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聚焦创新、智能技术等重大命题,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新质生产力发展变革带来的社会影响,对于剖析生产力要素质态重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体现在:创新驱动与智能化发展带来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和方式变革;数据要素的崛起和价值机制的重构深刻改变生产要素禀赋和价值实现机制;以人民为中心构成衡量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这些变化标志着生产力要素正经历从物质型、资源型向智能型、数据型的系统性、革命性重构,生产关系正经历从资本逻辑向创新逻辑、从物质本位向以人为本的深刻调整。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对于破解现实发展难题、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赋予共同富裕新动能,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份平衡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显著促进共同富裕,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区域和收入差距分析显示,新质生产力对中部地区及收入差距较大地区的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更显著。进一步检验表明,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劳动力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链现代化助力共同富裕,且无明显门槛效应。基于此,文章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与加强区域合作、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摘要:区域创新在引领我国迈向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2010—2023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深入探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能显著提升碳排放效率,并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绿色技术创新和公众环保意识增强三条路径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在政府干预程度高、金融发展水平高和数字基础设施支持高的城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对周边城市的影响效应远大于对本城市的影响效应。
摘要:文章以2009—2023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高管团队的复合知识结构对科创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团队的理工科背景能显著促进企业探索式创新,商科背景能显著促进企业利用式创新;商科与理工科复合背景、管理职业与理工科背景的复合交互均能显著促进企业双元创新协同。拓展研究发现:战略柔性能够在高管团队复合知识结构与企业双元创新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与非民营科创企业相比,民营科创企业的产权性质强化了高管团队的复合知识结构对科创企业双元创新的正向影响;与单一的探索式或利用式创新相比,双元创新协同对科创企业成长性影响更显著。
摘要:跨行政区域创新合作为高技术产业价值捕获注入活力。文章基于2013—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研究高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的知识流动特征及其对产业价值捕获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创新合作网络知识流动规模持续扩大,合作关系呈现集聚到分散的演变趋势;跨行政区域创新合作可以促进城市的高技术产业价值捕获;合作网络的节点属性效应和环境支撑效应协同驱动产业价值捕获,有三种区域创新合作路径可以提升安徽省部分城市的高技术产业价值捕获能力。由此,从战略协同、要素协同、高地共建和机制重构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摘要:2013年《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界定了资源型城市的范畴,提出以可持续转型政策缓解资源依赖,推动其绿色转型。文章基于2005—2022年中国112个资源型与171个非资源型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识别可持续转型政策对资源型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探讨资源依赖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可持续转型政策能够通过缓解资源依赖,改善环境质量;这一过程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大作用机制实现;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转型政策的环境改善效应有着显著差异,且存在动态异质性。拓展性分析发现,为发挥可持续转型政策的最大效用,应将资源依赖度控制在合理范围。
摘要:随着新一轮财税改革不断推进,提升税制绿化度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与新动能。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税制绿化度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税制绿化度的提升可显著促进美丽中国建设,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税制绿化度有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而赋能美丽中国建设;税制绿化度对财政科技投入强度较大、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的美丽中国建设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税制绿化度不仅可以提升本省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而且对邻近省份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为推动税制绿化改革、促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经验支持。
摘要:文章以2010—2023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将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视为一项准自然试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够显著扩大企业劳动雇佣规模,起到了稳就业的政策效果;机制分析表明,融资约束缓解效应、生产规模扩张效应和交易成本降低效应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用于企业劳动雇佣的主要渠道;异质性分析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稳就业效应在治理水平较低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地区法治环境较差、金融发展水平欠佳的样本中更为突出;拓展性分析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有助于改善企业劳动雇佣结构,助推企业人力资本升级。
摘要:专精特新企业的区域化集聚有利于畅通经济循环堵塞点、优化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2019—2023年中国27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及调节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有利于缩小城市全体居民收入差距,但对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影响效果不显著;优化产业结构和消弭数字鸿沟是专精特新企业集聚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传导路径;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在影响机制中分别发挥增强和弱化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存在显著的时间及空间异质性。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复杂性日益增加,推进供应链数字化已成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源泉。文章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法和双重差分(DID)模型,结合中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实践经验,并依托2008—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供应链数字化对企业韧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数字化对企业韧性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这主要归因于技术创新与管理效率的双重优化,该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效应呈现显著异质性特征,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化程度高的区域以及规模较大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供应链数字化的赋能效果更为突出。研究结论为实际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中层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然而,目前针对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的研究比较匮乏,这与国有企业亟待提升中层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的需求不符。文章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构建融合组织环境与个体认知因素的多维影响模型,系统探讨感知上级信任、团队成员支持以及市场业务复杂度对自我效能感和岗位胜任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上述因素能显著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和岗位胜任力,自我效能感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可以为国有企业优化中层人员培养策略和提升整体管理效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摘要:随着客户环保意识增强和市场环境波动,更多企业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作为长期战略,同时数字技术的进步推动企业通过社交媒体加速信息交换,以提高供应链透明度和敏捷性。文章以B2B制造业为例,构建社交媒体使用、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敏捷性、供应链风险及利益相关者压力的关系模型,通过对235家中国制造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和社交媒体使用均显著提升了供应链敏捷性;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在社交媒体使用与供应链敏捷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供应链风险负向调节社交媒体与可持续管理的关系,而利益相关者压力对该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