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统观《新华字典》收词、立义与配例,可见其处理负面义词语的三大策略:1) 遵循客观性原则,不避负面义词语;2) 体现教育功能,用配例表警示禁止;3) 注重导向作用,抑“负”扬“正”。这些处理策略既有助于青少年全面了解社会现实,丰富认知经验,又有利于适当消解或避免不良联想或不良价值导向,符合青少年用户的认知特点。不仅为编纂面向青少年用户的学生辞书提供了科学的经验借鉴,也可为中小学语文词汇教学提
摘 要 “比喻……”与“像……”共现释义模式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比喻义的一种特殊释义模式,文章以比喻义的引申具有层次性为理论基础,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比喻义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研究发现,“比喻……”与“像……”共现释义模式用于解释双层比喻义。共现释义模式分为“比喻……,像……”和“像……,比喻……”两种类型,其中后者能够体现出比喻义的引申脉络,应该优先选用。 关键词 比喻义 层次性 共现释义模式
摘 要 文章以第七版物理学科为例,从词目、释文两大块面阐述了《辞海》科技条目修订中应把握的一些要点。词目修订,涉及删旧、增新、补漏、查重、定名等方面;释文修订,从规范性(科学上的规范、《辞海》体例规范)、准确性(言必有据、合乎实际、合乎逻辑、力求新颖)、完整性(力戒信息贫乏、避免信息缺漏、防止以偏概全)、简明性(不引申议论、不说空话套话、不重复累赘、避免信息赘余)等方面不断打磨,以持续提高《辞海》
摘 要 雍和明所提出的“词典交际模式”揭示了词典编纂交际性的本质特征,但该理论模式具有宏观性、高度概括性,未能彰显词典具体类别特征。随着词典学研究中类型学意识凸显,词典学理论构建也应具有类型学特点。学习词典目前存在较严重的研究主体混乱、不明确的问题,亟待理论引导解决。文章基于利益者相关理论、纽科姆均衡模式构建出“学习词典四元主体交际模式”,该模式视与学习词典相关的编纂、研究、使用等环节为编者、语言
摘 要 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中北京大学中文核心、CSSCI、CSCD三类期刊为封闭域,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学习词典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 学习词典,尤其是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在国内词典研究中占比较低;(2) 学习词典研究整体呈倒U形趋势,研究高峰期为2008年至2014年;(3) 宏观层面的学习词典研究较少,微观层面的研究集中在释义和例证上,研究的系统性弱;(4)
摘 要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书,被誉为我国辞书史上的里程碑。文章发现多个网站向用户提供了大量与《汉语大词典》词条相同或构成实质性相似的内容,侵犯了《汉语大词典》的著作权。文章就维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辞书体例的角度分析网络词条与《汉语大词典》相应词条的异同,证明《汉语大词典》的独创性,论述辞书体例在辞书维权中的作用。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辞书 体例 著作权 数字化
摘 要 语言接触有两种语词借用模式。第一种模式,源语有绝对的文化强势,同时借语人员分批陆续进入,因不可能形成独立的语言社区,于是借语就被源语所替换,如上海话和温州话的源语。第二种模式,借语居民如有相当多的人数,甚至比源语人数更多,因借语人员会造成与源语不一样的语言社团和特有的借语音系,于是借词的读音会替换为借语音系中的读音,这就造成了混合语。东南方言往往是非汉语居民向汉语借词,从而形成混合语。
摘 要 汉语中“好V”具有构式化的倾向,包含了同形的词汇构式和语法构式。根据“好”语义的不同可将“好V”分为三类,它们都表达[+主观高程度评价]义。“好V”构式中构件“好”具有主观高量级义,V具有指称性和单音节倾向。构件“好”的语义特征对整体构式义起到了决定作用,体现出构件对构式的反制约。在“好V”生成和扩展过程中,词汇压制和类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好V” 构式化 构件特征 反制约
摘 要 “毕竟”句语序具有可变性,无论“毕竟”在前件还是后件,“毕竟”的时间预期、语气预期合力激发情感预期,在时间与语气预期叠加的同时,情感预期逐渐凸显,使得“毕竟”增加了被识解的可能。“毕竟”与上下文的语句关联表现出并行且非常规递进的关系,并与前句或者后句形成了顺势或逆势、错位或依序的关系,说明了情感预期对语句功能效果的重要性。 关键词 毕竟 预期 赋予 情感 一、 引 言 “毕竟”曾被
摘 要 “尴尬”的两个基本义有不同的来源,表示“行不正”义的仅见于汉代以来的工具书记载,表示“物不中”等义的始见于宋代,沿用至今,是“间界”形变所致。“间界”有“半间半界”“半间不界”“不间不界”等形式,“间界”形变为“监界”和“尴尬”则有了相应的“半尴不尬”“不尴不尬”,以及由“不尴不尬”简略而来,跟“尴尬”同义的“不尴尬”。 关键词 尴尬 间界 词义阻断 借形递变 复合词的联绵化 “尴尬”
摘 要 “聊”的“闲谈”义有两种可能的来源:来自元明时期的词语“撩嘴”,或是来自满语表示“谈论”义的动词leolembi。表示“闲谈”义的“聊”从晚清民国时期开始在口语中逐渐替代了“谈”。 关键词 “聊” “闲谈”义 满语 北京话 同义词竞争 一、 引 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聊”分为聊1和聊2: 聊1 ①〈书〉依赖;凭借:~赖 民不~生。②〈书〉姑且:~以自慰 ~备一格。③〈
摘 要 陈默、蒋宗许《“伊讵可以形色加人不”间诂》一文认为《世说新语》“伊讵可以形色加人不”(《方正》54)与“汝兄自不如伊”(《品藻》64)中的“伊”都是第二人称代词。文章对此提出商榷意见,认为这两例仍是第三人称代词。文章还指出:一些论著中提到的“伊”做第二人称的唐代用例都不可靠,可靠的早期用例仍见于宋金元戏曲。 关键词 世说新语 伊 第三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 《辞书研究》2023年第2期
摘 要 近代汉语多部词典认为疑问代词“如何”另有条件连词用法,义为“如果”。文章核查相关语言事实,依据能否删略、位置关系、平行句式、时制特征、全文体例等五条标准证明各词典所收条件连词“如何”仍为疑问代词。理论上,特指疑问代词到条件连词的演变缺乏词汇系统支撑和类型学依据,也表明“如何”难以产生条件连词用法。词义的误解往往由多种原因所致,今后的虚词研究和词典编纂应重视版本对勘、上下文语境和语法形式标准
《说文解字·见部》:“视,瞻也。从见、示。,古文视;,亦古文视。”其中的“从见、示”小徐本作“从见,示声。” 《说文解字·见部》:“见,视也。从儿从目。” 从商代到汉代的“视”字形体作如下之形: (1) 《合集》13712 《合集》7001 《合集》6787 《合集》6786 西周甲骨 (2) 史见觚 史见卣 九年卫鼎 应侯视工钟 钟 驹父盨盖 (3) 何尊 圆方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