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从2小时政策的演变、学校体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新生态创造的条件等分析了2小时提出的背景。从加快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不强“顽症”、着重解决培养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地方改革经验有待上升为国家政策等说明了2小时实施的主要依据。从正确认识2 小时改革的深意、系统谋划
摘 要:“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政策是新时期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实施“以体育人”理念的价值旨趣。“2小时”政策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有效落实该政策亟需深入领会政策深意,认真分析机遇挑战,提出系统化推进策略。在操作策略上亟需发挥学校主渠道和家庭助推器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层面需要保质保量做到“四个一”并体现贯通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武术现代化转型为研究对象,提出以“中”变武的概念、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近代以来武术依照西方体育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在以“西”变武中不断迷失自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武术现代化转型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脉,以武术发展现状为依据,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理论引导,即实现武术现代化转型“以‘中’变武”的根本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以“中”变武需要相关参与部门
摘 要:以建构主义扎根理论为方法论基础,探究武术运动员竞技身份的建构过程及其竞技身份消解和认同转向的成因。经过4轮编码,建构武术运动员身份建构及认同转向理论模型。研究表明武术技艺精进、竞技目标驱动、社会环境塑造、文化符号构建4个因素共同建构武术运动员的竞技身份。随着竞技生涯过渡与结束,身份认同在职业与场域的影响下呈现不同程度的演变。其中,受到外部因素文化传统召唤、竞技环境挑战、群体理念冲
摘 要:体育明星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运动员形象,能够以各种符号象征影响青少年体育价值观。从符号资本理论视角看,体育明星引导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养成是一个符号资本生成符号权力的过程,其理论机制遵循“符号孕育—符号转化—符号规训—符号效应”的发生逻辑,而符号化“资本”的积累、合法化“场域”的形塑、自觉化“误识”的建构及社会化“惯习”的生成则共同推动了体育明星在引导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养成过程中符号权力
摘 要:通过系统研读英语学界的研究成果,勾勒西方古代体育史研究的学术思想史。归纳出焦点议题:古希腊竞技的精英叙事、古希腊的体育赛会、西方古代体育的整体样态、体育与社会阶层、体育与性别规范、体育与权力和社会控制、体育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体育与文学、哲学和美学。指出西方古代体育史研究的演进趋势:从古典主义到社会史和文化史转向的理论基础演进,从传统史料到多元史料融合的研究方法革新,强调历史整体性、
摘 要:中国足球协会定位于兼顾“协助政府”和“服务会员”的双重目标,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代表政府实施对职业联赛的纵向监管,导致中超联赛内部治理结构和俱乐部保护机制严重缺失。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基于激励性规制的理论框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提升俱乐部的自主权,构建涵盖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强化应对足协纵向约束的抗衡势力;二是降低足协的行政职能与领导权威,使其致力于协调政府与俱乐部的目标一致性;三是从
摘 要:完善行业自律是提高体育赛事监管效能,推动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行业协会参与体育赛事监管的价值、逻辑、困境与发展策略。研究认为扩充赛事监管资源、拓展协会发展空间和提升赛事监管效率是行业协会参与体育赛事监管的内在价值;行业协会参与体育赛事监管面临自律主体力量薄弱、自律职能定位模糊、自律机制建设滞后、自律权力监督缺位等现实困境;应从明确行业
摘 要:基层自治性体育组织治理已成为国家亟待开展的一项全新任务。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深度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系统阐述基层自治性体育组织概念范畴及其治理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基层自治性体育组织治理的现实梗阻进行分析,并据此指明纾解路向。研究认为,我国基层自治性体育组织治理正面临内部自治秩序失当、主观参治动能不足、协同共治格局不成熟和制度治理体系不健全等现实梗阻。应从如下路向推进我
摘 要: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剖析城市群发展战略下极化中平衡的逻辑起点、发展态势、内涵特征、双重目标、机遇挑战,构建“一极两点三驱动”的均等化理论框架,同时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实践要素,阐释极化中平衡的推进障碍及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构建以城市群为增长极、以完善区域协调政策、满足流动人口需求为平衡点,以标准、财政和技术驱动的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一极两点三驱动”理论框架,通过差
摘 要:整合2017年、2018年和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基于第二次人口转型理论和休闲理论,借助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体育参与对已婚青年生育意愿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体育参与显著正向影响已婚青年的生育意愿,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外部检验后仍成立;(2)体育参与通过提升已婚青年的婚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提升生育意愿;(3)体育参与显著提升男性、低
摘 要:学校体育的存在方式正在被人工智能逐渐改变和重塑,这需要运用崭新的视角予以探讨。基于技术现象学的视角,围绕人工智能对学校体育的赋能予以考察,认为:(1)人工智能对学校体育的赋能可归为4个方面,即具身关系中“代具”对身体运动能力的延伸,解释关系中人工智能对学校体育数据的展现和解蔽,它异关系中人工智能作为“准他者”介入学校体育,背景关系中人工智能可搭建学校体育的“庇护所”。(2)人工智
摘 要:实现“教会,勤练,常赛”目标,亟需“精专项,会教学”的高水平专项型体育教师。立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愿景,对专项型体育师资培养的时代价值、潜在可能、实现路径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认为,专项型体育师资对于实现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建设高质量体育教师队伍、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以及继承创新中华体育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双减”政策的出台和体教
摘 要:采用宏观论证与微观聚焦的方式,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对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的规律逻辑、学科价值逻辑与现实逻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进路径:高校体育学类专业应围绕优化体育学类专业育人目标,培养时代新人;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价值引导;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发挥主力军作用;构建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夯实育人成效4个方面全面推进和落实课程
摘 要:基于新课改背景编制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量表,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的量化评价。运用文献资料法厘定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的基本内涵和提出其核心要素,并据此采用专家咨询法、数理统计法编制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初始量表;选取784名中小学体育教师(样本1)的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833名中小学体育教师(样本2)的问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信效度以及恒等性检验;间隔4
摘 要:在探索教育创新与变革的征程上,混合式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与潜力,正逐步成为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演绎法、个案调查法等方法,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学理支撑,构建了“7P”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体育概论》为典型案例,对“7P”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7P”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地将“学生中心、产
摘 要: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探究KDL课程教学与传统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对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体质水平的影响,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以宁波市某小学五、六年级的143名学生(2个对照组、3个实验组)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组学生采用KDL课程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课程实施前后对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体质水平的影响,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
摘 要:对河南省某高校1 406名18~24岁大学生开展横断面调查,通过国际体力活动问卷与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进行24 h活动行为调查,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评估健康水平,运用成分分析和等时替代模型方法分析大学生24 h活动行为与自测健康的关联及替代效应。结果显示:(1)24 h活动行为与大学生自测健康各因子、维度及总分均显著相关(P<0.001),MVPA、LPA及睡眠时间占比均与大
摘 要:对比急性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和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对注意缺陷症状男大学生抑制控制的影响,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探究其脑机制。采用随机交叉设计,受试者按随机顺序接受3种干预措施(MICT、HIIT和静坐休息),并在干预前、干预后20和50 min进行色词Stroop任务和fNIRS测量,共20名受试者完成所有试验。结果表明,MICT和HIIT均改善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