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吴宓是20世纪影响力很大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的古典主义文学理念、他的世界主义比较文学方法、他的坚确不移的中国文化本位主义文化立场,体现出一种与胡适等人的激进主义文学潮流相对抗的文化精神和文学意识。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当中国文化本位意识普遍自觉之际,吴宓的保守主义文化思想和文学观念,便愈发显示出它特有的意义和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吴宓的文化选择和文化立场的考察,通过对他的古典主义、世界主义和保
内容提要:1980年代师陀曾经在各种场合公开否认自己是“京派”作家。对于他的这种表态,学术界一般也都信以为真,甚至十分严肃地讨论其否认自己是“京派”作家的原因。其实,如果我们认真梳理师陀与沈从文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放在纵横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就可以发现,师陀对于自己与“京派”作家关系的表述存在着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这种矛盾不仅表现在前期和后期的时间维度上,而且还表现在公开场合与私人关系的空间维度
内容提要:黑妮成为“问题”与作者含蓄的回应、评论家的各执一词及隐晦不显的文本呈现有关。黑妮形象的另类性不能用习见的苦难叙事模式来阐释,具体表现在无缘“压迫”与无须“翻身”两个方面。她是一个被革命浪潮推动的“被解放者”,一个与其生活环境极不协调的精神压抑者。她遭受的是自我精神难以舒张的苦难,且这种苦难更多来自自我的感知。黑妮与丁玲前期女性形象有一定程度的重合,彰显出丁玲在处理革命与家庭、亲情与阶级等
内容提要:1950—1970年代,期刊编辑的组稿彰显出浓厚的政治功利色彩。组稿对象的确定、政治产出的追求以及文艺界领导的直接介入等,充分表明期刊组稿中“政治”正确的重要性以及“政治”误判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新时期以来,编辑组稿的意识形态性、心理动机以及主体性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组稿对象、组稿内容的选择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同时干扰编辑组稿的因素更多样、更隐蔽,深刻影响了当代文学审美形态的塑形。 关
内容提要:萧也牧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一位重要的农村题材作者,不仅是因为《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风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成为一桩文学史公案,还在于晋察冀根据地出身的萧也牧的创作实践也代表了一种解放区文艺的个性化生产方式。本文关注了萧也牧在晋察冀创作的症候性文本,分析了他在进城后所选择的题材“新”在何处,试图回到萧也牧小说创作的历史现场,通过具体地分析其根据地时期的小说特色与进城前后的题材选择,将他的创作历程
内容提要:学界对新时期文学史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许多文学史叙述仍然缺少对“边缘”文学生态的捕捉和文学发生现场的把握,致使一些研究虽则遵奉“知识考古学”的名义,却只能在旧有的文学史框架和主流话语内打转。基于文学期刊全貌考察,经由文学期刊目录、文学生产史、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的透析,新时期文学史的具体演进与传统文学史著作的“中断”(1985)分期法有较大差异,详细可分为“1979—1983”“198
内容提要:抗战胜利后,各边区与根据地的大批革命干部前往东北建立新解放区,工作重心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作为携带着延安经验的基层政治/文化工作者,作家草明在东北解放区的工作与创作,既需要直面革命的经验结构与工作方法从乡村到工厂的转换问题,也在深入东北工业的殖民历史与现实结构的过程中,揭示了“生产劳动”是如何被政治化为“革命斗争”的实践形式的。草明这一时期的工业小说写作不仅在工业场域中发现了新的斗争结
内容提要:“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对“贴心人”和“贴心”的革命感召方式推崇有加,同时还注重将古旧的尊师爱徒情感注入全新的技术生产工作之中,以便构建用真心换真心、用真情换真情的良性师徒关系,这些思路均表明“情感唤醒”工作是“政治唤醒”任务的重要前提和根基。“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关于“见物不见人”现象的指陈和治理,则表明物质基础与革命热情、“知识之道”与“革命之道”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互斥张力,情感政治
内容提要:当代工业题材的产生伴随民族国家对现代化的追寻与想象召唤而来,其创作天然裹挟着时代环境和历史语境的特殊要求,当代工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位置与意义,也使其形象构造不可避免地纠缠着工业化、改革、市场等多重语义。本文借助当代工业题材小说中工人形象流变视角,探究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现代化”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从“风景”的移动到生活经验的改变再到身体感觉的变迁,“现代”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感性和兀
内容提要:21世纪诗歌提供了迥异于传统的新质素和新征象,随着及物意识的深细化,比以往更接地气;“思”之品质的凸显,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诗歌本体的变化;创作水准获得了大幅度攀升,“叙事”成为诗人们表达生活和情感的主要手段;艺术上的“自由”精神标志着个人化写作的彻底落实。目前,21世纪诗歌尚未走出边缘,奇迹没有发生,但是奇迹正在孕育。 关键词:21世纪诗歌 及物 “思” 叙事 多元化 时间是残酷的,
内容提要:自1981年5月《小说界》创刊并首辟“微型小说”专栏伊始,微型小说之名便开始受到文坛关注,但也一直面临着“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话语困境,与命名困境相伴而来的则是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缺席。由此,导致微型小说长期以来处于一种潜隐姿态。尽管如此,《小说界》并未放弃对微型小说的推介,刊载著名作家作品和译介外国微型小说、发表并点评古典微型小说以作示范、主编隐身化名参与微型小说写作、长期举办各类征文等措
内容提要:在这个“好孩子”已经不讨喜的时代,朝向“顽劣”的儿童叙事势头正猛,作品中的顽童不是成人世界的微缩景观,他们的天真与叛逆为僵化已久的儿童书写注入活力。文章以当代儿童文学中的顽童形象为研究对象,从本土儿童文学中的顽童形象、译介儿童文学中的顽童形象以及传统形象的儿童化改编——此三类风靡儿童文坛的“顽劣”形象入手,基于历史性的梳理,分析顽童叙事的精神内涵并重新观照顽童的审美价值。“闹”作为顽童精
内容提要:小说《繁花》问世之后通常被研究者们直接作为经典文学文本进行阐释,但忽略的恰恰是其网络属性。金宇澄曾多次提及在“弄堂”论坛的写作经验对《繁花》的文本形态造成的重要影响,因而将《繁花》首先视为“网络文学”并考察媒介环境对文学生产的形塑便是理解这一文本的关键。本文试图从考察网络版《繁花》的文学生产机制出发,论证“网络性”如何在发生学的意义上构成了该文本的底层逻辑,从而在“网络社会”的理论语境中
生于1935年2月的刘锡诚,到2025年2月,当整满九十周岁,但他于2024年8月因病逝世,享年89岁。按照《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为整满九十岁的当代文学前辈学者推出评论专辑的惯例,我们依然组织编辑了“刘锡诚评论专辑”,以此怀念在行将九十周岁时不幸逝世的刘锡诚先生。 刘锡诚于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供职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新华社、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曾任《人民文学》编辑部评论
忽闻锡诚去世,不禁愕然,痛失一位文坛的好同志、好朋友,自然悲从中来。 锡诚是一位编辑家、文学评论家、民间文艺的卓越学者,一向工作勤谨,治学勤奋,学术成果丰盈,他的去世无疑是我国文坛、学界的令人惋惜的重大损失。我与他相识几十年,并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共事多年,他的去世不能不使我尤感悲痛! 锡诚是山东昌乐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历任新华通讯社记者,《人民文学》文学评论组组长,
“文革”时期我就认识刘锡诚。他是贫农子弟,却受到剧烈的冲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时期,他义愤填膺,撰写大胆敢言的文章,热情扶持中青年评论家,有功之臣也。 刘锡诚,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研究员、《民间文化论坛》前主编。 刘锡诚经常煮挂面当饭,日夜兼程同夫人马昌仪埋头著述,用当初尺寸最小、性能最差的小电脑敲出《小说创作漫评》《小说
一、应许之地 四十多年了,从1980年代开始,北京安定门外先生和夫人马昌仪先生的家,不知去过多少次,每次离开,回首伫望先生和夫人马昌仪先生家在十三层楼上的窗帘,心里总要对自己说:还是要多来!还是要来多看看他们!“不知安定门前路,今生还能走几回?”(荒芜诗句换字)安定门外东河沿8号楼(中国文联宿舍)1301室,是我们民间文学—民俗学界多少学人,无论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获得帮助、提携、劝勉和慰
内容提要:罗伟章的新作《红砖楼》继续了他对相关历史的兴趣,这部以建筑为标题的小说包含着作家对中国建材演变的重要发现。红砖楼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品,蕴含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及人的命运等丰富的信息,这都成了罗伟章挖掘和记录的内容。从青砖、红砖到当今的“非粘土建材”,是中国人生存的变动,其中也寄寓了更深刻的精神变动。建筑承载了生存,建筑又标示了地位、权威等等信息,这都构成了《红砖楼》可以充分展开的
内容提要:张培忠的非虚构写作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首先他作品中的题材十分独特。其次,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有价值的个体生命。在他们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民族的共同记忆,体现了国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诉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梦想和价值观。张培忠的非虚构写作十分注重叙事话语的建构,一是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共构,二是历史叙述与学术思辨互补,三是多维视角透视与合理想象。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张培忠往往采用
内容提要:和邓一光最早的深圳系列小说相比,他近年同类题材的写作有两个显著的变化:由偏重叙写当下的生活转向注重历史的考掘,尤其是深圳史与岭南近现代历史的考掘,在历史的视野中观照当下;叙事空间和叙事视野也明显扩大。此外,邓一光通过互文写作等形式实现跨文类的资源整合,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视野,将城市与更为复杂的系统联系起来,为城市书写引入或建构具有当代性的复杂思维模式和系统思维模式。他在更新城市文
内容提要:海飞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谍战小说和剧本,但其实他一开始是在纯文学的赛道出场的。在新作《大世界》里,剧本与小说乃至所谓的类型文学与纯文学的区间慢慢交叠、模糊,昭示着文学隐秘的生长通道就在于法无定法。他一边熟谙谍战小说的处理方式,一边又让其中的元素在不同的文体河道之间自由流淌,但重心最后都落在了对未知人性的探究上,而非只是穷尽真相。对于小说和对于人性的认知互相支撑,暗中为海飞的创作之路预示了地
内容提要:张炜的小说《九月寓言》是一篇关于大地的寓言。“大地”既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既具有恒常性也具有变动性;它不是乡土的代称,而是上演各种人生故事的背景:一方面在重复性的记忆中展现了一部人类生存的寓言,另一方面,在看似凝固的时空中,时间在更迭,空间也在奔跑中被突围,因此,它又是一部关于历史发展的寓言。 关键词:张炜 《九月寓言》 大地 寓言 长篇小说《九月寓言》是张炜小说创作中最
内容提要:潘军回乡后的小说创作,指的是2017年年初作家从北京返回故乡安庆定居以来的小说创作。这期间,潘军共发表中、短篇小说9部,出版作品集多部。潘军回乡后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现实题材与历史题材这两类。无论是对当下中国复杂现实与人心的“鲁迅式”的解剖,还是用历史故事探究人性善恶的现代思考,潘军都作着艰辛的探寻。这其中不仅仅是如何处理小说“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是作家对这二者关系如何处
内容提要:王方晨是中国当代乡村社会的观察者与书写者,而“先锋”是王方晨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标签。从审美现代性的视野来考察,可以看到王方晨以文学现代性对历史现代性的反思:通过对乡村权力现代性特征的揭示,对乡村权力场域的建构,对反面乌托邦的书写,对心理与欲望的深层揭露,对宏大叙事的解构而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反思意味。这种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激进现代性”立场和审美现代性特征,生成了王方晨乡土小说的先锋品格。
内容提要:小昌《世界扑面而来》由七个中篇小说组成,作品多关注时空流转中,人的身体或精神流徙,以及身份的置换和命运的不确定性。谜语般的讲述含纳多组颇具神秘感的人物关系,他们镜像般地寻找和确认自我。逃离与流亡是人物抵近“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的方式,在此过程中,“我是谁”和“谁也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是小说集始终探索的母题,这种有关现代性迷思的追问似乎无法明确导出来路与去向,由此而来的迷失引生迷惑,也因此显
本期“文学史研究”栏目,对文学史习以为常的理念、流派、现象、媒介进行了多维度重审和新解。李建军通过重新梳理吴宓的文化选择、文化立场,以吴宓对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品的接受、对俄苏文化和俄苏文学的隔膜为切口,揭示了中俄文学交往中的症候性问题,同时也在当下文化本位主义的背景下,重释吴宓的古典主义思想的价值。徐洪军从作家主体角度出发,详细考察了师陀与沈从文的关系,辨析了师陀对待“京派”“海派”的复杂态度,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