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战略支撑。“大思政”育人体系是高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一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育人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共产党百年育人实践相结合,与“二育人”“三育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等教育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必须系统把握育人体系建设的历史沿革,深刻领会新时代
[摘 要] 在数智化教育背景下,知识图谱赋能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通过文献研究与教学改革回顾,深入剖析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基于高等教育数智化的趋势,立足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结合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原理与技术,阐释了知识图谱赋能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构成与价值,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模式。研究为深化高校课程思政的数智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
[摘 要]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的育人价值,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途径。高校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面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课程设计需进一步优化、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提出通过思政课程铸魂育人、提升课程劳育质效、优化实践劳育体系、营造文化劳育氛围、构建数字劳育平台等举措,旨在构建协
[摘 要] 应用型大学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力量,人才队伍建设是其重要的基础工作,深化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应用型大学人才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从细化 评价类型、完善评价指标、推行评价方式多元化及突出业绩指标要素等方面,探索构建新时代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旨在全面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动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应用型
[摘 要]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CIPP评价模式,采用专家征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了包含校企合作基础投入、实施过程和产出效果3项一级指标,以及政府支持、专业共建、就业质量等10项二级指标和40项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并确定各级指标相应的权重,最后形成了系统的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质量评价
[摘 要] 文化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IP形象将高校文化育人中蕴含的历史积淀和价值体系具象化、可视化,与新时代高校的文化使命高度契合,是应用型大学文化育人的生动示例。通过梳理国内外高校IP形象的发展现状, 厘清IP形象与文化育人的关联及重要价值,并结合应用型大学IP形象的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IP形象在应用型大学文化育人中的实践路径,构建兼具时代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对高校业务管理模式的影响日益显著。基于高校数字化发展现状,结合高校面临的数字化转型挑战,提出高校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点。以北京师范大学统战工作服务系统为例,探讨高校业务管理模式数字化转型的建设路径。实践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在提升服务能力、优化管理流程及辅助决策制定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增强了高校的整体竞争优势。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赋能;管理
[摘 要] 正确的垃圾分类不仅能有效保护环境,还为后续的垃圾回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了提高垃圾分类的精度和模型的泛化能力,提出了一个 C-ResNet网络,采用ResNet101架构,利用CBAM注意力机制,提升对垃圾特征的提取能力,并采用EMA训练机制提高垃 圾分类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ResNet101网络相比,C-ResNet网络的平均精度均值达到92.5%,高出原网络30个百分
[摘 要] 京津冀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消费潜力。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对2011—2020年京津冀红色旅游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内部共生单元间的共生度和共生系数进行分析,探究北京、天津和河北红色旅游共生关系。结果显示:2011—2019年间,红色旅游整体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2020年新冠疫情对红色旅游发展冲击较大,京津冀整体呈现正向非对称共生状态,北京对天津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运用区位熵、时空演化树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北京市423项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借助SPSS软件探讨了非遗资源分布与旅游运行的关系。研究发现:1)北京市非遗资源丰富,整体呈现出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集聚特征,其中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和民俗等6类项目集聚态势明显;2)北京市源于
[摘 要] 专业认同影响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化发展。为研究感知社会偏见、师生关系、自我价值感与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采用《感知社会偏见量表》《专业认同量表》《师生关系量表》和《自我价值感量表》对195名特殊教育师范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感知社会偏见显著负向预测特殊教育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师生关系在感知社会偏见与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价值感显著调节特殊教育师
[摘 要] 基于2000年以后的著作、期刊、报纸、会议和学位论文以及内部资料等文献,分析了我国特殊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基金资助和学科视角、学者合作关系和所在机构分布、研究内容和热点话题等,发现我国特殊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整体呈现三大趋势:从概括性描述转向具体性分析,从单一视角走向交叉复合,愈加重视企业的参与作用。现有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单一、区域研究不平衡、对象涵盖不周全、认识视角不够开阔等
[摘 要] 以提升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水平为目标,探索适合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为该群体的社会融入赋能。在全面评估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特殊性和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知、情、意、行、信”五维一体的辅导模式,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分别为:促进双文化认同、引导积极情感、增强自我效能感、赋能社会融入、消解歧视知觉5个部分。 [关键词] 听障大学生;社会适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中图分
[摘 要] 为厘清我国培智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航向,对培智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劳动课程标准进行文本比较。研究发现:培智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劳动课程整体沿袭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与生态系统理论范式,具有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遵循生态系统时空框架、聚焦学生日常劳动实践等特点。受中华传统文化劳动观念与缺陷补偿教育思想的影响,二者在价值理念、设计思路与实施过程等方面仍存在差异。新时代培智学校劳动课程改革需要妥善处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