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蟹泉石刻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境内,最早开凿于中唐时期,至清康熙年间止,前后历时一千余年。玉蟹泉石刻内涵丰富,既有文人记游题咏之作,又有对历史大事的记录,字体有楷书、隶书、行书等,具有极高的文物史料与艺术价值,是皖东地区不可多得的石刻瑰宝。 关键词:皖东石刻;古钟离县;会昌法难;铭文考释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3.001 玉蟹泉
摘 要:明代初期,随着政局的逐渐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制瓷工艺的进步。青花瓷器的烧造从洪武年间到崇祯年间基本没有间断,明洪武二年(1369),因祭祀及皇室日用等需要,明政府于景德镇开始设立官窑。永乐、宣德时期,官窑的烧造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成化时期,景德镇御窑瓷器制作受成化皇帝个人审美喜好影响,一改永乐、宣德时期御窑瓷器的雄浑大气之风,而变得清丽秀雅,器物及纹饰以小巧精致为
摘 要:年画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年画产地、题材、风格、制作工艺的不同,也形成了年画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文章以年画产地为脉络梳理,从威海市博物馆馆藏年画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解读,以期为年画鉴赏和研究提供更多视角和资料。 关键词:年画;产地;鉴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3.003 年画是我国传统绘画,
摘 要:兴云桥石雕不仅是该桥建筑美学的璀璨展现,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地方民俗风情的生动汇聚。这些石雕以其精湛的工艺、多样的形态,广泛涵盖了历史人物典故、神话传说以及生动的社会生活图景,深刻体现了工艺技巧与文化象征的和谐共生。每一块石雕作品都是地域文化的深刻印记,彰显出桥梁作为连接心灵、促进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角色。兴云桥石雕的精髓远超装饰艺术的范畴,它们更多地承载了深厚的历史记忆、宗教寓意与文化价
摘 要:文章依据在望江县吉水街道清泉村新发现的何俊养母刘太夫人墓志以及在田野中散落的石像生,对刘太夫人的生平事迹、家族背景、道德品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通过解读墓志铭,还原了刘太夫人作为一位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与坚韧不拔,还揭示了其在家族发展、子女培育及地方公益等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为研究望江吉水何俊一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最后,对文物保护如何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这一课题进行分析思
摘 要:文章以烟台市博物馆的四件清代青釉瓷器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这些器物的造型特征、釉色工艺、装饰艺术等,探讨清代青釉瓷器的艺术成就与文化内涵,揭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关键词:清代瓷器;青釉;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3.006 青釉瓷器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品类,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摘 要:烛台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以其独特的实用价值与深厚的文化意蕴,成了中国古代日常生活与仪式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岳阳市博物馆馆藏民国木雕花龙凤烛台反映的是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婚嫁习俗,它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婚俗礼仪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样本。 关键词:馆藏;民国;龙凤烛台;婚嫁习俗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3.007 民国木雕花龙凤烛台(
摘 要:饱水木构件干燥方法是饱水木构件文物保护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木屑覆盖自然干燥方法辅以PEG加固方法对杭州海塘(临平段)遗址出土沉船木构件进行脱水干燥,从而对大型饱水木构件干燥方法探索。结果显示木屑干燥在270日后完成;经PEG加固后,木材强度得到提高,在脱水后无明显形变。二者相结合,对自然干燥过程中木构件的强度进行了保护,为大型饱水木构件脱水干燥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脱水干燥;沉船 D
摘 要:文章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通过概括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的意义、列举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实践案例、具体研究分析以泰州兴化为代表的里下河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发掘保护现状,梳理总结了目前这一新石器遗址集中区域普遍存在的发掘研究不到位、保护机制不健全、保护规划不完善、活化利用待突破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在认真做好遗址保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融合旅游产业发展,展现其活化利用价值,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意
摘 要:文章以邓春澍山水画的修复为例,在实际操作层面展示了修复过程中的具体策略和解决方案,针对画作的不同损伤状况,采取了针对性的修复措施,力求在保留历史痕迹的同时,重现画作的艺术魅力。推进了书画修复领域的理论研究,也为同类作品的保护修复提供了实用参考,对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书画修复;邓春澍;山水画;文化遗产;传统技艺 DOI:10.20005/j.cnki.is
摘 要:邹城博物馆馆藏青铜文物数量较多,造型丰富,年代特征明显,工艺价值颇高。着眼馆藏青铜文物的保护,邹城博物馆、山东文保文物修复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保护修复工作团队,历时两年完成了前期勘察、方案设计、保护修复等工作。文章对馆藏青铜文物状况进行分析,借鉴有关工作成果和技术准则,梳理汇总了馆藏青铜文物的病害类型,并对症施策,明确了相应的保护修复技术流程。 关键词:青铜文物;病害;检测分析;保护修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与发展发生了深刻变革,博物馆藏品数据管理面临新的使命与挑战。文章对博物馆藏品数据管理在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使命与目标进行了阐释,并结合博物馆业务场景,对数据质量、资源利用、管理协作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论述,力图通过数据的开放与应用进一步推动博物馆事业繁荣发展,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大数据;数据开放 DOI:10
摘 要:国有博物馆精准化服务助力乡村博物馆运作,全面整合现有的人才、项目、藏品、展览、社教活动、文物保护等各方面资源优势,以结对指导、策展指导、技术服务、项目指导、送展览、送活动等举措精准服务乡村博物馆建设。乡村博物馆作为农村社区的文化中心,是凝固的文化基因,其最大的社会价值是通过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形成文化纽带和精神家园,激发本土人士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但是,博物馆首先是美的载体,其展陈与展
摘 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关系到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博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之后,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使用、培训和激励,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探讨广东省内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从人力资源规划、人才盘点、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总结摸索出一条博物馆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博物馆;人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教育作为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石,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行业博物馆作为本行业连接过去与现在、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在未来社会教育体系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分析行业博物馆在儿童教育中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机遇,试图揭示行业博物馆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和潜力。 关键词:儿童教育;行业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
摘 要: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施展空间。对于博物馆人来说,做好研究、讲好故事、传播知识、引导兴趣,从熟悉的工作变成了新的课题。如何兼顾行业内外、不同层次、不同领域观众,均衡发挥博物馆各项功能,将社会功能落实为社会效能,成为眼前的现实问题。通过研究、梳理、回顾过去一段时间博物馆行业同仁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国铁道博物馆部分做法实例和效果评估得失,探讨当今社会物质文化上的
摘 要:博物馆在儿童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儿童展览为途径,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体验空间,助力青少年儿童全面成长。文章以安徽博物院举办的“碧海红花—南海珊瑚礁探秘”展览为例,深度剖析儿童展览中的设计手段及创新举措,通过对展览形式设计中的探索和实践进行归纳与总结,为博物馆儿童展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推动其蓬勃发展。 关键词:儿童教育;儿童展览;设计实践;创新举措 DOI:10.20005/j.cn
摘 要:公众作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对象,公众角色视域下的研究对于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公众视角日益强烈的背景下,通过梳理南京地区公共博物馆文化服务的案例,从中归纳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路径,并立足于公众的角度思考博物馆的定位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尝试,以实现博物馆新质生产力的创造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角色,文化实践 DOI:10.20005/j.c
摘 要:遗址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社会教育的使命。文章介绍了遗址博物馆短视频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中所遭遇的问题和挑战,重点探讨了短视频的视听语言表达和传播效果,进而探索并构建针对遗址博物馆短视频的优化策略,让遗址博物馆短视频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遗址博物馆;短视频;内容生产;传播;优化策略 DOI:10.20005/j.c
摘 要:随着博物馆热和研学热的不断升温,博物馆研学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方式,不断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第二课堂”,博物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保定地区以其悠久的历史、多样的旅游资源、宝贵的红色资源、和充足的博物馆数量,为博物馆研学课程和研学旅游线路的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虽然保定地区博物馆研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够充分,但其还是有着广阔的发展
摘 要:人物类纪念馆是以杰出历史人物的生平业绩、思想、著述、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主要展示内容的专题博物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人物类纪念馆的基本职能,而陈列展览是实现这一职能的主要方式。人物类纪念馆具有鲜明的学术性、史实性和公众性,所以随着相关学术和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同时为满足广大观众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人物类纪念馆有必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原有陈列进行改造,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服务功能。 关键词:纪念
摘 要: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对于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而言,首先是梳理体系、溯源,其次根据开发研学课程的优势以及现有课程发展现状,分析中小博物馆研学课程的定位及研学品牌的打造。立足博物馆优势,发挥“旅游+”“文化+”的综合辐射作用,提升青少年的获得感、幸福感、体验感,推动文化、旅游、教育三者更加密切交融,促进文化、旅游、教育产业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研学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岭南广府文化蓬勃发展,文创开发与运营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分析岭南广府文创开发的必要性与发展现状,以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为例,为岭南广府系列文创开发与品牌化运营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岭南广府文化;互动性文创开发;品牌化运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3.023 0 引言 岭南广府文化孕育
摘 要:随着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地方博物馆日益增多,地方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实践公众考古的重要手段。文章以襄阳市博物馆的公众考古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将襄阳市博物馆的公众考古实践分为公众考古展示、公众考古教育、公众考古传媒和公众考古体验活动四个部分加以论证,综合评估襄阳市博物馆公众考古实践成效。根据襄阳市博物馆的公众考古实践,探索其公众考古实践及优化的路径
摘 要:博物馆因其具有的丰富情境认知要素,成为研学活动的重要场地。利用情境认知要素创设学习情境,有助于发挥博物馆研学文化传承和现代教育载体的功能。博物馆研学是一种情境认知学习方式,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度。以中国文字博物馆创设的A、B、C、D、E五个系列和幼儿系列为主的研学项目为案例,分析其利用空间、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文化传承等情境认知要素的研学实践,归纳研学项目特点,提出未来发展策略,实现博物
摘 要:博物馆智慧管理不是单纯的数字化转型,而是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实现管理模式的全面升级与优化。智慧管理作为博物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博物馆能够在展览管理、文物保护、观众服务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博物馆应以整体化、普及化以及人本化原则为基石,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起智慧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管理的转变,进而为博物
摘 要: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高地吸引了海量游客,2023年全年我国博物馆参观人数突破12.9亿人次。然而,现今时代下旅游品质提升也给博物馆中的文物安全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当前博物馆出现的挑战,针对性地提出博物馆文物安全管理质量提升的路径,实现博物馆文物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提升,也希望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文物安全管理;制度管理;新
摘 要:当前,博物馆正逐步将传播模式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这一趋势引领着博物馆向数字化形态迈进,形成了数字化博物馆的新兴发展方向。群众参观博物馆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是可以依托于数字化技术,完成线上云参观。文章以甘肃民勤县博物馆为例,从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实践入手,探讨民勤县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传播现状,并从中挖掘对其他博物馆数字化发展转型的启示。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全新信息传播
摘 要:高校博物馆兼具公共性与专业性,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新兴力量。高校博物馆讲解员肩负着传播大学精神与博物馆文化的重任,学生讲解员是高校博物馆讲解员队伍的重要组成,但学生讲解员队伍普遍存在稳定性欠佳、人员流动性较大等问题。文章以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为例,深入剖析高校博物馆学生讲解员队伍稳定性方面的现存问题,并积极探寻强化其稳定性的优化策略,以期为高校博物馆建立高质量学生讲解员队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摘 要:青铜觚自名“祼同”或“瓒”,与锥形木腔和棒形器构成特殊组合。玉柄形器自名为“瓒”,出土时插入觚中,属于祼玉的一种。斗形器有长柄和短柄两类,长柄斗多用于灌玉和宴饮,短柄斗用于祭献和浴尸。文章同时就注疏中瓒与勺的混淆,斗与勺的区分,祼礼的相关内容展开论证,并就三者在祼礼中的应用做出复原。 关键词:觚;瓒;斗;祼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
摘 要:晋江安海古镇的安平桥始建于宋绍兴年间,是我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文章从历代修葺安平桥的碑记来分析安平桥的变迁。安平桥见证了每一个时代的变迁,时代也以不同的形式赋予安平桥以新的“生命”。 关键词:海丝泉州;石碑刻;安海;安平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3.031 位于晋江安海古镇的安平桥(图1),始建于宋绍兴年间,是我国现存
摘 要:通过研究国内纪念馆中的名人名字英文缩写类印章的两个案例,归纳出考证英文字母缩写类印章印主人的两种有力证据来源:一是藏品的入库登记材料,包括流传经过、来源等重要信息;二是根据印章主人所处年代的主流人名英文拼写方案和拼写原则进行考证。此两种途径可以高效地帮助文物保护和研究人员快速确定印章主人,方便开展文物鉴定和保护工作。 关键词:英文字母印章;“SCL”;“CSY”;威氏拼音 DOI:10
摘 要:文章概述了大周汤王庙的现状及历史营造情况,着重介绍了汤王殿的柱额、铺作、梁架等建筑特征。研究目的是探索和记录高平大周村汤王庙的建筑特点、历史价值以及其在当地社会文化中的意义,旨在为文物保护、历史研究、地方文化旅游提供参考和支持。研究方法包括了历史文献研究、建筑学分析、碑刻铭文的解读等。通过实地考察汤王庙的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和空间布局,结合历史文献和碑刻资料,来分析其历史沿革和文化价值。研究
摘 要: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革命精神,其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实地体验式红色文化学习模式逐渐成为推广红色文化的新途径,通过直接感知与深度参与,有效加深了公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文章将客观分析实地体验式红色文化学习模式的两大类型—静态观摩型与动态互动型。尽管该模式显著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参与者的认同感,但也面临着资源分布不均、
摘 要:淮海战役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体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党的卓越领导能力,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团结精神与实践智慧。新时代背景下,弘扬这一精神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启迪。从淮海战役的历史地位与精神价值出发,剖析当前传承中的问题,提出从深化理论研究、创新传播机制、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和加强红色资源保护等方面创新路
摘 要:云冈石窟自北魏文成帝时期开凿,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在艺术、历史、文化与旅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简述云冈石窟的发展历史,并根据各窟的建造时间将其分为早期、中期与晚期,并以各时期代表石窟为切入点分析其文化变迁,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文化变迁;历史;云冈石窟;艺术分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3.036 0 前言
摘 要:河南话是古代通语的标准音,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河南话作为地域文化的基石,承载着底蕴丰厚的中原文化。加强河南话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发展传承的研究,对阐释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原文化自信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河南话;渊源;中原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3.037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
摘 要: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以嘉兴为例,通过调研及时了解社会对革命文物的利用现状和接受程度,分析革命文物资源的特点,并了解其在红色研学中的独特优势与不足。文章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形式充分了解到革命文物资源在红色研学中的利用概况,指出红色研学开展的困境。并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提出用革命文物提升红色研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革命文物
摘 要:徽州三雕,指具有传统徽派建筑风格的砖雕、木雕、石雕三种雕刻工艺的统称,主要应用于徽州传统建筑上。这些雕刻技艺源于宋代,经过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它们不仅是徽州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徽州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与创造力。如何保护和传承徽州三雕技艺,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旨在探讨徽州三雕构
摘 要: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集聚了曲阜碑刻的精华部分。这些举世罕见的石碑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也是研究中国文字沿革、书法艺术和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进步及孔庙建筑史的宝贵资料,在中国碑刻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利用数字化保护技术,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人民群众对碑刻的历史价值认知。 关键词:汉魏碑刻;数字化;保护技术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
摘 要:大运河文化带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开发备受关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涉及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文化旅游融合及现代城市发展等多重维度。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平衡、文化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差异、专业保护与公众参与的协调以及资金与技术支持不足等矛盾。文章聚焦南旺枢纽段的现状,通过分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关政策和实际案例,研究这些矛盾
摘 要:文物活化利用作为传承文化基因、激活历史资源的重要路径,其核心在于通过创新手段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播与当代价值重构。面对传统展示方式受众局限性与文化阐释单一化的双重挑战,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文物价值转化开辟了新维度。三维扫描、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不仅重构了文物展示的时空边界,更通过交互式体验、沉浸式叙事、智慧化传播等创新模式,实现了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范式转变。文章系统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