繁荣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