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代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羽人形象独树一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母题。文章以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所藏羽人画像石为研究对象,在梳理羽人形象起源与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重点从形象特点、组合语境、文化寓意等方面对馆藏羽人画像石做了考释与分析。 关键词:汉画像石;羽人;徐州地区;雕刻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
摘 要:“琱生三器”记录了召余和侄子琱生的继承纠纷。五年琱生簋,召余向弟媳“报寡氏”传达母亲君氏重分家产的指令,召伯虎要求召余提供大宗伯氏(召伯虎之母)的意见书,未果。五年琱生尊,姑姑召姜催促琱生签署协议,琱生求神问祖,召祖显灵表态琱生家为宗。六年琱生簋,召余到周王那里告御状,大闹公堂,有司找到当年的命典,命典刻有“报璧”二字,即召报得璧、继承本支大宗。 关键词:五年琱生簋;五年琱生尊;六年琱生
摘 要: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以其丰富的藏品、独特的展示方式、鲜明的文化内涵,为人们全方位地呈现了张库大道的历史风貌,是研究张库大道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文章选取馆中代表性藏品,通过对它们的解读,挖掘张库大道的历史文化内涵,探讨这条大道在中外交流、地区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以期为张库大道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张库大道;纸质藏品;茶叶;释读 DOI:10.20005/j.cnki.is
摘 要:孔府作为“天下第一家”,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收到过很多贺礼,体现了礼仪制度生活下人们对美满生活和健康长寿的追求与祝愿。银制贺礼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见证了礼仪的传承发展与变化。 关键词:银器;诗经;礼仪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04 礼仪是人们交往中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蕴含着人与人关系的准则;贺礼则表达了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的美
摘 要:贵阳北城的新化龙桥南侧有一座古风石拱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但由于资料匮乏,这座桥的身份成为谜团,于是被暂时定名为“黔灵东路小桥”。文章主要通过史志记载判定建桥时间,通过探索明清两代贵阳外城的街道及老四川会馆的位置变化情况来判定这座桥与化龙桥的关系。由于明代街道资料匮乏,难以下定论,但能够肯定的是,自清代起两座桥就已经有了分野。最后运用接受美学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效果论来阐释该桥的审美
摘 要:文章深入探讨了重庆市合川区濮岩寺摩崖造像及题记的文物价值与保存现状,分析了其在历史、文化和科学领域的重要性。濮岩寺的摩崖造像及题记跨越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不仅体现了佛教艺术的演变,还反映了宗教在地区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发展。这些造像和题记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工艺技术,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和地方文化交融的重要资源。研究指出,虽然濮岩寺的文物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认可,1985年被
摘 要: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我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制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由于我国大多数石窟文物自建造之始一直处于露天环境中,自然风化侵蚀严重、被盗事件屡发,造成今天现存的石窟损毁、丢失情况严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石窟文化遗产的数字复原和复原后的传播提上议事日程,文章以云冈石窟20窟西立佛为例,分析石窟文化遗产数字复原的途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文章以山西省现存古代寺庙彩绘泥塑为例,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古代彩塑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及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数字化技术在数据采集、图像处理、虚拟修复等方面应用的详细分析,明确了数字化技术的具体应用价值,为古代彩塑保护实践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数字化;山西古代彩塑;保护;文化遗产 DOI:10.20005/j.cnki.i
摘 要:木质文物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其保护工作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探讨了当前木质文物保护的现状,分析其在保护意识、技术进展、机制建设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未来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保护意识、提升技术水平并完善保护机制,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木质文物;保护科学;现状分析;重要性;主要挑战 DOI:10.20005/j.cnki.is
摘 要:会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丰富。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可移动文物的属性决定了其各项安全隐患日益凸显,同时折射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面临保护经费不足、管理不规范、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缺失等困境。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工作的生命线,面对当下严峻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形势,做好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法规;执法 DOI:10.20005/j.c
摘 要:上海博物馆对馆藏参考品中的一批鎏金铜佛像实施了必要的干式除尘清洁养护处理,以配合上海博物馆东馆雕塑馆的陈列开放。文章对这次清洁处理的前期现状评估、实施方法选择、工具准备,清洁过程中的具体步骤、操作手法、实施要点,以及清洁后的效果比较和验收结果,进行较为详实的阐述和说明。同时,对铜佛像文物常见的蒙尘污染现状和常用的除尘清洁方法进行了归纳介绍和梳理评测。此外,对文物的适度利用和合理保护的关系,
摘 要: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旅游”的创新性育人途径,在推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博物馆及其馆藏文物是重要的文化资产和研学资源,博物馆是中小学生吸收营养和提升素养的最佳场所。在研学旅行快速发展的当下,为进一步聚焦江苏省博物馆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其相关问题,以网络问卷的方式对江苏省内共128家博物馆进行调查,分析其发展现状,旨在为博物馆研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研学;人才培养
摘 要:科技类博物馆作为提升国民科学素质的第二课堂,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研学作为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校外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全国中小学的重要教学方式。目前,各大博物馆正积极开展研学活动。文章在研学视角下,以科技类博物馆小学生参观行为为着力点,利用问卷调查法,以江西省科技馆为例,探究当今科技类博物馆研学存在的问题,为科技类博物馆研学模式的改进提供建议。 关键词:科技类博物馆;博物
摘 要:文章探讨了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为2~4岁儿童提供早期教育,以支持其在认知、语言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分析博物馆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变迁,突出了互动性和参与性在早教中的重要性。针对该年龄段儿童的特点,提出了博物馆应增强展览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开发安全、适宜的教育内容,以及加强家长或监护人的参与等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博物馆不仅为儿童提供一个促进早期发展的学习环境,还强化了家庭与社
摘 要:要想提高文物保护的质量,博物馆需要灵活运用环境监测系统、智能调控系统的安全管理与保护,并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制定出科学完善的应急预案,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等措施,从而让人们拥有更多鉴赏文物的机会。由此,文章将以福建博物院展览文物为例,对博物馆内展览文物的安全管理和保护进行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安全管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
摘 要:自然博物馆展陈涵盖天文、地理、植物、动物和人类学等方面标本与展品,其专题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十分契合。通过中国森林沉浸展、国家公园与国家森林步道体验展、濒危物种朱鹮互动展、珍稀动物标本展、塞罕坝精神传承展系列活动,开展生态文明专题教育,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使森林博物馆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和教育的有效阵地,充分发挥国家林草科普基地的重要作用。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化转型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以许昌市博物馆为例,分析了智慧化博物馆转型建设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其实施效果。通过引入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大核心理念,许昌市博物馆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博物馆向智慧化博物馆的转型,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丰富的参观体验。 关键词:智慧化博物馆;转型建设;许昌市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
摘 要:作为博物馆志愿服务中最重要的一环,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要载体。通过对于志愿者招募、培训与志愿服务内容等多种志愿服务流程的优化,可以使博物馆更加充分地发挥博物馆的志愿服务效能,一定程度上优化博物馆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推进博物馆建设工作。 关键词:志愿服务;志愿者;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18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
摘 要:博物致知,博物馆作为承载着人类文明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肩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而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更是显得尤为关键。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大地湾博物馆致力于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史前历史的发展脉络及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建成对内提升观众认同感,对外宣传大地湾文化魅力的主阵地。博物馆也被称为除了学校课程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为中、小学提供文化给
摘 要:文物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博物馆开展教育和研究的重要载体。文章以嘎仙洞遗址为例,通过对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拓展,从多个视角探讨了讲好文物背后故事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和实践,旨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研究职能,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意识,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内涵。 关键词:文物;嘎仙洞遗址;融合;故事 DOI:10.20005/j.c
摘 要:纪念馆是当今社会的公益性文化场馆,离不开对外宣传展示。纪念馆想要得到快速发展,不仅要展示自己,还要让更多人认可,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纪念馆宣传工作,便是顺应社会趋势、促进纪念馆发展所必须做的一项基础工作。文章以个人工作实践与感悟为出发点,对纪念馆宣传工作的内涵、特点、作用、实际问题、提升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达到促进纪念馆宣传工作的改进与完善、有效宣传革命文化、弘扬爱
摘 要:濂溪书院始建于南宋,经历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精神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书院文化作为传统书院的延伸,与高校德育教育具有精神内核上的契合。“文以载道”的家国情怀、“以德化人”的人文精神、寻“孔颜之乐”的精神品格蕴含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数字化时代,实现濂溪书院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与实践,既可以助推濂溪书院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可以推动高校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 关键
摘 要:雨花英烈红色家书饱含着以雨花英烈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与新时代党性教育工作具有高度契合性。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因存在着诸如资源开发程度有限、档案利用形式简单、数字化工作进展平缓等问题,阻碍着其融入党性教育工作的深入落实。为进一步推动雨花英烈红色家书融入党性教育工作,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家书档案的深度挖掘,丰富红色家书文本的党性内涵,另一方面要以
摘 要:《明州妙智院记碑》详细记载了妙智院自五代始建至北宋元祐间的历史,有多位丰氏家族成员参与记事树碑,且均与北宋著名官员丰稷关系密切。文献记载丰稷曾请妙智院为功德院,并归葬附近。基于已有的宋代功德寺研究,结合丰稷生平经历,推测他可能在元符三年至建中靖国元年间(1100—1101)请妙智院为功德院,以守护祖先坟域。后因被列入“元祐党籍”,丰稷被除名夺职,丰氏家族后继无人,使得妙智院从家族私有之功德
摘 要:考古报告是一种篇幅较长的、多以专著形式公开发表的田野考古报告。它是相关科研工作者的工作记录,是契合整个时代背景、体现发掘者工作理念和工作水平的物质载体,也是各项相关科学开展研究的基础。长期以来,考古工作者不断围绕考古报告的编写理念与方法展开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编写经验。近年来入选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的考古报告,则以较高的内容、编校质量,从诸多新角度为同类型报告的编写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例。
摘 要:万里茶道作为中国众多文化线路的代表之一,沿线节点留存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但部分节点与万里茶道相关的遗产认知不够清晰,难以充分发挥遗产的内在价值。文章从文化线路视角出发,以万里茶道节点之一的赊店古镇为例,结合节点与线路整体的关联性及其个性探究万里茶道节点的遗产价值,并据此从保护、文化、发展三个视角提出具体的策略,有助于推进万里茶道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丰富文化线路理论的运用成果,或可为相关文
摘 要:青铜器这一古老工艺的文化内涵与技术演进,揭示了青铜器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传统与创新并存的青铜器工艺技术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创新思维。文章特别关注工匠精神的传承,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手工艺和设计领域的价值和意义,详细剖析了三件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从造型设计、纹饰艺术到制作工艺逐一揭示其艺术魅力和时代印记,以此展现青铜器的美学价值和历史见证。文章旨在挖掘青铜器的深层次文化
摘 要:徽州地区水系发达,古桥众多,其中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三江口的镇海桥是徽州地区现存不可多得的石拱桥,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徽州人民创造力和智慧力的承载者。文章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探讨镇海桥的修缮始末及文物价值,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徽州地区的人文底蕴及历史文化,进而引起各方对徽州古桥的关注与保护,传承和发扬徽州古桥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徽州古桥;镇海桥;
摘 要:白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端可追溯至汉代,历经隋代的成长,最终在唐代达到鼎盛。德化白瓷,自宋代崭露头角,明代时期达到鼎盛期,其产品种类繁多,涵盖雕塑、陈设器、祭礼器、生活用器及文房器具等多个领域。明清德化白瓷凭借独特的成型工艺与卓越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瓷器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更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明清德化白瓷;成型工艺;艺术成就 DOI:10.20005/j.
摘 要:制作工艺、审美意识对器物形态的塑造与改变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以汉代镜范与镜背的视觉呈现为切入,认为战国至汉代镜范的制作大致经历了模制到刻制的转变,至汉应多用刻制;同时结合镜范内腔痕迹、镜背铭文的线型特点对镜铭的制作工艺予以辨析并做出分类。 关键词:制作工艺;器物形态;镜范;镜背;铭文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30 1
摘 要: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人们的思想水平和审美品位的提高,博物馆展陈设计理念也与时俱进,从内容设计到形式设计,越来越追求人性化,重视展品服务观众。在具有知识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博物馆内容输出要做到“感性进,理性出”,让观众在博物馆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重庆自然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方面,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提升展示效果,突出展陈内容特点与展示风格,实现科学性和真实性、知识性和教育性、观赏性和趣
摘 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2年启动后,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和文化遗产大市、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和吴文化的发祥地,有责任、有义务努力揭示苏州地域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突出苏州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实证和丰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为此苏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率先在地级市中开展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也希
摘 要:红色文化作为近代以来凝聚我国力量的重要文化基础,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强大的传播能力,在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中,越来越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陈云纪念馆作为传播红色文化宣传主阵地,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从红色场馆打造红色研学产品的路径和实践角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红色研学项目体验品牌。以期帮助我们探究红色研学项目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红色文化;文旅融合;研学
摘 要:博物馆在儿童社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根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观念,发挥博物馆活动优势,强化非遗文化宣传教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孩子的心灵。基于此,文章以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活动为例,阐述非遗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分析非遗教育活动策划思路,并对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儿童非遗教育活动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非遗文化;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 DOI:10.20005/j.cnki.
摘 要:文章分析了北洸乡文旅融合实践的案例,重点探讨了该乡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通过文旅融合,北洸乡不仅有效保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乡村利用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然而,资源整合和发展平衡问题仍然是制约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文章总结了成功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提
摘 要:为确保苏公塔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文章分析苏公塔的文化传播价值,探讨其教育作用,并提出发挥苏公塔文化传播与教育作用的三个路径,即深化文脉关联内涵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活力的激活、深化公众参与及教育机制,以期为其他文化传播与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化传播;教育作用;苏公塔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
摘 要:南京作为一座红色之城,一直在革命文物资源利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调研方法,发现南京红色文化在传播人员、力度、范围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结合国内多地红色文化传播丰富经验,理论联系实际,试图探求新时代背景下南京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品牌塑造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
摘 要: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具有文物实证地、参观目的地和精神象征地的独特属性,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文章以文旅融合为视角,全面调研宁波市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研判当前文旅融合发展态势,并以天一阁博物院为例,研究总结了“研、护、学、用、游”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文旅融合;宁波 DOI:10.20005/j.cnki.issn.1674
摘 要:受传统观念对死生认知讳莫如深的影响,公众常常将考古与死生相联系,鬼怪类杂谈在公众间的传播由来已久。近年来盗墓类文学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且该类作品广泛传播于网剧、短视频、小说端等新兴平台,考古与盗墓画等号的言论充斥其间。同时,来自考古学者专业的解读又因专业性较强,互动性较弱,反而拉远了公众与考古之间的距离。如何扭转公众对考古的误解,成了公众考古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将以南南考古学院的公
摘 要:考古发掘现场脆弱文物的提取是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整体提取技术则是有效实现发掘现场脆弱文物提取最基础、最重要且应用性较广的技术之一,它是将文物连同周围包裹文物的土体一并提取并迁移到实验室的过程。文章以山东肥城穆庄北墓地出土两件漆器的现场整体提取实践为例,介绍了整体揭取法、基本整体提取技术、套箱提取技术、石膏固定整体提取技术、聚氨酯泡沫提取技术、冻结法等六种考古发掘现场应用较广的出