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范》(SL/T 335—2024)经水利部2024年第19号公告发布,于2024年11月24日正式实施。此次修订是在系统总结原标准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衔接协调相关规划编制要求,经过充分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和咨询专家后系统开展的。修订后进一步明确了水土保持规划分类,优化了标准框架结构,深化细化了标准内容。修订后的标准对规范新时
摘 要: 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保持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作为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第一手监测数据的获取。根据新时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总结分析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在空间布局、设施设备配置、自动化监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动态监测、监督管理、规划设计和科学
摘 要: 水土保持监测是依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开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02年以来,水利部先后发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 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SL 342—2006)、《水土保持监测点代码》(SL 452—2009)和《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SL 592—2012)4项标准,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水土保持
摘 要: 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是指站在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以提升水土保持率为核心目标,根据区域水土流失现状,准确选择治理对象、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显著提升治理效果的水土保持管理对策。近年来,陕西省深入分析制约全省水土保持率提升的影响因素,积极开展水土流失精准治理研究和应用。2023年,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深度融合,研发出“陕西省水土流失精准治理管理系统”,在全省各县
摘 要: 松桃苗族自治县2023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包括平头和桃花坡两个工程,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 km2,投资400万元,2024年2月完工。工程的实施旨在扩大茶树种植规模,改造低效林,更好地发展地方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设计水土保持措施,即修建小型蓄排引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碑,营造经果林,在低质低效林地及覆盖度较低的灌木林地采取封
摘 要: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传统的单一品种乔灌草结合恢复植被,防浪林、适生林、行道林“三林”固土保水的植物措施配置模式已无法满足区域生态防护层次提升和休闲游赏功能增加的要求。通过调查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植被分布等情况,从气象、土壤、立地类型等方面对植物措施的立地条件进行分析,根据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不同建设内容的特点,结合水土流失防治需求,提出了
摘 要: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会导致景观结构破坏、地质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水利水电工程边坡生态修复十分重要。以衢江抽水蓄能电站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典型边坡植被恢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典型样地调查结果提出最适宜的植被恢复配置模式。研究表明:①准则层中景观效果和植生效益权重较高,指标层中景观协调美感、植被盖度、绿期、植被均匀度和技术可行性5项指标权重较高,是植被恢复需要考虑的重点;②结合
摘 要: 天水市秦州区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属甘青宁黄土丘陵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历届秦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坡耕地改造工作,截至2023年底累计已建梯田63 293 hm2,人均基本农田提高到0.10 hm2,梯田已成为惠及65万秦州人民的“大粮仓”,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成效显著。新时期,秦州区应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以稳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为目标,多元化
摘 要: 新疆西黑山矿区红沙泉二号露天矿一期工程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项目区属北方风沙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一旦被破坏则很难自然恢复。项目具有扰动范围大、地表破坏严重、扰动区域裸露时间长、土石方挖填量大、永久弃方量大等特点,水土流失防治难度大。主体工程设计时将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到85%,防洪标准确定为最大值5 a一遇,尽量减少征占地面积,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建设方案中工程占地、土石方平衡、
摘 要: 当前在水土保持领域全面施行水土保持信用评价十分迫切,而水土保持信用信息平台是保障水土保持信用评价全面实施的重要技术支撑。基于现状分析和建设目标,对水土保持信用信息平台建设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监管履职和信用信息采集相融合、覆盖水土保持评价全过程、成本节约、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水土保持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构思。平台具有数据归集、信息审核、信用评价、信用信息修复、评价结果公开和共享等功能,基于全
摘 要: 花园河生态清洁小流域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五井镇,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注重把水土资源保护、美丽乡村建设、面源污染防治等有机结合,使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从全面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以水兴业、做好“小流域+”文章、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总结了“小流域+”的做法及成效,重点围绕花园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任务,将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形成了一套
摘 要: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与北京地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服务于全国范围内各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用户涉及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省、市、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项目区选择、措施布设、检查验收和投资计划执行进度调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项目分级分层管理的要求,系统实现了各级用户不同的管理职能与权限;按照国家重点工程管理过程及相关要求,系
摘 要: 为给陕西省小流域划分提供技术支撑,以陕西省志丹县为例,基于高精度DEM数据,采用ArcGIS创建模型构建器,构建小流域自动生成模块,设定12个集流阈值,分别生成不同河网,再分别采用目视对比法和河网密度法确定志丹县小流域最优集流阈值。结果表明:河网密度和集流阈值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生成的河网随着集流阈值的增大而稀疏;采用目视对比法和河网密度法确定的志丹县最优集流阈值均为40 000、45
摘 要: 为提升祁连山地区黑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全过程水土保持监测水平,选取黑河干流首座控制性调蓄工程——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应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构建了高精度的弃渣场实景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弃渣量、弃渣高度、挡墙高度等指标,同时结合无人机正射遥感影像对弃渣场扰动面积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进行了解译计算,最后通过对比水土保持方案中弃渣场各指标的设计值,对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
摘 要: 低产低效竹林改造是一项关乎赤水市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为优化竹林改造效能、提升竹林水土保持和碳汇能力,采取室外调研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赤水市不同低产低效竹林改造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由于低产低效竹林改造时间与赤水市雨季时间高度重合,加之全垦整地和竹材采伐导致地表裸露、破坏竹林立体防护结构,因此低产低效竹林改造过程中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并导致碳源流失。建议低产低效竹林改造
摘 要: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指示植被光合作用、评估植被覆盖的水土保持功能、模拟植被生产力,特别是在计算USLE模型中的C因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应用NDVI的前提假设是NDVI对相关变量的变化高度敏感。由于植被具有垂直结构,而用于计算NDVI的光谱波段为红光和近红外光,难以穿透冠层,出现饱和现象,因此NDVI对冠层结构特别是冠层厚度的敏感性存在冠层厚度阈值。基于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相机航
摘 要: 河西走廊荒漠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为风电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荒漠地区生态系统脆弱。为探讨风电建设对荒漠植物的影响,对民勤县干旱荒漠区风电场内外植被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民勤干旱荒漠区风电场内外植物种类基本一致,风电场建设对荒漠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微弱,风电场内外差异不显著;②风电场内外植被覆盖度差异不显著,植被生物量差异显著,均是风电场内的相对较大;③风电场内外植物群落的建群
摘 要: 高速公路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而弃渣场土壤侵蚀量占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的60%以上,实施弃渣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是高速公路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以位于云南省滇西高原的临凤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和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植被恢复年限分别为0、1、3 a的隧道弃渣场进行实地调研和试验分析,得到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弃渣场植被生长情况和水土流失情况。结果表明:①弃渣场共有植
摘 要: 土壤含水率是影响浅层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直剪试验,在100、200、300、400 kPa垂直荷载下,测量12个不同土壤含水率(16.12%~32.94%)下黄绵土的抗剪强度和内摩擦角,以判定黄土高塬沟壑区土壤抗剪特征随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随着土壤垂直荷载增大,土壤抗剪强度不断增大,但随着土壤含水率持续增大,土壤抗剪强度反而不断减小;②当土壤含
摘 要: 河湖绿地是滨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水相连的重要媒介。绿地管护工作的高质量推进,是使河湖绿地的媒介功能与生态效益能得到有效延续的重要保障。通过对现状河湖绿地管护工作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管护工作首先需重点推进基础信息库的建立,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信息动态管理;过程中积极推动智能化管控技术应用,利用智慧化信息采集和控制等功能辅助人工作业、解决发生的各类问题、实现资源高效再利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鲁山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0条。鹁鸽吴小流域位于鲁山县鹁鸽吴村,流域总面积13.49 km2。小流域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为指引,建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水土保持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现在的90%,流域内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5%以上,土壤侵蚀强度由原来的
摘 要: 蜂格网侵蚀沟生态治理模式是针对东北黑土区中小型侵蚀沟沟坡防治和植被恢复而设计的一种将工程与植物措施有机结合的新型环保侵蚀沟治理模式,其特点在于原材料环保可持续利用、工程造价低、能更有效地稳固沟坡土壤,且生态效益显著。以黑龙江省兰西县红星乡侵蚀沟治理工程为例,介绍了蜂格网侵蚀沟生态治理模式施工工艺,并分析了其治理效益,结果表明此治理模式不仅能显著降低径流的冲刷能力,有效阻控土壤侵蚀,促进
摘 要: 2023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双河口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调整了治理思路,采取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总结了项目建设经验,包括: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多部门参与,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实施;探索治理新模式,提高治理新成效;推行以工代赈,发挥村民参与性;创新建管模式,强化目标管理。实施后,项目区内植被覆盖率提高了2.6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
摘 要: 根据水利部要求,为进一步加强监管、扫除监管盲区,沈阳市水务局组织了2023年生产建设项目和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市级遥感监管工作。根据获取的2023年6—9月高分遥感影像,挖掘部省历年遥感监管成果,应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协同解译平台开展扰动图斑解译和提取,累计下发疑似违法违规图斑390个,然后应用无人机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开展现场核查与查处,确认违法违规项目14
近日,京津冀首次联合发布了《京津冀水土保持公报(2023年)》(以下简称《公报》)。《公报》由海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北京市水务局、天津市水务局、河北省水利厅联合编写,旨在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海河流域水土流失联防联控联治协作机制。 《公报》显示,2023年京津冀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0 727 km2,其中水力侵蚀36 445 km2、风力侵蚀4 282 km2,水土保持率81.10%,水土流失
近日,水利部组织黄河水利委员会、黄土高原7省(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完成了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淤地坝淤积专项调查工作。 本次专项调查首次采用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遥感、低空无人机航测、地面实测、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7省(区)的14 711座中型以上淤地坝进行深度分析。调查结果显示:①淤地效益显著。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无水淤地坝已淤坝地面积达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